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量新型移液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1532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量新型移液管,包括基管,所述基管的底端设有储液管,所述储液管的顶端与基管的底端连通,所述储液管的底端设有吸液管,所述吸液管的顶端与储液管的底端连通,本微量新型移液管通过调节单元、连接杆和活塞板可带动基管、储液管和吸液管对溶液进行抽取,且在移液过程中,能够精确的完成本微量新型移液管的微量移液工作,通过握杆可使本微量新型移液管的移动更为便捷,由此可使本微量新型移液管的移动便捷性得到提升,通过防滑纹可提升握杆的防滑效果,从而使本微量新型移液管的握持效果更为稳定,通过密封环可提升活塞板与基管配合安装的密封效果,从而使本微量新型移液管的移液效果更为稳定。新型移液管的移液效果更为稳定。新型移液管的移液效果更为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量新型移液管


[0001]本技术涉及移液管
,具体为一种微量新型移液管。

技术介绍

[0002]用来准确移取一定体积的溶液的量器。移液管是一种量出式仪器,只用来测量它所放出溶液的体积。它是一根中间有一膨大部分的细长玻璃管。其下端为尖嘴状,上端管颈处刻有一标线,是所取的准确体积的标志。常用的移液管有5,10,25,50和75等规格。通常又把具有刻度的直形玻璃管称为吸量管(见图1)。常用的吸量管有1,2,5,和10mL等规格。移液管和吸量管所移取的体积通常可准确到0.01mL。但现有的移液管在进行移液时,其操作不便,无法控制放出溶液的体积,故我们提出一种微量新型移液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微量新型移液管,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基管,所述基管的底端设有储液管,所述储液管的顶端与基管的底端连通,所述储液管的底端设有吸液管,所述吸液管的顶端与储液管的底端连通,所述基管的外侧面顶端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为“L”形板,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右端设有蓄电池,所述固定板的内腔右侧面均匀设有两块安装板,其中一块安装板的下表面与固定板的内腔下表面固定连接,另一块安装板的上表面设有调节电机,两块安装板之间设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两端分别与两块安装板的内侧面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杆的一端穿过安装板的上表面与调节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杆的外侧面设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上表面的螺孔与调节杆的外侧面配合螺纹安装,所述调节块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为“L”形杆,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延伸至基管的内部且固定连接有活塞板,所述活塞板的外侧面与基管的内腔侧面配合滑动安装,所述固定板的右侧面中部设有单片机,所述单片机的输入端与蓄电池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与调节电机的输入端电连接。
[000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握杆,所述握杆设于固定板的右侧面,通过握杆可使本微量新型移液管的移动更为便捷。
[000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防滑纹,所述防滑纹设于握杆的外侧面中部,通过防滑纹可提升握杆的防滑效果。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刻度板,所述刻度板均匀设于基管的外侧面,通过刻度板可使操作人员对本微量新型移液管的移液量进行观察。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密封环,所述密封环设于活塞板的外侧面,所述密封环的外侧面与基管的内腔侧面配合密封安装,通过密封环可提升活塞板与基管配合安装的密封效果。
[000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微量新型移液管通过调节单元、连接杆和活塞板可带动基管、储液管和吸液管对溶液进行抽取,且在移液过程中,能够精确的完成本微量新型移液管的微量移液工作,通过握杆可使本微量新型移液管的移动更为便捷,由此可使本微量
新型移液管的移动便捷性得到提升,通过防滑纹可提升握杆的防滑效果,从而使本微量新型移液管的握持效果更为稳定,通过密封环可提升活塞板与基管配合安装的密封效果,从而使本微量新型移液管的移液效果更为稳定。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技术后侧面结构示意图;
[0011]图3为本技术前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2]图中:1基管、2单片机、3储液管、4吸液管、5固定板、6蓄电池、7调节单元、71安装板、72调节块、73调节杆、74调节电机、8握杆、9防滑纹、10刻度板、11连接杆、12活塞板、13密封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实施例1
[0014]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微量新型移液管,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基管1,基管1的底端设有储液管3,储液管3的顶端与基管1的底端连通,储液管3的底端设有吸液管4,吸液管4的顶端与储液管3的底端连通,基管1的外侧面顶端设有固定板5,固定板5为“L”形板,固定板5的下表面右端设有蓄电池5,固定板5的内腔右侧面均匀设有两块安装板71,其中一块安装板71的下表面与固定板5的内腔下表面固定连接,另一块安装板71的上表面设有调节电机74,两块安装板71之间设有调节杆73,调节杆73的两端分别与两块安装板71的内侧面转动连接,调节杆73的一端穿过安装板71的上表面与调节电机7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调节杆73的外侧面设有调节块72,调节块72上表面的螺孔与调节杆73的外侧面配合螺纹安装,调节块72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1,连接杆11为“L”形杆,连接杆11的另一端延伸至基管1的内部且固定连接有活塞板12,活塞板12的外侧面与基管1的内腔侧面配合滑动安装,固定板5的右侧面中部设有单片机2,单片机2的输入端与蓄电池6的输出端电连接,单片机2的输出端与调节电机74的输入端电连接,通过将吸液管4伸入溶液的内部,然后通过单片机2使调节电机74工作,使调节电机74带动其输出轴固定连接的调节杆73于安装板71的内部进行旋转,进而使调节杆73带动其外侧面配合螺纹安装的调节块72于调节杆73的外部进行螺纹传动,从而使调节块72带动其左侧面固定连接的连接杆11及连接杆11另一端固定连接的活塞板12于基管1的内部进行滑动调节,由此可降低基管1的压强,进而可通过基管1、储液管3和吸液管4抽取溶液,从而可将溶液抽入储液管3的内部,最后将移液管4的尖端靠在烧杯的内壁上,让溶液自由流出,等溶液不再流出时,把移液管4拿开,由此可完成本微量新型移液管的移液工作。
[00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握杆8,握杆8设于固定板5的右侧面,通过握杆8可使本微量新型移液管的移动更为便捷,由此可使本微量新型移液管的移动便捷性得到提升。
[001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防滑纹9,防滑纹9设于握杆8的外侧面中部,通过防滑纹9可提升握杆8的防滑效果,从而使本微量新型移液管的握持效果更为稳定。
[001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刻度板10,刻度板10均匀设于基管1的外侧面,通过刻度板10可使操作人员对本微量新型移液管的移液量进行观察,由此使本微量新型移液管的使用便捷性得到提升。
[001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密封环13,密封环13设于活塞板12的外侧面,密封环13的外侧面与基管1的内腔侧面配合密封安装,通过密封环13可提升活塞板12与基管1配合安装的密封效果,从而使本微量新型移液管的移液效果更为稳定。
[0019]本技术的工作原理:通过将吸液管4伸入溶液的内部,然后通过单片机2使调节电机74工作,使调节电机74带动其输出轴固定连接的调节杆73于安装板71的内部进行旋转,进而使调节杆73带动其外侧面配合螺纹安装的调节块72于调节杆73的外部进行螺纹传动,从而使调节块72带动其左侧面固定连接的连接杆11及连接杆11另一端固定连接的活塞板12于基管1的内部进行滑动调节,由此可降低基管1的压强,进而可通过基管1、储液管3和吸液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量新型移液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管(1),所述基管(1)的底端设有储液管(3),所述储液管(3)的顶端与基管(1)的底端连通,所述储液管(3)的底端设有吸液管(4),所述吸液管(4)的顶端与储液管(3)的底端连通,所述基管(1)的外侧面顶端设有固定板(5),所述固定板(5)为“L”形板,所述固定板(5)的下表面右端设有蓄电池(6),所述固定板(5)的内腔右侧面均匀设有两块安装板(71),其中一块安装板(71)的下表面与固定板(5)的内腔下表面固定连接,另一块安装板(71)的上表面设有调节电机(74),两块安装板(71)之间设有调节杆(73),所述调节杆(73)的两端分别与两块安装板(71)的内侧面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杆(73)的一端穿过安装板(71)的上表面与调节电机(7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杆(73)的外侧面设有调节块(72),所述调节块(72)上表面的螺孔与调节杆(73)的外侧面配合螺纹安装,所述调节块(72)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卫阳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云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