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循环CO2生物质燃烧供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92343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5 2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循环CO2生物质燃烧供暖装置,包括内层气化炉、外层气化炉、一级旋风分离器、二级旋风分离器和载氧体旋风分离器,内层气化炉的烟气出口与一级旋风分离器的进口连接,一级旋风分离器底部的出口与外层气化炉连通,一级旋风分离器顶部的出口与二级旋风分离器的进口连接,二级旋风分离器底部的出口与内层气化炉连通,外层气化炉顶部的烟气出口与载氧体旋风分离器的进口连接,载氧体旋风分离器底部的出口与内层气化炉连通,外层气化炉底部设有空气进口,内层气化炉底端连接有气化剂输送管,内层气化炉连接有输料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反应过程更加稳定、安全、产生更少的污染气体,并且可以实现CO2的富集处理。的富集处理。的富集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循环CO2生物质燃烧供暖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生物质燃烧
,具体是一种双循环CO2生物质燃烧供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生物质是指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物质通称为生物质。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质包括所有的植物、微生物以及以植物、微生物为食物的动物及其生产的废弃物。有代表性的生物质如农作物、农作物废弃物、木材、木材废弃物和动物粪便等。生物质具有可再生、污染性低、分布广泛等特点。生物质的用途之一是作为燃料通过生物质燃烧装置燃烧供暖,但目前大多生物质燃烧供暖装置只进行一次燃烧,使得燃烧不完全、效率较低,产生较多污染和有毒气体,且释放大量CO2。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双循环CO2生物质燃烧供暖装置。
[0004]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双循环CO2生物质燃烧供暖装置,包括内层气化炉、外层气化炉、一级旋风分离器、二级旋风分离器和载氧体旋风分离器,所述内层气化炉设于所述外层气化炉内,所述内层气化炉顶部的烟气出口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所述一级旋风分离器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穿过所述外层气化炉,所述一级旋风分离器底部的出口通过第一回料管与所述外层气化炉连通,所述一级旋风分离器顶部的出口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所述二级旋风分离器的进口连接,所述二级旋风分离器底部的出口通过第二回料管与所述内层气化炉连通,所述第二回料管穿过所述外层气化炉,所述外层气化炉顶部的烟气出口通过第三连接管与所述载氧体旋风分离器的进口连接,所述载氧体旋风分离器底部的出口通过第三回料管与所述内层气化炉连通,所述第三回料管穿过所述外层气化炉,所述外层气化炉底部设有空气进口,所述内层气化炉底端连接有气化剂输送管,所述内层气化炉连接有输料管,所述气化剂输送管和所述输料管均穿过所述外层气化炉。
[0006]优选地,所述气化剂输送管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气化剂输送管围绕所述内层气化炉底端侧壁呈辐射状分布,所述气化剂输送管向下倾斜,且所述气化剂输送管竖直方向的投影与经过所述气化剂输送管与所述内层气化炉连接处的所述内层气化炉的直径所成夹角为∠A,0
°
<∠A<90
°

[0007]优选地,所述∠A为45
°
[0008]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09]本技术进行双循环燃烧,生物质反应更加完全,燃烧效率高;生物质进行分级反应,在内层气化炉中先发生气化反应生成CO和H2,再与载氧物发生反应生成CO2和H2O,使
反应过程更加稳定、安全、产生更少的污染气体,并且可以实现CO2的富集处理,以便于通过CO2进行供暖。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技术中的气化剂输送管的分布示意图。
[0012]附图标记说明
[0013]1‑
内层气化炉,2

外层气化炉,3

一级旋风分离器,4

二级旋风分离器, 5

载氧体旋风分离器,6

第一连接管,7

第一回料管,8

第二连接管,9

第二回料管,10

第三连接管,11

第三回料管,12

空气进口,13

气化剂输送管, 14

输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0015]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双循环CO2生物质燃烧供暖装置,包括内层气化炉 1、外层气化炉2、一级旋风分离器3、二级旋风分离器4和载氧体旋风分离器5,所述内层气化炉1设于所述外层气化炉2内,所述内层气化炉1顶部的烟气出口通过第一连接管6与所述一级旋风分离器3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6 穿过所述外层气化炉2,所述一级旋风分离器3底部的出口通过第一回料管7与所述外层气化炉2连通,所述一级旋风分离器3顶部的出口通过第二连接管8 与所述二级旋风分离器4的进口连接,所述二级旋风分离器4底部的出口通过第二回料管9与所述内层气化炉1连通,所述第二回料管9穿过所述外层气化炉2,所述外层气化炉2顶部的烟气出口通过第三连接管10与所述载氧体旋风分离器5的进口连接,所述载氧体旋风分离器5底部的出口通过第三回料管11 与所述内层气化炉1连通,所述第三回料管11穿过所述外层气化炉2,所述外层气化炉2底部设有空气进口12,所述内层气化炉1底端连接有气化剂输送管 13,所述内层气化炉1连接有输料管14,所述气化剂输送管13和所述输料管 14均穿过所述外层气化炉2。
[0016]进一步地,参见图2,所述气化剂输送管13为多个,例如六个,且多个所述气化剂输送管13围绕所述内层气化炉1底端侧壁呈辐射状分布,内层气化炉1的水平截面为圆形,所述气化剂输送管13向下倾斜,且所述气化剂输送管13 竖直方向的投影与经过所述气化剂输送管13与所述内层气化炉1连接处的所述内层气化炉1的直径所成夹角为∠A,0
°
<∠A<90
°
,优选∠A为45
°
。将气化剂输送管13设置为上述形式,能够使气体从气化剂输送管13进入内层气化炉1后形成螺旋上升气流,增加反应时间。
[0017]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水蒸气从多个气化剂输送管13进入内层气化炉 1,水蒸气与从输料管14进入的生物质颗粒混合,在内层气化炉1内充分反应生成合成气(CO和H2),载氧体(Fe2O3/FeO)经第三回料管11进入内层气化炉 1中,与CO和H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合成气(CO和H2)被氧化成CO2和H2O,经后续冷凝即可得到富集的CO2,富集CO2携带未完全反应的焦炭颗粒和载氧体经第一连接管6进入一级旋风分离器3,由于载氧体的重度大于焦
炭颗粒,被一级旋风分离器3分离出来,由第一回料管7进入外层气化炉2,在由空气入口进入的上升空气流的携带下完成氧化反应,经第三连接管10进入载氧体旋风分离器 5,经载氧体旋风分离器5分离后从第三回料管11进入内层气化炉1中,完成一个循环,空气从载氧体旋风分离器5顶部的出口流出;富集CO2携带未完全反应的焦炭颗粒从一级旋风分离器3经第二连接管8进入二级旋风分离器4,焦炭颗粒被二级旋风分离器4分离出来,经第二回料管9进入内层气化炉1中再次进行气化,完成另一个循环,灰分和CO2从二级旋风分离器4顶部的出口流出,便于将CO2收集,集中向用户供暖。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循环CO2生物质燃烧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层气化炉、外层气化炉、一级旋风分离器、二级旋风分离器和载氧体旋风分离器,所述内层气化炉设于所述外层气化炉内,所述内层气化炉顶部的烟气出口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所述一级旋风分离器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穿过所述外层气化炉,所述一级旋风分离器底部的出口通过第一回料管与所述外层气化炉连通,所述一级旋风分离器顶部的出口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所述二级旋风分离器的进口连接,所述二级旋风分离器底部的出口通过第二回料管与所述内层气化炉连通,所述第二回料管穿过所述外层气化炉,所述外层气化炉顶部的烟气出口通过第三连接管与所述载氧体旋风分离器的进口连接,所述载氧体旋风分离器底部的出口通过第三回料管与所述内层气化炉连通,所述第三回料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英唐迪包道日娜王鹏高帆李承泽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