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轮机用防油雾机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0798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水轮机用防油雾机壳,其包括:壳体、油气分离件和负压件,所述壳体内具有收容腔,且所述壳体开设有平衡口,所述油气分离件能够分离出油雾中的油液,且所述油气分离件一端连通所述收容腔,其另一端连通所述负压件,所述负压件能够形成负压,以使所述收容腔中的油雾进入所述油气分离件。利用负压件形成负压,使得气流经由平衡口进入壳体,气流夹带着收容腔中的油雾进入油气分离件,利用油气分离件对油物进行油气分离。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防油雾机壳,一方面可以清楚壳体内部的油雾,避免油雾对转子和定子的绝缘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回收利用油雾中的油液,对油液进行二次利用,避免了资源的浪费。避免了资源的浪费。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轮机用防油雾机壳


[0001]本技术涉及发电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轮机用防油雾机壳。

技术介绍

[0002]青龙电站机组为混流式机组。机组额定水头220m,额定转速600r/m,属于高水头高转速的立式机组。运行时,由于转速及各导瓦油温升高的原因,容易产生较重的油雾。而机组的上导、下导、水导均存在此类现象。但机组下导位于转子及定子下方,之间没有阻隔措施,油雾出现后,会附着至机组的定子、转子及下隔离板之上,对转子及定子绝缘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威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0003]容易想到的是,利用除油雾装置对去除发电机组运行所产生的油雾,其具体结构可参见申请号为CN202110032444.3的专利,利用风机吸取工作区间内的油雾,到达改善工作区间环境的目的。但这类除油雾装置并不能满足发电机组的需要。水轮机发电机组有大量的部件需要油液润滑,导致发电机组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油雾浓度远大于普通车间中油雾的浓度,倘若直接将油雾去除,会损失大量的油液,造成资源的浪费。
[0004]因此,如何避免去除油雾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水轮机用防油雾机壳,解决现有技术中去除油雾的过程中造成了油液浪费的技术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水轮机用防油雾机壳,其包括:
[0007]壳体、油气分离件和负压件,所述壳体内具有收容腔,且所述壳体开设有平衡口,所述油气分离件能够分离出油雾中的油液,且所述油气分离件一端连通所述收容腔,其另一端连通所述负压件,所述负压件能够形成负压,以使所述收容腔中的油雾进入所述油气分离件。
[0008]进一步的,所述油气分离件包括筒体和吸附体,所述筒体一端连通所述负压件,其另一端连通所述收容腔,所述吸附体装设于所述筒体内部,其能够吸附油雾中的油液。
[0009]进一步的,所述吸附体数量有多个,且多个所述吸附体沿所述筒体的轴线排列。
[0010]进一步的,所述筒体连通所述负压件的一端高于所述筒体连通所述收容腔的一端,且所述筒体的底端开设有导油孔。
[0011]进一步的,所述筒体内壁沿轴线方向上开设有导油槽,所述导油槽连通所述导油孔。
[0012]进一步的,所述筒体呈L型,所述导油孔开设于所述L型的拐点处,且所述导油孔低于所述筒体的两端。
[0013]进一步的,所述油气分离件与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单向阀。
[0014]进一步的,所述平衡口处装设有滤网。
[0015]进一步的,所述平衡口位于所述壳体一端,所述油气分离件连通所述壳体另一端。
[0016]一种水轮机,其装载有上述的防油雾机壳。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利用负压件形成负压,使得气流经由平衡口进入壳体,气流夹带着收容腔中的油雾进入油气分离件,利用油气分离件对油物进行油气分离。利用本技术所提供的防油雾机壳,一方面可以清楚壳体内部的油雾,避免油雾对转子和定子的绝缘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回收利用油雾中的油液,对油液进行二次利用,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水轮机用防油雾机壳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筒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轮机用防油雾机壳,可参见图1,其包括:壳体1、油气分离件2和负压件3。
[0022]壳体1内具有收容腔11,用于收容轮机的机芯,且壳体1开设有平衡口12,平衡口12用于平衡收容腔11中的气压,当壳体1内的油雾被抽取后,可以经由平衡口12向壳体1内导入气体,进而维持收容腔11内的气压稳定。倘若壳体1上具有散热孔、配合缝隙等能够连通收容腔11和外界的通道,从广义上也可以视为特殊的平衡口12。油气分离件2能够分离出油雾中的油液,且油气分离件2一端连通收容腔11,其另一端连通负压件 3,负压件3能够形成负压,以使收容腔11中的油雾进入油气分离件2。在负压的作用下,壳体1中的油雾被不断抽离出收容腔11,避免油雾在收容腔11内大量聚集影响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同时,也可以回收油气分离件 2分离出的油液,对油液进行二次利用,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0023]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油气分离件2包括筒体21和吸附体22,筒体21 一端连通负压件3,其另一端连通收容腔11,吸附体22装设于筒体21内部,其能够吸附油雾中的油液。当油雾经过筒体21时,油雾中的油液会被吸附体22吸附并留在筒体21中,而油雾中的气体则从筒体21的另一端导出,从而完成油气的分离。
[0024]可以理解的是,油雾中的油液被吸附的比例越多则油液分离的效果越好,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吸附体22数量有多个,且多个吸附体22沿筒体 21的轴线排列。油雾逐一经过各个吸附体22,使得油液尽可能与吸附体22 接触,增大了吸附体22捕获油液的可能性,进而提高了油液分离的效率。
[0025]需要说明的是,吸附体22应当是不与油液发生化学反应的多孔材料制成,同时吸附体22的摆放还不能完全阻塞气流的行进,为了节省成本,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吸附体22为钢丝球(即清洁厨具的刷洗用具)。
[0026]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筒体21连通负压件3的一端高于筒体21连通收容腔11的一端,且筒体21的底端开设有导油孔211。当吸附体22吸附了足量的油液后,油液会从吸附体22上
溢流滴落,油液进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底端的导油孔211,而筒体21连通负压件3的一端为出气端,而连通收容腔11的一端为进气端,出气端较高可以避免油液在重力的作用下从出气端流出。
[0027]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筒体21内壁沿轴线方向上开设有导油槽212,导油槽212连通导油孔211。滴落在筒体21内壁上得油液会逐步汇聚到导油槽212中,最终沿着导油槽212进入导油孔211,提高了导油孔211导出油液的效率。
[0028]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筒体21呈L型,导油孔211开设于L型的拐点处,且导油孔211低于筒体21的两端。令导油孔211处于筒体21的最低点,可以避免油液从筒体21两端的开口流出。
[0029]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根据收容腔11中油雾的浓度来开启或关闭负压件3,为了避免油液或油雾在负压件3停机的时候倒流会收容腔11 中。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油气分离件2与壳体1之间设置有单向阀23。如此一来,确保了气流仅仅可以从收容腔11进入油气分离机,而不允许气流从油液分离机进入收容腔11。
[0030]平衡口12是将外界气流导入收容腔11中,为了避免气流夹带杂质进入收容腔11,进而影响到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轮机用防油雾机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油气分离件和负压件,所述壳体内具有收容腔,且所述壳体开设有平衡口,所述油气分离件能够分离出油雾中的油液,且所述油气分离件一端连通所述收容腔,其另一端连通所述负压件,所述负压件能够形成负压,以使所述收容腔中的油雾进入所述油气分离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轮机用防油雾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件包括筒体和吸附体,所述筒体一端连通所述负压件,其另一端连通所述收容腔,所述吸附体装设于所述筒体内部,其能够吸附油雾中的油液。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轮机用防油雾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体数量有多个,且多个所述吸附体沿所述筒体的轴线排列。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水轮机用防油雾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连通所述负压件的一端高于所述筒体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旭黄涛陶雷张林会陈林李杰黄宗清张胜锋廖东晓
申请(专利权)人:恩施清江大龙潭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