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放式四周出风取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6723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8 1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开放式四周出风取暖器,包括一底座、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至少一层加热单元和顶部模块,每层所述加热单元包括支架、安装在所述支架上的发热元件和离心风扇,每层所述加热单元的下部形成四周进风的进风结构,每层所述加热单元的上部形成四周出风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为碟盘形结构,其包括圆环状发热管和与所述发热管相连接的多片换热片,所述换热片沿圆周方向呈放射状分布,相邻所述换热片之间形成通风槽,从所述进风结构进入的四周气流经过所述通风槽均风后流入所述出风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发热元件采用碟盘形结构,设置的通风槽对流经的气流进行均分,均风效果更好,使得出风更加均衡。使得出风更加均衡。使得出风更加均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开放式四周出风取暖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小家电,尤其涉及一种开放式四周出风取暖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的取暖器一般都是设置单套加热和送风机构,例如中国专利号为201920130662.9号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立式可调取暖器,包括外壳,外壳上部设有上盖,下部设有底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发热组件,其中发热组件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的支架、电机和风叶,以及环绕设置在风叶下方的若干发热体;外壳外表面设有控制发热组件运行的调节组件;上盖表面设有出风口,底座处设有进风口。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发热体都是环形发热丝,这种发热丝结构不具有均风功能,气流通过时,还容易造成乱流,影响出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加热效果好、出风均匀的开放式四周出风取暖器。
[0004]按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开放式四周出风取暖器,包括一底座、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至少一层加热单元和顶部模块,每层所述加热单元包括支架、安装在所述支架上的发热元件和离心风扇,每层所述加热单元的下部形成四周进风的进风结构,每层所述加热单元的上部形成四周出风的出风结构,所述发热元件为碟盘形结构,其包括圆环状发热管和与所述发热管相连接的多片换热片,所述换热片沿圆周方向呈放射状分布,相邻所述换热片之间形成通风槽,从所述进风结构进入的四周气流经过所述通风槽均匀风量换热后流入所述出风结构。
[0005]按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开放式四周出风取暖器还具有如下附属技术特征:/>[0006]进一步包括,所述换热片包括内圈换热片和外圈换热片,所述内圈换热片位于所述发热管的内圈,所述外圈换热片位于所述发热管的外圈。
[0007]进一步包括,所述内圈换热片的高度大于所述外圈换热片的高度。
[0008]进一步包括,所述换热片的厚度自中部向上下两个端面逐渐减少。
[0009]进一步包括,所述换热片的中部厚度为1.5mm

4mm,所述换热片的上下两个端面的厚度为0.8mm

2mm。
[0010]进一步包括,所述内圈换热片的长度为10mm

50mm,高度为20mm

60mm,所述外圈换热片的长度为10mm

50mm,高度为15mm

50mm。
[0011]进一步包括,相邻所述内圈换热片之间的最大间隙为2mm

10mm,相邻所述外圈换热片之间的最小间隙为2mm

10mm。
[0012]进一步包括,所述发热管的中部设置有一感温平台,所述感温平台上安装有过热保护器、热敏电阻和/或温控器。
[0013]进一步包括,所述支架包括加热支架和导风支架,所述加热支架和所述导风支架
通过多个支柱连接在一起,所述加热支架与所述发热元件相连接,所述导风支架的下部形成集风罩,所述离心风扇安装在所述导风支架的顶部。
[0014]按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开放式四周出风取暖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首先,本技术设置四周进风结构和出风结构,进风和出风都是从四周360度进风和出风,散热效果更好,也更加均匀。其次,本技术中的发热元件采用碟盘形结构,设置的通风槽对流经的气流进行均分,均风效果更好,使得出风更加均衡。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去掉网筒的立体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中的加热单元的主视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中的加热单元的剖视图。
[0019]图5为本技术中的发热元件的主视图。
[0020]图6为本技术中的发热元件的仰视图。
[0021]图7为本技术中的发热元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清楚的说明本技术中的方案,下面给出优选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以下的说明本质上仅仅是示例性的而并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的应用或用途。应当理解的是,在全部的附图中,对应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件和特征。
[0023]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开放式四周出风取暖器,包括一底座1、安装在所述底座1上的至少一层加热单元2和顶部模块4,每层所述加热单元2包括支架21、安装在所述支架21上的发热元件22和离心风扇23。本技术中的单个加热单元2为独立的加热模块,可以将任意数量的加热单元2组合在一起,满足不同加热环境的要求。上述结构可以实现订单式加工需求,根据客户要求,完成不同高度,不同功率的取暖器。所述底座1中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顶部模块4上设置有控制电路和操作屏幕。
[0024]参见图1至图7,在本技术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每层所述加热单元2的下部形成四周进风的进风结构24,每层所述加热单元2的上部形成四周出风的出风结构25,在所述取暖器的周围形成多个进风层和多个出风层,位于下一层的所述加热单元2中的部分出风层气流再次进入上一层的所述加热单元2中。在本技术中,所述加热单元2为一开放式结构,其不具有外壳,所述进风结构24和出风结构25都为圆形结构,从而实现360度进风或出风。因此,在本技术中,以取暖器为中心形成一个大面积加热区域,环境升温速度快。另外,由于所述加热单元2为多层式结构,在高度方向上,形成多个加热层,提高了加热体积。在本技术中,最底层的部分冷气流会被多次反复加热,提高了加热速度。综上,本技术的取暖器通过周向出风,使得气流更加柔和,多层加热单元构成的多层加热结构,使得加热面积更大,加热速度更快。
[0025]参见图1至图7,在本技术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发热元件22为碟盘形结构,其包括圆环状发热管221和与所述发热管221相连接的多片换热片222,所述换热片222沿圆周方向呈放射状分布,相邻所述换热片222之间形成通风槽223,从所述进风
结构24进入的四周气流经过所述通风槽223均匀风量换热后流入所述出风结构25。本技术中的所述通风槽223是沿圆周分布,从而能够对四周进风的气流进行分割,使其均匀的流经发热元件22,不仅提高加热速度,而且还会使气流均匀分布。
[0026]参见图1至图7,在本技术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换热片222包括内圈换热片224和外圈换热片225,所述内圈换热片224位于所述发热管221的内圈,所述外圈换热片225位于所述发热管221的外圈。采用内外圈换热片结构,使得整个发热元件22整体成碟盘状,具有更好的均风效果,增加了加热面积,利于更快的升温。
[0027]参见图1至图7,在本技术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内圈换热片224的高度大于所述外圈换热片225的高度。由于气流是从而四周流入,采用高度不同的换热片结构,更加利于气流的导向,使气流从侧面进入,再从上部侧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放式四周出风取暖器,包括一底座、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至少一层加热单元和顶部模块,每层所述加热单元包括支架、安装在所述支架上的发热元件和离心风扇,每层所述加热单元的下部形成四周进风的进风结构,每层所述加热单元的上部形成四周出风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为碟盘形结构,其包括圆环状发热管和与所述发热管相连接的多片换热片,所述换热片沿圆周方向呈放射状分布,相邻所述换热片之间形成通风槽,从所述进风结构进入的四周气流经过所述通风槽均匀风量换热后流入所述出风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放式四周出风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片包括内圈换热片和外圈换热片,所述内圈换热片位于所述发热管的内圈,所述外圈换热片位于所述发热管的外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开放式四周出风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换热片的高度大于所述外圈换热片的高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放式四周出风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片的厚度自中部向上下两个端面逐渐减少。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开放式四周出风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片的中部厚度为1.5mm

4mm,所述换热片的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裘善国聂运铎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新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