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水加湿装置和空调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87071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8 1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和空调器,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无水加湿装置包括壳体、加热装置、吸湿转轮和保护件。壳体设置有容置腔,容置腔内设置有分隔结构,分隔结构将容置腔分隔为加湿区和脱湿区。吸湿转轮可转动地设置于容置腔,且吸湿转轮覆盖于加湿区和脱湿区。加湿区用于空气流向吸湿转轮,以使吸湿转轮进行吸湿。加热装置设置于脱湿区,加热装置用于给流经的空气加热,以使加热的空气流向吸湿转轮进行脱湿。保护件设置于脱湿区,并且保护件设置于加热装置与壳体之间。在脱湿区设置保护件,将保护件设置在加热装置与壳体之间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之间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之间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水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无水加湿是利用吸湿材料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空气经加湿转轮的吸湿扇区进行吸湿,然后加湿转轮经过脱湿区进行脱湿,通过风机把热湿空气送入室内,无水加湿方法不需要加水且可以连续使用,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0003]目前无水加湿装置均需要电加热空气进行脱湿。然而,电加热装置在发热过程中产生的热辐射会导致电加热装置附近的注塑件损坏,若将电加热装置与壳体的距离增大,又会增大空间,导致空间利用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电加热装置在发热过程中产生的热辐射会导致电加热装置附近的注塑件损坏。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和空调器,其能够改善电加热装置发热过程中产生的热辐射导致电加热装置附近的注塑件损坏的问题。
[000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包括壳体、加热装置、吸湿转轮和保护件,所述壳体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分隔结构,所述分隔结构将所述容置腔分隔为加湿区和脱湿区;所述吸湿转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且所述吸湿转轮覆盖于所述加湿区和所述脱湿区;所述加湿区用于空气流向所述吸湿转轮,以使所述吸湿转轮进行吸湿;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脱湿区,所述加热装置用于给流经的空气加热,以使加热的空气流向所述吸湿转轮进行脱湿;所述保护件设置于所述脱湿区,并且所述保护件设置于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壳体之间。
[0007]本申请通过在脱湿区设置保护件,将保护件设置在加热装置与壳体之间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从而可以改善电加热装置发热过程中产生的热辐射导致电加热装置附近的注塑件损坏的问题,也可以避免热量的散失,提高热量的利用率。其次,通过设置保护件也可以减小壳体与加热装置之间的安装距离,使得无水加湿装置的整体结构变小,从而减少空间的占用。
[0008]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保护件完全覆盖于所述脱湿区。让保护件完全覆盖脱湿区,可以实现对壳体更好的保护。
[000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保护部和第二保护部,所述第一保护部设置于所述脱湿区的底壁与所述加热装置之间,所述第二保护部设置于所述脱湿区的侧壁与所述加热装置之间。将保护件设置为相互连接的第一保护部和第二保护部,从而可以对脱湿区的底壁和脱湿区的侧壁均可进行保护,从而让保护效果更好。
[00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保护部包括第一保护壁和第二保护壁,所述第一保护壁和所述第二保护壁均与所述第一保护部垂直连接,且所述第一保护壁和所述第二保
护壁均设置于所述脱湿区的侧壁与所述加热装置之间,所述第一保护壁设置有连接结构,所述第二保护壁设置有配合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安装于所述配合结构,以将所述第一保护壁和所述第二保护壁连接。本申请通过在第一保护壁上设置连接结构,在第二保护壁上设置配合结构,便于将保护件整体通过钣金成型的方式成型,也可以实现第一保护壁和第二保护壁之间的连接和密封。
[00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结构为凸设于所述第一保护壁的插片,所述配合结构为设置于所述第二保护壁的插孔,所述插片插接在所述插孔内。利用插片和插孔的方式实现第一保护壁和第二保护壁的连接,从而使得连接更加方便。
[00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保护壁包括相互连接的保护部和折弯部,所述第一保护壁部分抵接于所述折弯部靠近所述脱湿区的侧壁的一侧,且所述插孔设置于所述折弯部。将第二保护壁设置为相互连接的保护部和折弯部,让第一保护壁部分抵接于折弯部靠近脱湿区的侧壁的一侧,从而可以让第一保护壁和第二保护壁之间的拼合密封更严,避免热量的泄露。
[001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加湿区设置有进气口,所述分隔结构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安转槽,并且所述加热装置将所述加湿区和所述脱湿区连通;所述进气口流入的空气部分由所述加湿区流向所述吸湿装轮,另一部分依次经过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脱湿区流向所述吸湿转轮;所述第一保护部由所述安装槽延伸至所述脱湿区。本实施例在分隔结构上设置安装槽将,将电加热装置安装在安装槽,利用加热装置将脱湿区和加湿区连通,从而可以通过一个进气口向加湿区和脱湿区鼓气,流道的设置更加简单可以减少空间的占用。本申请将第一保护部由安装槽延伸至加湿区,可以避免加热装置的热辐射至加湿区,从而可以避免加湿区因过热而损坏。
[00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加湿区的底壁凸设有安装柱,所述第一保护部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柱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加热装置安装于所述安装柱,以将所述保护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通过加热装置可以方便的将保护件与壳体连接,使得无水加湿装置的装配更加方便。
[001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件和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具有一流道,所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流道内,所述加热件用于给经过所述流道的空气加热,所述保护壳设置于所述安装槽,所述流道将所述脱湿区与所述加湿区连通;所述保护壳上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安装于所述安装柱,以使所述第一保护部夹持于所述加湿区的底壁与所述保护壳之间。本申请通过在加热装置的保护壳上设置安装部,并利用安装部安装在安装柱上将第一保护部夹持于加湿区的底壁与保护壳之间,从而可以防止加热件的热量直接传递给保护件。
[001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件由金属材质制成。将保护件由金属制成,可以方便保护件的成型,并且由于金属可以进行热反射使保护效果更好。
[0017]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无水加湿装置。
[001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通过在脱湿区设置保护件,将保护件设置在加热装置与壳体之间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从而可以改善电加热装置发热过程中产生的热辐射导致电加热装置附近的注塑件损坏的问题,也可以避免热量的散失,提高热量的利用率。其次,
通过设置保护件也可以减小壳体与加热装置之间的安装距离,使得无水加湿装置的整体结构变小,从而减少空间的占用。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水加湿装置的机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水加湿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水加湿装置的保护件安装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图3中A处放大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水加湿装置的加热装置和保护件装配于壳体的装配示意图。
[0024]图标:100

无水加湿装置;110

壳体;111

容置腔;113

分隔结构;115
‑ꢀ
加湿区;117

脱湿区;119

进气口;121

安装槽;123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10)、加热装置(130)、吸湿转轮(150)和保护件(170),所述壳体(110)设置有容置腔(111),所述容置腔(111)内设置有分隔结构(113),所述分隔结构(113)将所述容置腔(111)分隔为加湿区(115)和脱湿区(117);所述吸湿转轮(15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11),且所述吸湿转轮(150)覆盖于所述加湿区(115)和所述脱湿区(117);所述加湿区(115)用于空气流向所述吸湿转轮(150),以使所述吸湿转轮(150)进行吸湿;所述加热装置(130)设置于所述脱湿区(117),所述加热装置(130)用于给流经的空气加热,以使加热的空气流向所述吸湿转轮(150)进行脱湿;所述保护件(170)设置于所述脱湿区(117),并且所述保护件(170)设置于所述加热装置(130)与所述壳体(110)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件(170)完全覆盖于所述脱湿区(11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件(17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保护部(171)和第二保护部(173),所述第一保护部(171)设置于所述脱湿区(117)的底壁与所述加热装置(130)之间,所述第二保护部(173)设置于所述脱湿区(117)的侧壁与所述加热装置(130)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部(173)包括第一保护壁(175)和第二保护壁(177),所述第一保护壁(175)和所述第二保护壁(177)均与所述第一保护部(171)垂直连接,且所述第一保护壁(175)和所述第二保护壁(177)均设置于所述脱湿区(117)的侧壁与所述加热装置(130)之间,所述第一保护壁(175)设置有连接结构(179),所述第二保护壁(177)设置有配合结构(181),所述连接结构(179)安装于所述配合结构(181),以将所述第一保护壁(175)和所述第二保护壁(177)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179)为凸设于所述第一保护壁(175)的插片(183),所述配合结构(181)为设置于所述第二保护壁(177)的插孔(185),所述插片(183)插接在所述插孔(18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敏燕张文锋刘仁东韩雷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