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站仪保护装置及其保护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838698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站仪保护装置及其保护方法,所述全站仪保护装置包括:第一固定装置、第二固定装置、固定杆和顶盖,第一固定装置呈圆环形,第二固定装置沿第一固定装置的高度方向设置,第二固定装置呈圆环形,第一固定装置与第二固定装置直径相同,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之间设置有间隙,固定杆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杆的一端与第一固定装置固定相连,固定杆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装置固定相连,顶盖设置在第二固定装置的顶部,顶盖与第二固定装置固定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固定杆与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之间形成可拆卸连接,有效的解决了固定杆遮挡全站仪的监测视线的问题。仪的监测视线的问题。仪的监测视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站仪保护装置及其保护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测量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全站仪保护装置及其保护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基于全站仪设备的自动化变形监测广泛应用在铁路、高铁、基坑、大坝、边坡、隧道、高大建筑等领域的变形监测项目中,出于监测工作正常开展的需要,全站仪设备需要长时间固定在上述监测项目现场的观测墩或观测支架上观测,这对全站仪设备防盗保护工作具有较高的要求,现有技术一般通过电机驱动可折叠收纳式护罩,对全站仪进行保护,但是使用可折叠收纳式护罩时,内部空气无法流通散热,导致罩内高温影响仪器的寿命和测量精度,此外,杆支架可能设置在仪器镜头与检测点的视线方向上,导致仪器观测视线遮挡,无法测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站仪保护装置及其保护方法,以改善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4]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全站仪保护装置,包括第一固定装置、第二固定装置、固定杆和顶盖,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呈圆环形,所述第二固定装置沿所述第一固定装置的高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站仪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装置(1),所述第一固定装置(1)呈圆环形;第二固定装置(4),所述第二固定装置(4)沿所述第一固定装置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固定装置(4)呈圆环形,所述第一固定装置(1)与所述第二固定装置(4)直径相同,所述第一固定装置(1)和所述第二固定装置(4)之间设置有间隙;固定杆(7),所述固定杆(7)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固定杆(7)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1)固定相连,所述固定杆(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装置(4)固定相连;以及顶盖(5),所述顶盖(5)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装置(4)的顶部,所述顶盖(5)与所述第二固定装置(4)固定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站仪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1)与所述第二固定装置(4)之间设置有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包括驱动杆、活动罩(2)和导杆(8),所述驱动杆包括至少一个,所述驱动杆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装置(4)的内部,所述驱动杆与所述第二固定装置(4)固定相连,所述活动罩(2)设置在所述驱动杆的端部,所述驱动杆与所述活动罩(2)固定相连,所述导杆(8)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导杆(8)设置在所述活动罩(2)的内部,所述导杆(8)沿所述活动罩(2)周向设置,所述导杆(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1)固定相连,所述导杆(8)的另一端与所述顶盖(5)固定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站仪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罩(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块(9),所述限位块(9)设置在所述活动罩的内部,所述限位块(9)沿所述活动罩(2)周向设置,所述限位块(9)上设置有与所述导杆(8)直径相同的孔,所述导杆(8)穿过所述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站仪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包括套筒(12)和活塞杆(11),所述套筒(12)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装置(4)的内部,所述活塞杆(11)设置在所述套筒(12)的内部,所述活塞杆(11)的顶部与所述活动罩(2)固定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站仪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罩(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1)和所述第二固定装置(4)之间的间隙。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站仪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7)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席海鹏王晓磐李忠善梁占旭郭长坤代文晨张廷雷黄振卫侯俊岭张富选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