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锅支架组件及燃气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1855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锅支架组件及燃气灶。锅支架组件包括底座,其底侧设置有开孔,开孔的周侧设置有多个第一齿状凸起,相邻两个第一齿状凸起之间形成第一凹槽,锅支架组件下方的空气能够通过第一凹槽进入至锅支架组件内;聚能盘,设置在底座的上侧。通过在锅支架组件的底座的底侧设置开孔,并在开孔的周侧设置多个第一齿状凸起,以使得相邻两个第一齿状凸起之间形成第一凹槽,进而使得锅支架组件下方的空气能够通过第一凹槽进入至锅支架组件内,一方面,这些空气可以成为燃气灶在工作时的二次燃烧空气;另一方面,这些空气从锅支架组件的底部进入锅支架内部,从而使得锅支架组件内部能够获得流动的空气,以对锅支架组件的内部起到散热的作用。到散热的作用。到散热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锅支架组件及燃气灶


[0001]本技术涉及厨电
,尤其涉及一种锅支架组件及燃气灶。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燃气灶在工作时,通常会由于二次空气补充不足而导致燃烧效率低下,二氧化碳的排放超标。并且,在燃气灶工作时,锅支架内的热量较高,热量散发不便,导致锅支架老化加速。
[0003]因此,亟需一种锅支架组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锅支架组件,能够提高燃气灶的燃烧效率,同时利于锅支架组件内部的散热。
[0005]上述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一种锅支架组件,包括:
[0007]底座,其底侧设置有开孔,所述开孔的周侧设置有多个第一齿状凸起,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齿状凸起之间形成第一凹槽,所述锅支架组件下方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凹槽进入至所述锅支架组件内;
[0008]聚能盘,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侧。
[0009]可选地,所述聚能盘的底侧设置有多个第二齿状凸起,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齿状凸起之间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齿状凸起抵接在所述第一齿状凸起的上侧,所述聚能盘的下侧与所述底座的上侧之间设置有间隙,以形成进风结构,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进风结构连通。
[0010]可选地,所述聚能盘的外周侧与所述底座的外周侧之间设置有第一进风间隙,所述聚能盘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腔体,所述聚能盘的内周侧与所述底座的内周侧之间设置有第二进风间隙,所述第二进风间隙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
[0011]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一齿状凸均匀开设在所述开孔的周侧。
[0012]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二齿状凸起均匀设置在所述聚能盘的下侧。
[0013]可选地,还包括挡热件,所述挡热件设置在所述聚能盘与所述底座之间,用于隔档所述聚能盘的热量并将该热量反射至所述聚能盘。
[0014]可选地,所述挡热件设置有第一隔热件以及与所述第一隔热件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二隔热件。
[0015]可选地,所述第一隔热件与所述第二隔热件一体成型设置。
[0016]可选地,还包括多个支架本体,多个所述支架本体设置在所述聚能盘的上侧并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多个所述支架本体用于放置锅具。
[0017]可选地,还包括卡设件和螺钉,所述支架本体的下侧开设有卡槽和卡设件中的一
者,所述螺钉的上侧设置有所述卡设件和所述卡槽中的另一者,所述卡设件与所述卡槽卡设,所述螺钉穿过所述底座和所述聚能盘,并通过所述卡设件以及所述卡槽与所述支架本体可拆卸连接。
[0018]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上述的锅支架组件。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20]本技术提供的锅支架组件通过在底座的底侧设置开孔,并在开孔的周侧设置多个第一齿状凸起,以使得相邻两个第一齿状凸起之间形成第一凹槽,进而使得锅支架组件下方的空气能够通过第一凹槽进入至锅支架组件内,一方面,这些空气可以成为燃气灶在工作时的二次燃烧空气;另一方面,这些空气从锅支架组件的底部进入锅支架内部,从而使得锅支架组件内部能够获得流动的空气,以对锅支架组件的内部起到散热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锅支架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23]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锅支架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0024]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
[0025]图5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锅支架组件的分解图;
[0026]图6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锅支架组件的剖面局部视图。
[0027]图中:
[0028]1、底座;11、第一齿状凸起;12、第一凹槽;13、第三卡设部;14、第一卡设部;15、第二卡设部;
[0029]2、聚能盘;21、第二齿状凸起;22、第二凹槽;
[0030]3、支架本体;31、卡槽;
[0031]4、挡热件;41、第一隔热件;42、第二隔热件;
[0032]5、螺钉;
[0033]6、限位支座;
[0034]7、卡设件;
[0035]100、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说明,但本技术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0037]请参考图1

图6,本技术提供一种锅支架组件,包括底座1和聚能盘2。底座1的底侧设置有开孔,开孔的周侧设置有多个第一齿状凸起11,相邻两个第一齿状凸起11之间形成第一凹槽12,锅支架组件下方的空气能够通过第一凹槽12进入至锅支架组件内。聚能盘2设置在底座1的上侧。
[0038]本技术提供的锅支架组件通过在底座1的底侧设置开孔,并在开孔的周侧设置多个第一齿状凸起11,以使得相邻两个第一齿状凸起11之间形成第一凹槽12,进而使得
锅支架组件下方的空气能够通过第一凹槽12进入至锅支架组件内,一方面,这些空气可以成为燃气灶在工作时的二次燃烧空气;另一方面,这些空气从锅支架组件的底部进入锅支架内部,从而使得锅支架内部能够获得流动的空气,以对锅支架组件的内部起到散热的作用。
[0039]本实施例提供的锅支架组件,还能够通过将第一凹槽12设置为不同深度,从而获得不同的进气量,以满足燃气灶在工作时的实际需求。
[0040]可选地,聚能盘2的底侧设置有多个第二齿状凸起21,相邻两个第二齿状凸起21之间形成第二凹槽22,第二齿状凸起21抵接在第一齿状凸起11的上侧,聚能盘2的下侧与底座1的上侧之间设置有间隙,以形成进风结构,第二凹槽22与进风结构连通。锅支架组件外部的空气能够依次经由进风结构和第二凹槽22进入锅支架组件中,一方面,这些空气可以成为燃气灶在工作时的二次燃烧空气,从而提高二次空气的进气量,进一步保证了燃气灶的燃烧效率;另一方面,这些空气从锅支架组件的底部进入锅支架内部,从而使得锅支架内部能够获得流动的空气,以对底座1与聚能盘2起到散热的作用。
[0041]可选地,聚能盘2的外周侧与底座1的外周侧之间设置有第一进风间隙,聚能盘2与底座1之间形成腔体100,聚能盘2的内周侧与底座1的内周侧之间设置有第二进风间隙,第二进风间隙与第二凹槽22连通。锅支架组件外部的空气首先通过第一进风间隙进入腔体100内,然后从腔体100依次经由第二进风间隙以及第二凹槽22进入锅支架组件内,此时,由于锅支架组件外部的空气依次经过了第一进风间隙、腔体100、第二进风间隙以及第二凹槽22,大大提高了腔体100内的空气流通性,从而提高了底座1与聚能盘2之间的散热效果。
[0042]可选地,多个第一齿状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锅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其底侧设置有开孔,所述开孔的周侧设置有多个第一齿状凸起(11),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齿状凸起(11)之间形成第一凹槽(12),所述锅支架组件下方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凹槽(12)进入至所述锅支架组件内;聚能盘(2),设置在所述底座(1)的上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盘(2)的底侧设置有多个第二齿状凸起(21),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齿状凸起(21)之间形成第二凹槽(22),所述第二齿状凸起(21)抵接在所述第一齿状凸起(11)的上侧,所述聚能盘(2)的下侧与所述底座(1)的上侧之间设置有间隙,以形成进风结构,所述第二凹槽(22)与所述进风结构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盘(2)的外周侧与所述底座(1)的外周侧之间设置有第一进风间隙,所述聚能盘(2)与所述底座(1)之间形成腔体(100),所述聚能盘(2)的内周侧与所述底座(1)的内周侧之间设置有第二进风间隙,所述第二进风间隙与所述第二凹槽(22)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齿状凸起(11)均匀开设在所述开孔的周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齿状凸起(21)均匀设置在所述聚能盘(2)的下侧。6.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国生吴亭潘叶江
申请(专利权)人: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