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组件、室外机和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84829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8 1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室外机和空调系统,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本申请中的换热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主管线、第一管组、第二管组和第二主管线,还包括第一旁通管线和第二旁通管线,通过合理地设置旁通管线与第二主管线上的阀门(其中包括双向节流阀),能够通过调节至少部分阀门的开度,来调整换热组件中冷媒流路的结构和流量分布,从而适应不同工况,满足不同的性能需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室外机和空调系统,包含本申请提出的换热组件。包含本申请提出的换热组件。包含本申请提出的换热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组件、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组件、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常规热泵空调都有实现制冷、制热等基本功能,现在市场上一般的空调器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时,换热组件的流路相同,仅仅方向相反。但实际上,换热组件在作为冷凝器或者蒸发器发挥不同的作用时,对其结构的要求是有差异的。换言之,单一流路设置方式,难以兼顾换热组件在作为蒸发器和冷凝器不同情况下的性能。由于现有的空调系统在制冷、制热情况下均采用相同的流路,难以根据具体需求对换热组件中的流路进行调整,灵活性较差,这样会限制空调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换热组件的使用灵活性,以满足不同情况下的性能需求。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组件,用于供空调系统的冷媒流通,换热组件包括依次串联设置的第一主管线、第一管组、第二管组以及第二主管线,第一管组和第二管组分别包含至少一个换热管,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旁通管线和第二旁通管线,第一旁通管线上设置有第一阀门,第二旁通管线上设置有第二阀门,第二主管线上设置有第三阀门,第一旁通管线的一端连接于第一主管线,另一端连接于第二主管线上第三阀门与第二管组之间;第二旁通管线的一端连接于第二主管线上第三阀门远离第二管组的一侧,另一端连接于第一管组与第二管组之间,第一阀门与第二阀门中的一者为双向节流阀,另一者为单向阀或者电动截止阀。
[0005]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换热组件中,冷媒可以从换热组件的第一主管线流向第二主管线(简称第一流动方式),也可以是从换热组件的第二主管线流向第一主管线(简称第二流动方式)。由于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中的一者为双向节流阀,另一者为单向阀或者电动截止阀,使得冷媒流路在第一流动方式和第二流动方式下的分布结构是不同的,可能在一种流动方式下第一管组和第二管组中的冷媒流路是并联的,在另一种流动方式下则是串联的。比如,如果第一阀门是单向阀且阻断冷媒从第一主管线流向第二主管线,那么在第一流动方式下,控制第二阀门(双向节流阀)关闭或保持较小开度,第三阀门打开,则至少部分冷媒依次流经第一主管线、第一管组、第二管组、第二主管线,也就是说第一管组、第二管组中的流路是串联的;而在第二流动方式下,第二阀门保持一定开度,第三阀门关闭,则冷媒流过第二主管线后,分别经第一管组、第二管组流向第一主管线,也就是说第一管组、第二管组中的流路是并联的。此外,无论在第一流动方式还是第二流动方式下,可以对双向节流阀的开度进行调整,来调节流量。由于换热组件中冷媒的流动状态是灵活可控的,因此能够满足换热组件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
[000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阀门为单向阀,并且,在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中的一者
为单向阀的情况下,在冷媒流经换热组件时,两个单向阀中的一者处于流通状态,另一者处于截流状态。在将第三阀门设置为单向阀后,便可以实现单向地截断冷媒,相当于在第一流动方式下打开,在第二流动方式下关闭,简化了控制。而为了避免短路流(大量冷媒不流经换热管),两个单向阀不能同时处于流通状态。
[000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阀门和第三阀门均为单向阀,第一阀门允许冷媒流向第一主管线,第三阀门允许第二主管线中的冷媒朝着背离第二管组的方向流动。
[000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管组包括一个换热管,第一管组包括并联设置的两个换热管。在本实施例中,冷媒以第一流动方式流动时,会先经过并联的两个换热管,再经过第二管组的一个换热管(同时第二旁通管线可以有冷媒流通也可以没有),在换热组件作为冷凝器使用时,第一管组和第二管组串联,高温气态冷媒先经过第一管组的并联的两个换热管,进行高效换热,然后进入第二管组,第二管组可作为过冷段。
[000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阀门为电动截止阀。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阀门使用电动截止阀,相对于单向阀能够更有效地截流,而且可受控地打开或者关闭,灵活性较佳。
[00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换热组件还包括多通阀,第一管组、第二管组以及第二旁通管线通过多通阀连接。
[00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管组和第二管组中的换热管均为蛇形管。将各个换热管设置为蛇形管,能够减少空间占用,同时保证换热效率。
[00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管组和第二管组中的换热管处于同一平面。将各个换热管设置于同一平面可以便于风机进行吹扫,也避免因重叠导致换热效率变差。
[0013]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室外机,包括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的换热组件。
[0014]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的换热组件。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空调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空调系统在制热模式下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换热组件在作为冷凝器时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换热组件在作为蒸发器时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换热组件在作为冷凝器时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010

空调系统;100

室外换热器;200

压缩机;300

换向阀;400

室内换热器;500

换热组件;510

第一主管线;520

第一管组;521

第一换热管;530

第二管组;531

第二换热管;540

第二主管线;541

第三阀门;550

第一旁通管线;551

第一阀门;560

第二旁通管线;561

第二阀门;570

多通阀;600

节流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在换热组件作为蒸发器时处于低压端,冷媒的流通相对来说动力较弱,因此往往需要降低换热组件的沿程压力损失,设计时倾向于涉及更多并联流路,提高换热效率的同时,也减少压力损失。但在作为冷凝器时,冷凝器处于高压端,并联的流路数增加反而导致冷媒流速减小,降低了性能,同时也增加了成本。但现有的换热组件无论在作为冷凝器还是
蒸发器,其使用同一套流路,仅仅是流向相反。这就导致现有的换热组件难以兼顾两个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而且现有的换热组件中,如果存在并联支线,各支线上的流量分布也是难以调节的,导致对换热组件的流路控制灵活性较差,难以满足使用需求。
[0022]为了改善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组件,通过在管线中合理地设置三个阀门,能够通过调节至少部分阀门的开度,来调整换热组件中的流路形式(包括流路的结构和流量分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组件,用于供空调系统(010)的冷媒流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500)包括依次串联设置的第一主管线(510)、第一管组(520)、第二管组(530)以及第二主管线(540),所述第一管组(520)和所述第二管组(530)分别包含至少一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组件(500)还包括第一旁通管线(550)和第二旁通管线(560),所述第一旁通管线(550)上设置有第一阀门(551),所述第二旁通管线(560)上设置有第二阀门(561),所述第二主管线(540)上设置有第三阀门(541),所述第一旁通管线(55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主管线(510),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主管线(540)上所述第三阀门(541)与所述第二管组(530)之间;所述第二旁通管线(56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主管线(540)上所述第三阀门(541)远离所述第二管组(530)的一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管组(520)与所述第二管组(530)之间,所述第一阀门(551)与所述第二阀门(561)中的一者为双向节流阀,另一者为单向阀或者电动截止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阀门(541)为单向阀,并且,在所述第一阀门(551)和所述第二阀门(561)中的一者为单向阀的情况下,在冷媒流经所述换热组件(500)时,两个所述单向阀中的一者处于流通状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晓颖陈君袁前赵尤计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