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平面咬合型人造后牙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2736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人造后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线性平面咬合型人造后牙列,包括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上颌后牙的咬合面为平面状,上颌后牙的咬合面为下颌后牙咬合接触的平台和全部咬合接触的范围,下颌后牙包括依次相邻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二磨牙,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二磨牙各自的颊尖均比舌尖高,且各颊尖顶均为矩形平面,位于左侧的四颗上颌后牙相连,位于右侧的四颗上颌后牙相连,位于左侧的四颗下颌后牙相连,位于右侧的四颗下颌后牙相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高线性咬合总义齿戴牙初期的咀嚼效率和提高排牙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性平面咬合型人造后牙列


[0001]本技术涉及人造后牙
,具体涉及一种线性平面咬合型人造后牙列。

技术介绍

[0002]无牙颌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上颌或(和)下颌牙列全部缺失后的颌骨,是发生在口腔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种植义齿问世之前,全口义齿是无牙颌修复的唯一方法。即使在种植义齿普及的今天,由于经济、全身状况等原因,全口义齿仍是绝大多数无牙颌患者,尤其是高龄老年患者的唯一修复方式。全口义齿由人工牙和基托组成,靠边缘封闭产生的吸附力和大气压力,使义齿吸附在无牙颌牙槽嵴上,从而恢复患者的咀嚼、美观和发音功能。义齿基托覆盖下的黏骨膜和骨组织承担义齿的咬合压力。因此患者能否正常、舒适地使用全口义齿与自身的无牙颌牙槽嵴高度、宽度,上下颌弓的位置关系紧密相关。
[0003]剩余牙槽嵴的骨吸收规律为一种慢性、进行性、不可逆性、累积性的表现,一般可分为轻、中、重、极重四度(I度

IV度),剩余牙槽嵴吸收后并不停止,会继续在颌骨产生吸收、但颌骨不会被完全吸收掉。无牙颌后的时间越长、剩余牙槽嵴吸收越严重,即由I度、II 度变为III度、IV度。
[0004]患者的年龄越大,无牙颌的时间越长,牙槽嵴的吸收越严重,因此处于III度、IV度的重度低平牙槽嵴在老年患者中非常常见,是全口义齿修复中的难点。患者的年龄越大,剩余牙槽嵴萎缩程度也越来越重,III度、IV度的重度吸收无牙颌的老年患者在临床中越来越常见,这两类无牙颌的全口义齿固位力和牙槽嵴抵抗侧向力的能力大大下降。尤其是下颌义齿因支持面积小,形态复杂,边缘封闭被破坏,对III度、IV度无牙颌患者使用常规的全口义齿咬合型人工后牙的修复效果极差,戴牙后常由于无法调改和适应的、长期的下颌黏膜压痛或咀嚼疼痛导致无法使用,使全口义齿修复失败。
[0005]目前对下颌III度、IV度无牙颌患者最适宜的修复方式是使用线性咬合型全口义齿修复。该咬合型具有宽容度大,侧向力小的优点,可大大减少重度牙槽嵴吸收患者戴牙后的黏膜压痛和咀嚼疼痛。但是,由于该咬合型下颌人工后牙工作尖(即颊尖顶)为刃状连线,其宽度非常窄,像刀刃一样,而上颌人工后牙和咬合面为平面,无任何尖、窝、沟、嵴的形态,接触方式类似于“菜刀与案板”的接触。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在戴用线性咬合总义齿的初期自觉捕捉食物困难、咀嚼效率下降,对于某些极有营养的籽状食物,如猕猴桃的籽、草莓籽、芝麻、覆盆子、枸杞子等,患者会主诉咬不住、咬不碎。
[0006]另外,现有技术中对后牙进行排牙时,需要以单颗后牙为单位(人工后牙为16颗)进行依次排牙,排牙难度大,且排牙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意在提供线性平面咬合型人造后牙列,以提高线性咬合总义齿戴牙初期的咀嚼效率,且能够提高排牙效率。
[000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线性平面咬合型人造后牙列,包
括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所述上颌后牙的咬合面为平面状,所述上颌后牙的咬合面为下颌后牙咬合接触的平台和全部咬合接触的范围,所述下颌后牙包括依次相邻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二磨牙,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二磨牙各自的颊尖均比舌尖高,并且各颊尖顶均为矩形平面,所述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二磨牙,位于左侧的四颗上颌后牙相连,位于右侧的四颗上颌后牙相连,位于左侧的四颗下颌后牙相连,位于右侧的四颗下颌后牙相接。
[0009]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
[0010]实际应用时,本方案中下颌人造后牙颊尖顶均为矩形平面,实际上也提供了4个刃,对于食物的穿透、切割很锋利,有穿透的刃,有研磨的咬合面,有压碎的咬合台,而传动的线性咬合中下颌人工后牙的颊尖顶为刃状连线,其宽度非常窄,像刀刃一样,与下颌后牙接触时为“线与面”的接触,其接触面小,咀嚼效率低,捕捉食物困难,因此本技术方案中下颌后牙的矩形平面与上颌后牙的平面接触,产生的是面与面的接触,接触面积更大,比传统平面咬合的仅压碎以及比传统线性咬合的穿透与压碎效率均要高,捕捉食物更加容易,因此可提高患者戴牙初期的咀嚼效率。
[0011]本方案中线性平面咬合型人造后牙的使用效果好且制造成本低,能够保持总义齿稳定性。
[0012]本方案中的线性平面咬合型人造后牙由于每颗下颌后牙的咬合面均有四颗矩形刃,具有足够的穿透食物的能力,可提高戴牙初期的咀嚼效率,并且能够被应用于有偏侧咀嚼的患者。
[0013]并且,本技术方案中的线性平面咬合型人工后牙中上颌八颗后牙的咬合面各为平面状,总体地构成了一个单一平面,而下颌后牙的八颗磨牙的咬合面各为矩形平面,总体地构成了与上颌后牙的平面平行的且相对小的单一平面,因此,在排牙时从对每颗人工后牙位置的三维要求,变换为左右两侧的上颌后牙和左右两侧的下颌后牙中的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分别相连构成的四颗咬合平面相平行的二维要求。
[0014]因此,在本技术方案中的线性平面咬合人工后牙的制造和排列时不再需要以单颗后牙为单位(人工后牙为16颗),而是以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左侧和右侧的四颗区域的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相连形成的平面牙列为单位,从而形成的人工后牙列为4列,四列后牙形成一体化排牙的作用,大大简化了人工后牙的制作和排列的步骤,降低了排牙难度。因此,本技术方案中的线性平面咬合型人造后牙的设计将极大提高制造和排牙效率,并为在计算机上进行CAD/CAM排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0015]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下颌后牙的各颊尖顶的矩形平面宽度均为1.2mm或1.5mm。
[0016]本方案中的线性平面咬合型人造后牙中下颌后牙的各颊尖顶的矩形平面宽度均为1.2mm 和1.5mm的两种人造后牙,可满足患者对全口义齿稳定性和咀嚼效率的不同要求。
[0017]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下颌后牙的各颊尖顶沿近远中方向呈线性排列。
[0018]如此设置,使得各下颌后牙的矩形平面能够位于一条直线上,从而符合义齿排列的基本位置要求,确保义齿的稳定性。
[0019]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下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的颊尖均高出舌尖
2mm。
[0020]如此设置,能够使得下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的颊尖顶的矩形平面只与上颌后牙的平面接触,而舌尖不与上颌后牙接触,从而避免运动时产生干扰。
[0021]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下颌第一前磨牙和所述下颌第二前磨牙的矩形平面的舌侧边缘位于颊舌径的中分线上。
[0022]如此设置,主要是为了使牙齿位置符合全口义齿排牙的基本原则,即为了排牙的时候位置正确,这样既能够使下颌后牙的矩形平面都能排在一条线上,又不会影响全口义齿排牙的基本位置要求。
[0023]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二磨牙的颊尖均高出舌尖1.5~2mm。
[0024]如此设置,使得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线性平面咬合型人造后牙列,包括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所述上颌后牙的咬合面为平面状,所述上颌后牙的咬合面为下颌后牙咬合接触的平台和全部咬合接触的范围,所述下颌后牙包括依次相邻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二磨牙,其特征在于: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二磨牙各自的颊尖均比舌尖高,并且各颊尖顶均为矩形平面,所述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二磨牙中位于左侧的四颗上颌后牙相连,位于右侧的四颗上颌后牙相连,位于左侧的四颗下颌后牙相连,位于右侧的四颗下颌后牙相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平面咬合型人造后牙列,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颌后牙的各颊尖顶的矩形平面宽度均为1.2mm或1.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平面咬合型人造后牙列,其特征在于:下颌后牙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碧然美医疗科技中心有限合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