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船舶舱室设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燃料舱及船舶。该燃料舱设置于甲板下方,包括多个横强框结构、多个竖强框结构、第一横舱壁板、第二横舱壁板、舱底板以及中竖强框结构;多个横强框结构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多个竖强框结构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和多个横强框结构相互垂直,交叉设置;第二横舱壁板和第一横舱壁板相互平行,分别固连于位于端部的两个横强框结构;中竖强框结构,平行于竖强框结构,位于燃料舱的中线,固连于舱底板。该燃料舱的结构可靠性强,能够有效增强船舶的整体性和船舱结构的一致性。构的一致性。构的一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料舱及船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舱室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燃料舱及船舶。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货船中的货舱和燃料罐存放舱的布置方式有如下两种。第一种布置方式是将货舱与燃料罐存放舱分开布置。燃料罐存放舱一般布置于货舱区域后的位置。上述布置方式使得货舱结构与燃料罐存放舱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缺少统一协调性,彼此之间的关联性较差,从而导致空间利用率低、结构冗余过大的问题。另一种布置方式为直接将燃料罐存放舱放置在货舱区域的甲板上。上述布置容易导致驾驶盲区过大、受风面积大、行驶阻力大、船体重心过高以及稳性不足等不利情况。为了改善这一问题,现有技术将燃料舱布置于甲板下方的两个存放舱之间。当燃料舱放置于两个存放舱之间时,燃料舱的结构可靠性不足且该燃料舱和存放舱的整体性以及一致性无法保证。
[0003]因此,亟需一种燃料舱及船舶,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料舱,该燃料舱的结构可靠性强,能够有效增强船舶的整体性和船舱结构的一致性。
[0005]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燃料舱,设置于甲板下方,包括多个横强框结构、多个竖强框结构、第一横舱壁板、第二横舱壁板、舱底板以及中竖强框结构;多个所述横强框结构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竖强框结构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和多个所述横强框结构相互垂直,交叉设置;所述第二横舱壁板和所述第一横舱壁板相互平行,分别固连于位于端部的两个横强框结构;中竖强框结构,平行于所述竖强框结构,位于所述燃料舱的中线,固连于所述舱底板。
[0007]可选地,所述燃料舱还包括第一竖舱壁板和第二竖舱壁板,所述第一竖舱壁板和所述第二竖舱壁板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分别安装于多个所述竖强框结构的两侧,所述第一横舱壁板、所述第二横舱壁板、所述舱底板、所述第一竖舱壁板和所述第二竖舱壁板围设形成燃料存放空间。
[0008]可选地,所述横强框结构包括围设连接的甲板强横梁、第一舷侧肋板、第二舷侧肋板、底部肋板和舭部肋板,所述甲板强横梁固连于所述甲板下方,所述第一舷侧肋板固连于所述第一竖舱壁板背离所述燃料存放空间的一侧,所述第二舷侧肋板固连于所述第二竖舱壁板背离所述燃料存放空间的一侧。
[0009]可选地,所述竖强框结构包括围设连接的甲板纵桁、第一垂直桁、第二垂直桁和短纵桁,所述甲板纵桁固连于所述甲板下方,与所述甲板强横梁相互垂直交叉设置,所述第一垂直桁侧部固连于所述第一横舱壁板,所述第二垂直桁固连于所述第二横舱壁板,所述短纵桁固连于所述舱底板,与所述底部肋板相互垂直交叉设置。
[0010]可选地,位于一个端部的横强框结构还包括多个第一水平骨材,多个所述第一水
平骨材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其两端分别固连于所述第一竖舱壁板和所述第二竖舱壁板,所述第一水平骨材和所述第一垂直桁相互垂直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横舱壁板封盖于所述第一水平骨材和所述第一垂直桁;
[0011]位于另一个端部的横强框结构还包括多个第二水平骨材,多个所述第二水平骨材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其两端分别固连于所述第一竖舱壁板和所述第二竖舱壁板,所述第二水平骨材和所述第二垂直桁相互垂直交叉设置,所述第二横舱壁板封盖于所述第二水平骨材和所述第二垂直桁。
[0012]可选地,所述甲板纵桁包括主纵桁体和两个弧形肘板,两个所述弧形肘板固连于所述主纵桁体的两端,分别固连于所述第一横舱壁板和所述第二横舱壁板,沿所述主纵桁体的长度方向远离所述主纵桁体,所述弧形肘板的高度尺寸逐渐增加。
[0013]可选地,所述中竖强框结构包括围设固连的中纵壁墩、第一中垂直桁、第二中垂直桁和甲板下中纵桁,所述甲板下中纵桁固连于所述甲板的下方,与所述甲板强横梁相互垂直交叉设置,所述第一中垂直桁和所述第二中垂直桁分别固连于对应位置的所述甲板下中纵桁的两端,所述中纵壁墩固连于所述舱底板,其两个端部分别固连于所述第一横舱壁板和所述第二横舱壁板,所述第一中垂直桁和所述第二中垂直桁分别固连于所述中纵壁墩的顶部。
[0014]可选地,所述燃料舱还包括甲板中纵桁,所述甲板中纵桁固连于所述甲板的上方,所述甲板的下方对应所述甲板中纵桁的位置设置所述甲板下中纵桁。
[0015]可选地,所述中纵壁墩的纵截面为等腰梯形。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所述船舶包括甲板、第一货舱和第二货舱和上述方案任一所述的燃料舱,所述第一货舱和所述第二货舱设置于甲板下方,所述燃料舱设置于所述第一货舱和所述第二货舱之间,所述第一横舱壁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货舱和所述燃料舱之间,所述第二横舱壁板设置于所述第二货舱和所述燃料舱之间。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燃料舱通过设置多个平行间隔的横强框结构保证燃料舱在横向的结构可靠性以及船舶横向的稳定性。设置多个平行间隔的竖强框结构保证燃料舱在纵向的结构可靠性以及船舶纵向的稳定性。第一横舱壁板和第二横舱壁板作为燃料舱的隔板,将燃料舱与其他空间分隔开,保证燃料舱的整体性以及各个空间的独立性。中竖强框结构位于燃料舱的中线,进一步加强了燃料舱结构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船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横强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位于一个端部的横强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竖强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竖强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货舱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
[0026]1、燃料存放空间;
[0027]10、甲板;20、第一货舱;21、槽型舱壁;30、第二货舱;
[0028]100、横强框结构;110、甲板强横梁;120、第一舷侧肋板;130、第二舷侧肋板;140、底部肋板;150、舭部肋板;160、第一水平骨材;
[0029]200、竖强框结构;210、甲板纵桁;220、第一垂直桁;230、第二垂直桁;240、短纵桁;
[0030]300、第一横舱壁板;
[0031]400、第二横舱壁板;
[0032]500、舱底板;
[0033]600、第一竖舱壁板;
[0034]700、第二竖舱壁板;
[0035]800、中竖强框结构;810、中纵壁墩;820、第一中垂直桁;830、第二中垂直桁;840、甲板下中纵桁;
[0036]900、甲板中纵桁。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38]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料舱,其特征在于,设置于甲板(10)下方,包括:多个横强框结构(100),多个所述横强框结构(100)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多个竖强框结构(200),多个所述竖强框结构(200)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和多个所述横强框结构(100)相互垂直,交叉设置;第一横舱壁板(300);第二横舱壁板(400),所述第二横舱壁板(400)和所述第一横舱壁板(300)相互平行,分别固连于位于端部的两个横强框结构(100);舱底板(500);中竖强框结构(800),平行于所述竖强框结构(200),位于所述燃料舱的中线,固连于所述舱底板(5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舱还包括第一竖舱壁板(600)和第二竖舱壁板(700),所述第一竖舱壁板(600)和所述第二竖舱壁板(700)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分别安装于多个所述竖强框结构(200)的两侧,所述第一横舱壁板(300)、所述第二横舱壁板(400)、所述舱底板(500)、所述第一竖舱壁板(600)和所述第二竖舱壁板(700)围设形成燃料存放空间(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强框结构(100)包括围设连接的甲板强横梁(110)、第一舷侧肋板(120)、第二舷侧肋板(130)、底部肋板(140)和舭部肋板(150),所述甲板强横梁(110)固连于所述甲板(10)下方,所述第一舷侧肋板(120)固连于所述第一竖舱壁板(600)背离所述燃料存放空间(1)的一侧,所述第二舷侧肋板(130)固连于所述第二竖舱壁板(700)背离所述燃料存放空间(1)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强框结构(200)包括围设连接的甲板纵桁(210)、第一垂直桁(220)、第二垂直桁(230)和短纵桁(240),所述甲板纵桁(210)固连于所述甲板(10)下方,与所述甲板强横梁(110)相互垂直交叉设置,所述第一垂直桁(220)侧部固连于所述第一横舱壁板(300),所述第二垂直桁(230)固连于所述第二横舱壁板(400),所述短纵桁(240)固连于所述舱底板(500),与所述底部肋板(140)相互垂直交叉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舱,其特征在于,位于一个端部的横强框结构(100)还包括多个第一水平骨材(160),多个所述第一水平骨材(160)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其两端分别固连于所述第一竖舱壁板(600)和所述第二竖舱壁板(700),所述第一水平骨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亮,黄隽,高全林,杨玉然,江海涛,薛琪,陈洁礼,梁祖涛,
申请(专利权)人: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