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2644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冲击钻,壳体,壳体内设置有主轴、为主轴提供动力的动力机构以及用于切换功能模式的切换机构,切换机构包括用于操作的切换环、切换垫片和切换支架,切换环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切换垫片连接至切换环,切换支架连接至切换垫片;主轴依次套设有冲击弹簧、切换座、第一冲击棘轮和第二冲击棘轮,切换支架套设于第一冲击棘轮;切换座具有中空设置的本体部,设置在本体部外周的凸台,凸台突出于本体部,凸台突出于本体部的部分还具有一块缺口,切换支架能够卡设在缺口内,切换环带动切换支架在切换座的凸台与缺口之间来回转动。该冲击钻的切换机构简单,能够自由实现转动和冲击模式的切换。冲击模式的切换。冲击模式的切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冲击钻


[0001]本申请涉及冲击钻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模式切换功能的冲击钻。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冲击钻通常包括主轴,固定在主轴上且可随主轴一起移动的上第二冲击棘轮,上第二冲击棘轮啮合时,上第二冲击棘轮能够带动主轴进行轴向运动,从而产生冲击动作,使得冲击钻处于冲击模式。当上第二冲击棘轮分离时,冲击钻无轴向运动,只产生旋转动作,使得冲击钻处于钻孔或者锁螺丝模式。目前冲击钻的模式切换结构多种多样,有些结构复杂,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结构简单的冲击钻模式切换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提供一种冲击钻,该冲击钻的切换机构的结构简单,且能够实现三种模式下的自由切换。
[0004]该冲击钻,包括:
[0005]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主轴、为所述主轴提供动力的动力机构以及用于切换功能模式的切换机构,所述冲击钻的功能模式包括转动模式和冲击模式;
[0006]所述切换机构包括用于操作的切换环、切换垫片和切换支架,所述切换环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切换垫片连接至所述切换环,所述切换支架连接至所述切换垫片;所述主轴依次套设有冲击弹簧、切换座、第一冲击棘轮和第二冲击棘轮,所述切换支架套设于所述第一冲击棘轮;
[0007]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座具有中空设置的本体部,设置在所述本体部外周的凸台,所述凸台突出于所述本体部,所述凸台突出于所述本体部的部分还具有一块缺口,所述切换支架能够卡设在所述缺口内,所述切换环带动所述切换支架在所述切换座的所述凸台与所述缺口之间来回转动。
>[0008]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支架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所述切换支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所述切换座的凸台至少部分地抵接至所述切换支架,所述第一冲击棘轮与所述第二冲击棘轮分离;所述切换支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切换支架与所述切换座中的所述缺口对齐,所述主轴可带动所述切换座和所述第一冲击棘轮沿轴向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冲击棘轮能与所述第二冲击棘轮啮合。
[0009]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支架具有呈圆环状的台面,以及自所述台面的外周沿轴向方向延伸出的支腿,所述支腿的一端具有垂直于所述支腿设置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连接所述支腿与所述台面,所述切换支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切换支架的延伸部完全与所述切换座的凸台相抵接,所述切换支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切换支架的延伸部部分与所述切换座的凸台相抵接,所述切换支架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延伸部可嵌入至所述切换座的缺口内。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冲击棘轮具有中空的通孔,包括连接部和啮合部,所述切换支
架的台面套设在所述第一冲击棘轮的连接部的外周。
[0011]进一步地,所述切换座的凸台还具有一斜面,所述斜面用于平滑过渡所述凸台与所述缺口。
[0012]进一步地,所述切换垫片为圆环形,在其外周壁上具有第一卡槽,在其内周壁上设置有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三卡槽交替均匀分布。
[0013]进一步地,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具有马达的箱体,所述主轴穿设至所述箱体,所述箱体具有多个立柱,相邻两个立柱之间具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高度小于所述立柱的高度,所述立柱沿径向方向延伸出辅助柱,所述辅助柱具有底壁;所述切换垫片套设在所述箱体的立柱外并且能够相对所述箱体转动,所述辅助柱的底壁抵压住所述切换垫片的上表面时以限制所述切换垫片的轴向运动;所述辅助柱与所述切换垫片的第三卡槽对齐时可解除所述切换垫片的限制。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冲击棘轮具有与所述第一冲击棘轮啮合的啮合齿,以及多个凸耳,所述凸耳均匀设置在所述第二冲击棘轮的外周,并且所述凸耳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排布,所述箱体的连接柱的内侧壁设置有容纳槽,所述第二冲击棘轮通过所述凸耳嵌入至所述连接柱的容纳槽内以固定至所述箱体上。
[0015]进一步地,所述切换垫片的内周壁上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内形成有台阶部,所述切换支架的支腿的另一端设置有支脚,所述支脚远离所述切换支架的台面方向延伸,通过所述支脚钩住所述第二卡槽的台阶部内,以使所述切换支架连接至所述切换垫片。
[0016]进一步地,所述切换环具有内周壁,所述内周壁上设置有多个凸起条,所述切换垫片的外周壁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槽,所述凸起条嵌入至所述切换垫片的第一卡槽内,以使所述切换垫片连接至所述切换环。
[0017]该冲击钻可以通过操作切换环即可控制冲击钻的工作模式,并且该切换机构进一步减少了零件数量,简化了切换机构的结构并降低了成本。
[0018]该冲击钻具有钻孔、锁螺丝和冲击三种功能模式,在钻孔模式下主轴不可沿轴向往复运动且能以最大扭矩输出,在锁螺丝模式下主轴不可沿轴向方向运动且限制扭矩输出,在冲击模式下主轴可沿轴向方向往复运动且以最大扭矩输出,并且切换机构可保证三种模式稳定切换和输出。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冲击钻的爆炸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切换座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切换支架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冲击棘轮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冲击棘轮的示意图;
[0024]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箱体的示意图;
[0025]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切换垫片的示意图;
[0026]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切换环的示意图;
[0027]图9a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冲击钻位于锁螺丝模式的示意图;
[0028]图9b是图9a中剖面线为A

A的剖视图;
[0029]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切换座、切换支架和上第二冲击棘轮的装配示意图;
[0030]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冲击钻位于冲击模式的剖视图;
[0031]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冲击钻箱体、切换垫片和第二冲击棘轮的俯视图。
[0032]图中的相关元件对应编号如下:
[0033]主轴

10;
[0034]切换座

20;本体部

201;凸台

202;斜面

2021;缺口

203;
[0035]切换支架

30;台面

301;支腿

302;支脚

303;延伸部

304
[0036]第一冲击棘轮

40;通孔

400;连接部

401;啮合部

402;上表面

4021;啮合齿

4022;
[0037]第二冲击棘轮

50;通孔

501;啮合齿

502;凸耳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击钻,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主轴、为所述主轴提供动力的动力机构以及用于切换功能模式的切换机构,所述冲击钻的功能模式包括转动模式和冲击模式;所述切换机构包括用于操作的切换环、切换垫片和切换支架,所述切换环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切换垫片连接至所述切换环,所述切换支架连接至所述切换垫片;所述主轴依次套设有冲击弹簧、切换座、第一冲击棘轮和第二冲击棘轮,所述切换支架套设于所述第一冲击棘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座具有中空设置的本体部,设置在所述本体部外周的凸台,所述凸台突出于所述本体部,所述凸台突出于所述本体部的部分还具有一块缺口,所述切换支架能够卡设在所述缺口内,所述切换环带动所述切换支架在所述切换座的所述凸台与所述缺口之间来回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支架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所述切换支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所述切换座的凸台至少部分地抵接至所述切换支架,所述第一冲击棘轮与所述第二冲击棘轮分离;所述切换支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切换支架与所述切换座中的所述缺口对齐,所述主轴可带动所述切换座和所述第一冲击棘轮沿轴向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冲击棘轮能与所述第二冲击棘轮啮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支架具有呈圆环状的台面,以及自所述台面的外周沿轴向方向延伸出的支腿,所述支腿的一端具有垂直于所述支腿设置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连接所述支腿与所述台面,所述切换支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切换支架的延伸部完全与所述切换座的凸台相抵接,所述切换支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切换支架的延伸部部分与所述切换座的凸台相抵接,所述切换支架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延伸部可嵌入至所述切换座的缺口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冲击棘轮具有中空的通孔,包括连接部和啮合部,所述切换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五一IntClB二三B四五一六
申请(专利权)人:有维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