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型集成电路直流变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3578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通用型集成电路直流变换器采用半桥双反激式功率转换电路和集成化控制电路。它克服了现有晶体管既要满足大功率输出,又要承受高反压工作的应用困难,能有效地将高电压转换成低电压输出,具有线路简单、可靠性高、输入电压范围宽、稳压精度高、输出功率大,空载、过载能力强、波纹小、体积小等优点。适用于在输入电网电压为150伏至780伏范围内。最大输出功率为360瓦的电器设备作直流电源。(*该技术在199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属一种直流电源的变换器,特别是采用集成电路制成的直流变换器。当前,矿山机车车灯、照明、喇叭用电采用直流电源,电压变换采用直流变换器。目前晶体管直流变换器克服了可控硅直流变换器稳压精度低、噪音大、体积大、转换效率低、可控性差、维护困难等缺点,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由于要求晶体管直流变换器中的晶体管既要满足大功率输出,又必须承受高反压工作,这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它使晶体管直流变换器仅局限于应用在小功率输出或低电压转换范围内,对矿山机车用户使用仍不能完全满足要求。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可靠、大功率、小体积、无噪音,能适用较宽较高输入电压范围的通用型直流变换器。本技术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本通用型集成电路直流变换器同晶体管直流变换器一样有整流滤波电路、高频整流电路和辅助启动电路。本直流变换器特点是在整流滤波电路(1)与高频整流电路(3)之间电接有功率转换电路(2),由集成电路IC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脉冲调宽控制电路(4)分别与高频整流电路(3)和驱动电路(5)以及辅助启动电路(6)相电接。由晶体三极管电接高频变压器、电容、电阻组成两组对称电路构成半桥双反激式功率转换电路,且两组电路各有两个电接点。集成电路IC内部包括误差放大器、时钟振荡器、脉宽调制器、触发器、脉冲输出级、过流保护电路和基准稳压电源。由晶体三极管电接脉冲变压器、电阻、电容、晶体二极管组成两个相同的单极性脉冲变压器驱动电路。在功率转换电路中的两组对称电路的电接点可根据输入电压不同采用串联电接或并联电接,并有由电容、电阻、压敏电阻组成的阻容吸收网络同晶体三极管集电极电接,以吸收集电极的尖峰电压。在驱动电路中有两组由晶体二极管、电阻和脉冲变压器组成的能量回授和钳位电路,用以抑制晶体三极管截止时的集电极尖峰电压和迅速抽出脉冲变压器的磁场储存能量。附图说明图1为集成电路直流变换器线路原理方框图。图2为集成电路直流变换器的电原理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本技术有输入整流滤波电路(1)、功率转换电路(2)、高频整流电路(3)、脉冲调宽控制电路(4)、驱动电路(5)和辅助启动电路(6)等六大部分线路组成。参见附图2,该线路适用于在输入电网电压为330伏至780伏时,要求供电直流电压为6伏至90伏的电器设备作直流电源。电接点J2和J3电接,J1同电感线圈L1电接,电接,J4接地。输入整流滤波电路(1)由压敏电阻RV1、晶体二极管D1、电感线圈L1、电容C1、C2组成,其作用是将输入的脉动直流电压转变成平滑直流电压,同时防止合闸浪涌电流和对输入过电压进行吸收。高压开关功率晶体三极管BG1、BG2和高频变压器B1、B2,电容C1、C2、C3、C4,电阻R1、R2、R3、R4和压敏电阻RV2、RV3组成功率转换电路(2),这是一个半桥双反激式功率转换电路。在该电路中,高压开关功率晶体管BG1、BG2在控制脉冲驱动作用下交替工作,在无控制脉冲驱动时,晶体管BG1、BG2都截止,其电路工作过程如下开关K1接通电源后,由于电容C1、C2的容量相等,而且电路对称,则电容C1、C2的中点(即电接点J2和J3)的电压为输入电源电压的一半。当晶体管BG1被基极脉冲变压器B4以脉宽调制(PWM)方式激励导通时,电容C1将通过高频变压器B1的初级和晶体管BG1放电,同时输入电源电压通过高频变压器B1、晶体管BG1对C2充电,BG1的基极驱动脉冲消失后,进入一个死区阶段,BG1被关断,这时晶体管BG1、晶体管BG2都处于截止状态,此时晶体管BG1(或BG2)的集——射极间电压和电容C1(或C2)的电压都接近输入电源电压的一半。当晶体管BG2被脉冲变压器B3激励导通时,电容C2通过高频变压器B2的初级和晶体管BG2放电,同时输入电源电压通过高频变压器B2的初级、晶体管BG2对电容C1充电,这样依次循环。由于脉冲变压器B3、B4的激励脉冲是交替输出,因而晶体管BG1、BG2也交替导通,在高频变压器B1、B2的次级绕组上感应产生交变的方波,从而实现了功率转换。由电容C3、电阻R3和压敏电阻RV2(或电容C4、电阻R4和压敏电阻RV3)组成阻容吸收网络,当晶体管BG1(或BG2)关断瞬间,由于高频变压器B1(或B2)有漏感存在,并有磁场存贮能量释放,在晶体管BG1(或BG2)的集电极上产生尖峰电压,由于上述吸收网络的作用,使晶体管BG1(或BG2)的集电极尖峰电压被限制在容许值以内,从而保护了晶体管BG1(或BG2),提高了器件的可靠性,电阻R1、R2在电路中起均压作用。由晶体二极管D2、D3,电容C5、C6、C7、C8组成高频整流电路(3)。将高频变压器B1、B2次级交变的方波电压。整流滤波成平滑的低纹波输出直流电压,电阻R7为输出端固定负载电阻。集成电路IC(选用CW3524)及其外围电路组成脉冲调宽控制电路(4)。该IC内部包括误差放大器、时钟振荡器、脉宽调制器、触发器、脉冲输出级、过流保护电路和基准稳压源。集成电路CW3524各插脚作用说明如下15脚为为电源输入端,电接电阻R12为限流电阻,电接稳压二极管D6用来保护集成电路。16脚为基准稳压输出端,基准电压经电阻R10、R11分压后加到2脚作为内部误差放大器的比较基准,电容C10可延缓2脚电压建立起电路缓启动作用。1脚为误差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通过外接电阻R16、R17、R18获得取样电压。6脚和7脚分别电接有电阻R15和电容C12,决定振荡器工作频率。9脚为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其电压的变化可以调制脉冲宽度变化。5脚为过流保护放大器同相输入端,4脚为反相输入端,10脚为禁止端,8脚为公共接地端,12脚、13脚分别为内部脉冲输出级两个功率管的集电极,外接负载电阻R13、R14。11脚、14脚分别为内部脉冲输出功率管的发射极输出端,外接电阻R19、R20和R21、R22向驱动电路提供PWM脉冲。稳压过程如下由于某种原因使输出电压升高时,1脚取样电压随之升高△V,此△V值与2脚基准电压进行比较放大,使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的脚电压下降,脉宽调制器输出脉宽随之减小,因此控制开关功率晶体管BG1、BG2导通时间缩短,输出电压下降,反之,当输出电压降低时,通过上述的反馈调节作用,使开关功率晶体管BG1、BG2导通时间加长,输出电压升高,这样可以保护输出电压稳定不变,调节R17可调节输出电压整定值。本技术过流保护设计成两级保护方式。第一级是限流保护,电阻R6为限流取样电路,当输出电流超过额定值时,过流保护电流动作,晶体管BG1、BG2的导通时间被自动调节减小输出电压下降,调节R6可调节限流整流值。第二级为截止式过流保护,当输出短路时,控制电路失压,无驱动脉冲输出,使功率转换主电路停止工作,短路故障排除后,需重新启动开关K2,电路才能再次工作。由电阻R8、R9和隔离二极管D5构成死区限制电路。当9脚电压超过规定值时。晶体二极管D5导通。9脚电压被钳位在规定值上,使输出脉冲宽度限制在一定值内。调节电阻R8、R9的分压比可调节死区时间。电容C11为滤波电容器。晶体三极管BG3电接脉冲变压器B3、电阻R23R24电容C13、晶体二极管D7以及晶体管BG4电接脉冲变压器B4、电阻R25、R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用型集成电路直流变换器,由整流滤波电路、高频整流电路、辅助启动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在整流滤波电路(1)与高频整流电路(3)之间电接有功率转换电路(2),由集成电路IC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脉冲调宽控制电路(4)分别与高频整流电路(3)和驱动电路(5)以及辅助启动电路(6)相电接:(1)由晶体三极管BG↓[1]和BG↓[2]分别电接高频变压器B↓[1]和B↓[2]以及电容C↓[1]、C↓[3]、电阻R↓[1]、R↓[3]、压敏电阻RV↓[2]和电容C↓[2]、C↓[4]、 电阻R↓[2]、R↓[4]、压敏电阻RV↓[3]两组对称电路组成半桥双反激式功率转换电路,且两组对称电路各有电接点,J↓[1]、J↓[2]和J↓[3]、J↓[4];(2)集成电路IC内部包括误差放大器、时钟振荡器、脉宽调控器、触发器、脉 冲输出级,过流保护电路和基准稳压源;(3)由晶体三极管BG↓[3]和BG↓[4]分别电接脉冲变压器B↓[3]、电阻R↓[23]、R↓[24]、电容C↓[13]、晶体二极管D↓[7]组成两个相同的单极性脉冲变压器驱动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英李湘龙宋纪荣
申请(专利权)人:湘潭市大光明电子设备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