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5589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8 1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包括靠近基坑的第一板桩组与远离基坑的第二板桩组,第一板桩组与第二板桩组均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板桩,第一板桩组的多个板桩的主面与第二板桩组的多个板桩的主面平行,第一板桩组与第二板桩组之间通过连接部连接固定,第一板桩组插入地表的深度大于第二板桩组,以防止土体滑动。在第一板桩组与第二板桩组之间,地表处开挖有一定深度的凹槽,凹槽内填充有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层,可作为路面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需内支撑便可形成稳定的支护结构,具有成本低、安装快捷以及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安装快捷以及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安装快捷以及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基坑开挖超过一定深度时,为维持土体稳定,可采用放坡开挖的方法或设置基坑支护,常用的基坑支护包括单层钢板桩加内支撑体系以及SMW工法桩加围檩及地连墙结构体系。采用SMW工法桩加围檩内支撑及地连墙结构体系,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成本投入大且内支撑要求严格;采用单层钢板桩加内支撑体系最常用,但自身刚度较弱需形成闭合空间并加以较强内部支撑形成稳定系统,对于较大基坑不适用,无法安装庞大的内支撑,施工干扰多。
[0003]公告号为CN212452672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双排钢板桩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双排钢板桩,双排钢板桩的内侧钢板桩与外侧钢板桩之间通过加固,使得基坑上部无支撑结构,具有足够施工作业空间,但是,在施工区域与周边地貌存在高度差时,如在河堤岸施工,一侧是临空面的情况下,以及需要对堤岸或坝体进行加固的情况,采用该技术的新型双排钢板桩基坑支护结构,高处土体的稳定性较差,存在边坡坍塌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能够解决高处土体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包括靠近基坑的第一板桩组与远离基坑的第二板桩组,第一板桩组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板桩,第二板桩组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板桩,板桩插入地表,第一板桩组的多个板桩的主面与第二板桩组的多个板桩的主面平行,第一板桩组与第二板桩组之间设置有多个连接部,连接部固定第一板桩组与第二板桩组;其中,第一板桩组的板桩插入地表的深度大于第二板桩组的板桩插入地表的深度。
[0006]由上述方案可见,远离基坑一侧的板桩组的板桩插入地表的深度大于靠近基坑一侧的板桩组的板桩插入地表的深度,在实现安装方便,施工简单,无需安装内支撑,依靠自身结构便能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防止内侧土体因为滑动失稳造成边坡坍塌。
[0007]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板桩组与第二板桩组之间沿地表向下设置有预设深度的凹槽,凹槽内填充有混凝土。
[0008]由此可见,浇筑的混凝土层可以加强板桩组之间的连接,起到加强基坑支护的稳定性的作用。
[0009]进一步的方案是,凹槽底部设置有钢筋网片。
[0010]由此可见,钢筋网片与混凝土粘结,可以加固混凝土层,起到防止混凝土层开裂的作用。
[0011]进一步的方案是,钢筋网片为预先绑扎的钢筋网片。
[0012]由此可见,可以加快施工进度。
[0013]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板桩组的多个板桩中至少一部分的上部设置有第一穿孔,第二板桩组的多个板桩中至少一部分的上部设置有第二穿孔,连接部包括多根对拉拉杆,对拉拉杆一端穿过第一穿孔,对拉拉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二穿孔。
[0014]由此可见,设置对拉拉杆可以加强板桩组之间的连接。
[0015]进一步的方案是,对拉拉杆设置于凹槽内。
[0016]由此可见,可以使得混凝土层更稳定,混凝土层可作路面使用。
[0017]进一步的方案是,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还包括至少两个背楞,多个背楞分别设置在第一板桩组靠近基坑的一面以及第二板桩组远离基坑的一面,背楞远离基坑的一端抵接有多个穿有孔的钢板垫,对拉拉杆穿过背楞以及钢板垫,对拉拉杆的两端设置有螺母,螺母固钢板垫。
[0018]由此可见,加强了板桩组之间连接稳定性。
[0019]进一步的方案是,板桩为U型钢板桩。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的平面图。
[002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图1处A

A处的剖面图。
[0022]图3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3]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4]本技术的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用于不适合采用放坡开挖,以及其他支护结构安装成本过高时的场景,如地貌较低的施工区域或河堤处,本技术无需内支撑,安装快捷,且能够维持高处土体稳定,避免边坡坍塌。
[0025]参见图1,本技术的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包括靠近基坑31的第一板桩组11与远离基坑31的第二板桩组12,第一板桩组11与第二板桩组12均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板桩1,板桩1插入地表中。第一板桩组11的多个板桩的主面与第二板桩组12的多个板桩的主面平行,即第一板桩组11与第二板桩组12平行,在本实施例中,板桩采用U型钢板桩,则板桩的主面即U型钢板桩突起的一面。第一板桩组11与第二板桩组12之间通过多个连接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多个对拉拉杆13,连接固定第一板桩组11与第二板桩组12。
[0026]参见图2,22为原土质层,第一板桩组11插入地表21的深度大于第二板桩组12插入地表21的深度。土体滑动面为弧形下曲面,由于土质不同,内摩擦角不同,而沿地表21向下土质由好至差变化,则内摩擦角呈由大到小的曲线变化,因此土质越差越容易滑动。由于本技术靠近基坑31的第一板桩组11插入地表21的深度大于远离基坑31的第二板桩组12插入地表21的深度,在内侧的板桩处阻断了与外侧的板桩的滑动面,增加了抗滑性,防止内侧土体因滑动而失稳,同时使得高处土体稳定,且可以有效防止基底隆起。本实施例中,第一板桩组11插入地表的深度设置为大于第二板桩组12插入地表的深度3至6米。
[0027]第一板桩组11中,一部分板桩的上部设置有第一穿孔,第二板桩组12中,一部分板桩的上部设置有第二穿孔,对拉拉杆13的一端穿过第一穿孔,对拉拉杆13的另一端穿过第
二穿孔。参见图3,第一板桩组靠近基坑31的一面抵接有背楞2,背楞2可由两槽钢采用背对背的方式组成,对拉拉杆13的一端穿过背楞2以及钢板穿有孔的钢板垫6,对拉拉杆13的两端设置有螺母5,螺母5拧紧使得钢板垫6、背楞2以及第一板桩组11形成稳定的受力体系。在第二板桩组12远离基坑31的一面,受力体系的设置同第一板桩组11,在此不再赘述。
[0028]第一板桩组11与第二板桩组12之间沿地表向下设置有预设深度的凹槽,凹槽3通过在地表21处开挖形成,本实施例中,开挖50厘米深的土层,形成凹槽3,凹槽3的底部还铺设有绑扎好的钢筋网片4,凹槽3中浇灌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层。混凝土层可以满足5吨以内车辆通行,在遇有交通功能需求时,还可以将板桩1的顶部高度降低至与地面平行或略低与地面,对拉拉杆13可设置在凹槽3中,在混凝土浇灌后可直接作为路面使用。
[0029]综上所述,本技术安装快捷,结构受力稳定,无需投入过多大型机械设备,无需内部支撑,能够保持土体稳定,尤其对高处土体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顶部的混凝土层还可作为路面使用,节约资源,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包括靠近基坑的第一板桩组与远离基坑的第二板桩组,所述第一板桩组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板桩,所述第二板桩组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板桩,所述板桩插入地表,所述第一板桩组的多个板桩的主面与所述第二板桩组的多个板桩的主面平行,所述第一板桩组与所述第二板桩组之间设置有多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固定所述第一板桩组与所述第二板桩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桩组的板桩插入地表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板桩组的板桩插入地表的深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桩组与所述第二板桩组之间沿地表向下设置有预设深度的凹槽,所述凹槽内填充有混凝土。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底部设置有钢筋网片。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网片为预先绑扎的钢筋网片。5.如权利要求2至4任意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德军杨新民王涛莫蜀湘赵书鹏郭子豪王晶城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九局集团广州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