一种底部带有筋梁的新型叠合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31067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5 2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底部带有筋梁的新型叠合板,包括叠合板,所述叠合板的底面设有呈网格状分布的筋梁,所述叠合板的周边在与叠合梁连接的连接面上预留有第一连接钢筋,所述叠合板的顶面预留有第二连接钢筋;其中,所述筋梁包括横向筋梁和纵向筋梁,所述第二连接钢筋包括所述横向筋梁的筋梁箍筋和/或所述纵向筋梁的筋梁箍筋向上延伸的预留筋梁箍筋、以及与所述预留筋梁箍筋连接的筋梁钢筋。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叠合板的底面设有呈网格状分布的筋梁,能够便于叠合板的安装,不需要安装支架,节省人力、物力和施工时间;叠合板的顶面预留有第二连接钢筋,便于后续现浇层的钢筋绑扎,提高楼板整体强度。楼板整体强度。楼板整体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底部带有筋梁的新型叠合板


[0001]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
,特别涉及一种底部带有筋梁的新型叠合板。

技术介绍

[0002]现行使用的叠合板,厚度比较薄,通常在6~8厘米之间,使用时不能直接安装在叠合板两端的叠合梁上。在安装叠合板时,需提前在两条梁之间架好支撑或支架,考虑到稳定性及安全性,实际往往架设一类似于满堂架一样的支撑结构。支撑架的安装要求很高,要精确调整好水平和标高。这一过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0003]现有叠合板的现行售价比较高,同比传统的做法,一个立方混凝土的价格就高了3~5倍,再加上搭架子需要花很多时间。这个在经济上非常不划算,没有经济效益,更没有时间效益,这就是现有的叠合板装配建筑技术难以推广,大家都不愿使用的根本原因。因此,急需设计一种底部带有筋梁的新型叠合板,以克服现有叠合板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底部带有筋梁的新型叠合板,从而克服现有叠合板结构强度较低,安装时需要安装支架进行支撑,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缺点。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底部带有筋梁的新型叠合板,包括叠合板,所述叠合板的底面设有呈网格状分布的筋梁,所述叠合板的周边在与叠合梁连接的连接面上预留有第一连接钢筋,所述叠合板的顶面预留有第二连接钢筋;其中,所述筋梁包括横向筋梁和纵向筋梁,所述第二连接钢筋包括所述横向筋梁的筋梁箍筋和/或所述纵向筋梁的筋梁箍筋向上延伸的预留筋梁箍筋、以及与所述预留筋梁箍筋连接的筋梁钢筋
[0006]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叠合板呈矩形状。
[0007]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面上设有若干个间隔分布的凹槽,且所述凹槽沿着对应所述连接面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0008]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所述叠合板横跨于两根所述叠合梁之间时,所述第二连接钢筋设置于与所述叠合梁相互垂直设置的所述筋梁的顶部。
[0009]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叠合板的底面的周边设有所述筋梁。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1]1.本技术叠合板的底面设有呈网格状分布的筋梁,以提高叠合板的强度;即该叠合板在不增加混凝土使用量的前提下,通过把叠合板底部改成筋梁结抅,使得叠合板的整体强度得到显著加强,特别是抗弯强度得以大大提高;
[0012]2.本技术的叠合板不但能承受自身的重量,还能承受在叠合板上叠合施工时,工人、钢筋网、叠合砼的重量和浇筑混凝土时产生的动载荷;
[0013]3.本技术的叠合板可直接安装在两端的叠合梁上,不用支撑,更不用支架,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是大大的节省了施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0014]4.本技术叠合板的顶面预留有第二连接钢筋,第二连接钢筋包括筋梁箍筋向上延伸的预留筋梁箍筋以及与预留筋梁箍筋连接的筋梁钢筋,便于后续楼板顶部现浇层的钢筋绑扎,提高楼板整体强度。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底部带有筋梁的新型叠合板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底部带有筋梁的新型叠合板底面视角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17]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0018]1‑
第二连接钢筋,11

筋梁钢筋,12

预留筋梁箍筋,2

叠合板,3

第一连接钢筋,4

凹槽,5

筋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20]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0021]图1和图2显示了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一种底部带有筋梁的新型叠合板的结构示意图,该新型叠合板包括叠合板2。参考图1和图2,叠合板2的底面设有呈网格状分布的筋梁5,以提高叠合板2的强度,使叠合板2可直接安装在两端的叠合梁上,不用支撑,更不用支架,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是大大的节省了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叠合板2的周边在与叠合梁连接的连接面上预留有第一连接钢筋3,便于叠合板2与叠合梁钢筋的连接,提高叠合板2安装的稳定性。叠合板2的顶面预留有第二连接钢筋1,便于叠合板2与楼板顶部现浇层钢筋的连接,提高现浇层和叠合板2之间的连接强度。其中,筋梁5包括横向筋梁和纵向筋梁,第二连接钢筋1包括横向筋梁的筋梁箍筋和/或纵向筋梁的筋梁箍筋向上延伸的预留筋梁箍筋12,以及与预留筋梁箍筋12连接的筋梁钢筋11。其中,预留筋梁箍筋12为横向筋梁的筋梁箍筋向上延伸而成;或者,预留筋梁箍筋12为纵向筋梁的筋梁箍筋向上延伸而成;又或者,预留筋梁箍筋12为横向筋梁的筋梁箍筋和纵向筋梁的筋梁箍筋向上延伸而成;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用。采用本技术的第二连接钢筋1设置于筋梁5上,能够进一步提高叠合板2与现浇层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楼板整体强度。
[0022]参考图1和图2,叠合板2的形状可为圆形、椭圆形或矩形。优选地,叠合板2呈矩形状,便于叠合板2间的拼接。
[0023]参考图1和图2,优选地,叠合板2的连接面上设有若干个间隔分布的凹槽4,且凹槽4沿着对应连接面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以使叠合板2与叠合梁现浇段的混凝土能够流入凹槽4内,提高叠合板2的连接面与叠合梁之间的连接质量。其中,凹槽4可为圆形、矩形、三角形或菱形等形状。
[0024]参考图1和图2,优选地,当叠合板2横跨于两根叠合梁之间时,第二连接钢筋1设置于与叠合梁相互垂直设置的筋梁5的顶部,以使第二连接钢筋1横跨于两根叠合梁之间,且
第二连接钢筋1的筋梁钢筋11的两端向外延伸出叠合板2的外侧,便于筋梁钢筋11与叠合梁钢筋的连接,进一步提高叠合板2与叠合梁之间、以及叠合板2与楼板顶部现浇层的连接质量。
[0025]参考图1和图2,优选地,叠合板2的底面的周边设有筋梁5,即叠合板2底面的四周边缘处设有四个首尾依次相连的筋梁5,进一步提高叠合板2的强度。
[0026]采用本技术的叠合板2顶面设有第二连接钢筋1,能够便于叠合板2与叠合梁之间、以及叠合板2与楼板顶部现浇层之间的连接,提高叠合板2与现浇层之间的整体强度;叠合板2的底面设有筋梁5,提高叠合板2的整体强度,安装时,叠合板2能够直接搭靠在叠合梁上,省去支架;该叠合板2不但能承受自身的重量,还能承受在叠合板上叠合施工时,工人、钢筋网、叠合砼的重量和浇筑混凝土时产生的动载荷,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施工时间。
[0027]前述对本技术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技术限定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部带有筋梁的新型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合板,所述叠合板的底面设有呈网格状分布的筋梁,所述叠合板的周边在与叠合梁连接的连接面上预留有第一连接钢筋,所述叠合板的顶面预留有第二连接钢筋;其中,所述筋梁包括横向筋梁和纵向筋梁,所述第二连接钢筋包括所述横向筋梁的筋梁箍筋和/或所述纵向筋梁的筋梁箍筋向上延伸的预留筋梁箍筋、以及与所述预留筋梁箍筋连接的筋梁钢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部带有筋梁的新型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聪
申请(专利权)人:南宁筑巢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