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组件和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1251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散热组件和电子设备,解决了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较低,影响电子设备使用可靠性的技术问题。散热组件包括导热部、至少一个导热管组件和散热翅片。导热部具有导热面,导热面与发热元件相接触。导热管组件包括多个导热管。导热管的一端嵌入于导热部内,形成导热管的吸热端。相邻两个导热管的吸热端相接触。散热翅片设置于导热部远离发热元件的一侧,导热管的另一端与散热翅片相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散热组件用于为发热元件散热。热。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组件和电子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散热组件的
,尤其涉及一种散热组件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电子设备中通常包括发热元件,以投影仪为例,发热元件可以为投影仪的激光器或者芯片等。
[0003]现有技术中,对于电子设备内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较低,影响了电子设备的使用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较低,影响电子设备使用可靠性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组件和电子设备。
[0005]第一方面,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组件。散热组件包括导热部、至少一个导热管组件和散热翅片。导热部具有导热面,导热面与发热元件相接触。导热管组件包括多个导热管。导热管的一端嵌入于导热部内,形成导热管的吸热端。相邻两个导热管的吸热端相接触。散热翅片设置于导热部远离发热元件的一侧,导热管的另一端与散热翅片相接触。
[0006]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发热元件与导热部的导热面相接触,导热管的一端嵌入于导热部内形成吸热端,使得发热元件散发的热量能够通过导热部传导至吸热端,从而实现对于发热元件的散热。将导热管的一端嵌入于导热部内形成吸热端,一方面,增大了导热管的吸热端与导热部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热量在导热管和导热部之间的传导效率,从而提高散热组件对于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还能够对吸热端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吸热端相对于导热部发生偏移,提高了散热组件的使用可靠性。
[0007]此外,设置相邻两个导热管的吸热端相接触,从而使得相邻两个吸热端之间能够进行换热,避免了导热部对相邻两个吸热端之间造成阻隔,提高了热量在相邻两个吸热端之间的传导效率,减小了热量在多个吸热端之间传导时的热阻。这样一来,使得发热元件散发的热量能够快速地在多个吸热端之间传导,从而使得各个吸热端能够均匀地吸收发热元件散发的热量,提高了各个吸热端对于发热元件散发热量的吸收效率,也即是提高了散热组件对于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
[0008]设置导热管的另一端与散热翅片相接触,使得散热翅片能够对导热管的另一端散热,也即是使得散热翅片能够对发热元件散热,结构简单,缩小了散热组件的体积,提高了散热组件的适用性,降低散热组件成本。
[0009]可选的,相邻两个吸热端之间面接触。如此设置,增大了相邻两个吸热端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了热量在不同吸热端之间传导时的热阻,进一步提高了热量在不同吸热端之间的传导效率,从而提高散热组件对于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
[0010]可选的,导热部包括多个第一容纳孔和连通腔。任一个第一容纳孔沿平行于导热
面的方向贯穿导热部。一个吸热端嵌入于一个第一容纳孔内,且吸热端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容纳孔靠近导热面一侧的内壁相贴合。连通腔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一容纳孔之间,以连通相邻两个第一容纳孔。相邻两个吸热端通过连通腔面接触且相连接。如此设置,使得吸热端能够嵌入于导热部内,并且增大了吸热端与导热部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导热部与吸热端之间的热流量,也即是增大了单位时间内导热部向吸热端传导的热量,从而提高了热量在导热部与吸热端之间的传导效率,提高散热组件对于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此外,设置相邻两个吸热端之间相接触且相连接,不仅能够提高各个吸热端对于热量的吸收效率,还能够使得多个吸热端之间相对固定,避免任一个吸热端相对于其他吸热端偏移,提高了散热组件的使用可靠性。
[0011]可选的,导热部包括第一金属块和第二金属块。第一金属块具有导热面和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与导热面相对设置,且第一凹槽沿平行于导热面的方向贯穿第一金属块。第二金属块设置于第一金属块远离发热元件的一侧。第二金属块具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沿平行于导热面的方向贯穿第二金属块,且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围设形成第一容纳孔。第二金属块在散热翅片上的垂直投影,落入第一金属块在散热翅片上垂直投影的范围内。如此设置,提高了第一容纳孔的开设便捷性,降低了导热部的生产成本。并且,还能够便于吸热端与导热部之间的安装以及拆卸,提高散热组件的使用灵活性。此外,由于第二金属块没有与发热元件直接接触,发热元件散发的热量可以通过第一金属块传导至第二金属块,故而,可以设置第二金属块在散热翅片上的垂直投影,落入第一金属块在散热翅片上垂直投影的范围内,使得第二金属块的面积能够小于第一金属块的面积,从而减小了第二金属块的面积,降低导热部的成本。
[0012]可选的,散热翅片开设有第二容纳孔,第二容纳孔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容纳孔的延伸方向相同。导热管的另一端嵌入于第二容纳孔内,形成导热管的散热端,散热端与吸热端相平行。如此设置,使得散热端能够嵌入于散热翅片内,增大了散热翅片与散热端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散热翅片对于散热端的散热效率,也即是提高了散热组件对于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并且,还能够对散热端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散热端相对于散热翅片发生偏移,提高了散热组件的使用可靠性。此外,设置散热端与吸热端相平行,在增大导热管长度的基础上,缩短了散热翅片与导热部之间的距离,从而缩小了散热组件的体积,提高了散热组件的适用性。
[0013]可选的,导热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散热翅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导热管组件包括第一导热管组件和第二导热管组件。第一导热管组件中的导热管的吸热端沿第一侧面至第二侧面的方向嵌入于第一容纳孔内,第一导热管组件中的导热管的散热端沿第三侧面至第四侧面的方向嵌入于第二容纳孔内。第二导热管组件中的导热管的吸热端沿第二侧面至第一侧面的方向嵌入于第一容纳孔内,第二导热管组件中的导热管的散热端沿第四侧面至第三侧面的方向嵌入于第二容纳孔内。如此设置,使得第一导热管组件内导热管的吸热端沿第一侧面至第二侧面的方向延伸,第一导热管组件内导热管的散热端沿第三侧面至第四侧面的方向延伸,而第二导热管组件内导热管的吸热端沿第二侧面至第一侧面的方向延伸,第二导热管组件内导热管的散热端沿第四侧面至第三侧面的方向延伸,也即是使得不同导热管组件内导热管的吸热端能够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延伸,使得吸热端能够均匀地吸收导热部上的热量。相同地,不同导热管组件内导热管的散
热端也能够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延伸,使得散热端能够均匀地向散热翅片传导热量。这样一来,提高了导热部以及散热翅片上热量的均匀性,从而提高了散热组件对于发热元件的散热可靠性。
[0014]可选的,发热元件具有发热面。导热面与发热面相接触,且导热面的面积大于发热面的面积。发热面在导热部上的垂直投影,位于至少部分吸热端在导热部上垂直投影的范围内。如此设置,能够减小发热元件与导热部之间的热流密度,提高散热组件对于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此外,设置发热面在导热部上的垂直投影,位于至少部分吸热端在导热部上垂直投影的范围内,使得吸热端的设置位置能够与发热元件的发热面的设置位置相交叠,从而确保了发热面散发的热量能够被吸热端吸收,提高了吸热端对于热量的吸收效率,进一步提高散热组件对于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延长发热元件的使用寿命,提高电子设备的使用可靠性。
[0015]可选的,散热组件还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热部,具有导热面,所述导热面与发热元件相接触;至少一个导热管组件,所述导热管组件包括多个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一端嵌入于所述导热部内,形成所述导热管的吸热端;相邻两个所述导热管的所述吸热端相接触;以及,散热翅片,设置于所述导热部远离所述发热元件的一侧,所述导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翅片相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吸热端之间面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包括:多个第一容纳孔,任一个所述第一容纳孔沿平行于所述导热面的方向贯穿所述导热部;一个所述吸热端嵌入于一个所述第一容纳孔内,且所述吸热端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容纳孔靠近所述导热面一侧的内壁相贴合;连通腔,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容纳孔之间,以连通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容纳孔;相邻两个所述吸热端通过所述连通腔面接触且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包括:第一金属块,具有所述导热面和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导热面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凹槽沿平行于所述导热面的方向贯穿所述第一金属块;第二金属块,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块远离所述发热元件的一侧,所述第二金属块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沿平行于所述导热面的方向贯穿所述第二金属块,且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围设形成所述第一容纳孔;所述第二金属块在所述散热翅片上的垂直投影,落入所述第一金属块在所述散热翅片上垂直投影的范围内。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开设有第二容纳孔,所述第二容纳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容纳孔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导热管的另一端嵌入于所述第二容纳孔内,形成所述导热管的散热端,所述散热端与所述吸热端相平行。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雷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