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沿空留巷的升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9551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升降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沿空留巷的升降机。技术问题:升降机在回采巷道内移动会发生侧翻,升降机不具备减震功能和平衡调节功能。一种适用于沿空留巷的升降机,包括有平衡机构、卡紧机构、打开机构,减震机构和水平调节机构等;平衡机构上设置有卡紧机构,平衡机构上部设置有打开机构,打开机构上方设置有减震机构,平衡机构中部下侧设置有水平调节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平衡机构实现了装置经过大的凸起路面时调节本装置平衡的效果,通过打开机构实现了保护异形轮的效果,通过卡紧机构实现了更好的固定本装置的效果,通过减震机构实现了更好的减震和固定本装置的效果,通过水平调节机构实现了更好的辅助本装置在斜坡上移动的效果。斜坡上移动的效果。斜坡上移动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沿空留巷的升降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升降机
,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沿空留巷的升降机。

技术介绍

[0002]煤矿作为当今的不可再生能源,其开采过程十分复杂,在开采过后的煤矿内,通常采用沿空留巷技术对其内的保护煤柱进行回收处理,并且沿空留巷可将上一区段的原顺槽内留给下一区段使用,减少了媒体流失,沿空留巷技术是对煤矿内的回采巷道进行维护,通过安装框架和拦截网等来防止媒矿内回采巷道被堵塞,回采巷道高度较高,人需要升降设备的辅助才可将框架和拦截网等安装。
[0003]由于回采巷道内煤矿和地形不平整等原因,使得目前的升降机不能在回采巷道内平稳行驶,且容易导致升降机发生倾斜,严重的会发生侧翻,对设备造成伤害,当操作人员在未起升的升降机上时,设备如果移动,可能会对其生命造成危害,且目前升降机的固定机构使得升降机在不平整路面的回采巷道内固定效果差,且升降机不具备减震功能,使得工人在空中作业时,如使用工具发生震动,会使其装置发生晃动,对煤矿工人造成生命危险,且升降机不具备平衡调节功能,使得在一些有坡度的路面行走时,发生侧翻。
[000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我们提出一种具有平稳移动功能适用于沿空留巷的升降机。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升降机在回采巷道内移动会发生侧翻,升降机不具备减震功能和平衡调节功能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具有平稳移动功能适用于沿空留巷的升降机。
[0006]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沿空留巷的升降机,包括有移动平台、升降架、操作台、平衡机构、卡紧机构、打开机构,减震机构和控制终端,移动平台上部固接有升降架,升降架上部开设有四个T形槽,升降架上部固接有操作台,操作台上开设有空腔,操作台外侧固接有平衡机构,平衡机构嵌入操作台下部,平衡机构用于辅助本装置保持平衡,平衡机构上设置有卡紧机构,卡紧机构用于本装置升降之前的固定,升降架下部设置有打开机构,打开机构位于平衡机构上部,打开机构用于平衡机构的打开与关闭,操作台上部设置有减震机构,减震机构用于减小操作台对升降架的震动,移动平台上部固接有控制终端。
[0007]优选地,平衡机构包括有液压推杆、异型管、第一异形套筒、第一限位柱、第一弹簧、第一固定块、第一滑杆、第二固定块、第二弹簧、第一套筒和平衡组件,移动平台上表面中部右侧固接有液压推杆和异型管,液压推杆左端固接有液压活塞,液压活塞位于异型管内并与其前部右侧滑动连接,异型管上分别开设有两个圆柱槽,第一异形套筒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异形套筒分别嵌入升降架下部,两个第一异形套筒分别通过液压管与异型管连通,两个第一异形套筒上部和异型管内均为液压环境,两个第一异形套筒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两个第二弧形槽的长度分别大于相邻的第一弧形槽,两个第二弧形槽分别位于相邻第一弧形槽的下方,两个第一异形套筒内分别滑动设置有第一
限位柱,两个第一限位柱上分别开设有折形槽,两个第一限位柱上部分别与相邻的第一异形套筒之间固接有第一弹簧,两个第一异形套筒中部下表面分别固接有第一固定块,两个第一固定块下部分别固接有第一滑杆,两个第一滑杆下部分别滑动设置有第二固定块,两个第一固定块分别与相邻的第二固定块之间固接有第二弹簧,两个第二弹簧分别套设在相邻的第一滑杆上,两个第一异形套筒下部分别滑动设置有第一套筒,两个第一套筒上部分别与相邻的第二固定块固接,两个第一套筒前部分别开设有滑槽,移动平台上部外侧设置有配合组件。
[0008]优选地,平衡组件包括有圆柱壳体、第一转轴、支撑杆、扭力弹簧、第二套筒、第三弹簧、第二转轴、异形轮、第三套筒和卡紧块,圆柱壳体前后左右对称设置有四个,四个圆柱壳体分别与移动平台上部外侧固接,第一转轴左右对称设置有四个,四个第一转轴分别与相邻的圆柱壳体转动连接,四个第一转轴外端分别固接有支撑杆,四个支撑杆分别与相邻的圆柱壳体之间固接有扭力弹簧,第二套筒前后左右对称设置有四个,四个第二套筒分别通过支杆与相邻的支撑杆下部滑动连接,四个第二套筒分别与相邻的支撑杆之间固接有第三弹簧,四个第三弹簧分别套设在相邻的支杆上,第三弹簧的形变量小于第二弹簧的形变量,第二转轴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转轴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二套筒转动连接,两个第二转轴两端分别固接有异形轮,限位套筒左右设置有两个,两个限位套筒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一转轴固接,第三套筒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三套筒分别与相邻的限位套筒滑动连接,四个第二套筒内侧部分别固接有卡紧块,四个卡紧块上部分别与相邻的第三套筒下部固接,平衡机构中第一限位柱、支撑杆、扭力弹簧和第三套筒配合,用于本装置进入自动调平状态。
[0009]优选地,异形轮外部设置有若干个矩形条,若干个矩形条外侧部均为凸尖设置,用于本装置与地面卡紧。
[0010]优选地,卡紧机构包括有圆环、第二限位柱、连接杆、滑动板、第二滑杆、半弧形板和第四弹簧,圆环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圆环分别与相邻的第一异形套筒中上部转动连接,两个圆环内表面前部分别固接有第二限位柱,两个第二限位柱后端分别与相邻的折形槽限位配合,两个第二限位柱分别与相邻的第一弧形槽限位配合,两个圆环前部下侧分别固接有连接杆,两个连接杆内侧面分别固接有滑动板,两个滑动板分别与相邻的第二弧形槽限位配合,两个第三套筒内分别滑动设置有第二滑杆,两个第二滑杆下部固接有半弧形板,两个半弧形板未与相邻的第二转轴接触,两个半弧形板分别和相邻的第三套筒下部固接有第四弹簧,两个第四弹簧分别套设在第二滑杆下部,卡紧机构中的第二限位柱、第二滑杆、半弧形板和折形槽配合,用于本装置的固定。
[0011]优选地,两个半弧形板内侧面均为粗糙设置,两个半弧形板材质均为橡胶材料,两个第二转轴中部均为粗糙设置,用于加强本装置的固定。
[0012]优选地,打开机构包括有L形杆、T形把手、第五弹簧、凸块和第六弹簧,升降架的四个T形槽内分别滑动设置有L形杆,四个L形杆外侧部均为弧形设置,四个L形杆下部分别固接有T形把手,四个L形杆分别与升降架之间固接有第五弹簧,四个第一转轴上分别开设有限位槽,四个第一转轴的限位槽内分别滑动设置有凸块,四个凸块分别与相邻的第一转轴之间固接有第六弹簧,四个圆柱壳体内部分别设置有三个凸起,打开机构中的,凸块、第六弹簧和四个圆柱壳体配合,用于减缓平衡机构的打开速度。
[0013]优选地,四个圆柱壳体的三个凸起由上往下向内凸出量增加,用于逐渐减缓平衡机构的打开速度。
[0014]优选地,减震机构包括有减震平台、第二异形套筒、异形限位框、第七弹簧、第一活塞和第八弹簧,滚珠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滚珠分别与操作台下部球连接,若干个滚珠上部设置有减震平台,减震平台与若干个滚珠接触,第二异形套筒前后左右设置有六个,六个第二异形套筒分别与操作台固接,六个第二异形套筒外侧部分别位于操作台的空腔内,操作台的空腔与第一异形套筒通过液压管连通,六个第二异形套筒外侧部均开设有两个通孔,六个第二异形套筒外侧部均与操作台的空腔连通,六个第二异形套筒外侧部和操作台的空腔内均为液压环境,六个第二异形套筒内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沿空留巷的升降机,包括有移动平台(1)、升降架(2)、操作台(3)、平衡机构(4)和控制终端(9),其特征是,还包括有卡紧机构(5)、打开机构(6)和减震机构(7),移动平台(1)上部固接有升降架(2),升降架(2)上部开设有四个T形槽,升降架(2)上部固接有操作台(3),操作台(3)上开设有空腔,操作台(3)外侧固接有平衡机构(4),平衡机构(4)嵌入操作台(3)下部,平衡机构(4)用于辅助本装置保持平衡,平衡机构(4)上设置有卡紧机构(5),卡紧机构(5)用于本装置升降之前的固定,升降架(2)下部设置有打开机构(6),打开机构(6)位于平衡机构(4)上部,打开机构(6)用于平衡机构(4)的打开与关闭,操作台(3)上部设置有减震机构(7),减震机构(7)用于减小操作台(3)对升降架(2)的震动,移动平台(1)上部固接有控制终端(9)。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沿空留巷的升降机,其特征是,平衡机构(4)包括有液压推杆(401)、异型管(402)、第一异形套筒(403)、第一限位柱(404)、第一弹簧(405)、第一固定块(406)、第一滑杆(407)、第二固定块(408)、第二弹簧(409)、第一套筒(410)和平衡组件,移动平台(1)上表面中部右侧固接有液压推杆(401)和异型管(402),液压推杆(401)左端固接有液压活塞,液压活塞位于异型管(402)内并与其前部右侧滑动连接,异型管(402)上分别开设有两个圆柱槽(4021),第一异形套筒(403)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异形套筒(403)分别嵌入升降架(2)下部,两个第一异形套筒(403)分别通过液压管与异型管(402)连通,两个第一异形套筒(403)上部和异型管(402)内均为液压环境,两个第一异形套筒(403)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弧形槽(4031)和第二弧形槽(4032),两个第二弧形槽(4032)的长度分别大于相邻的第一弧形槽(4031),两个第二弧形槽(4032)分别位于相邻第一弧形槽(4031)的下方,两个第一异形套筒(403)内分别滑动设置有第一限位柱(404),两个第一限位柱(404)上分别开设有折形槽(4041),两个第一限位柱(404)上部分别与相邻的第一异形套筒(403)之间固接有第一弹簧(405),两个第一异形套筒(403)中部下表面分别固接有第一固定块(406),两个第一固定块(406)下部分别固接有第一滑杆(407),两个第一滑杆(407)下部分别滑动设置有第二固定块(408),两个第一固定块(406)分别与相邻的第二固定块(408)之间固接有第二弹簧(409),两个第二弹簧(409)分别套设在相邻的第一滑杆(407)上,两个第一异形套筒(403)下部分别滑动设置有第一套筒(410),两个第一套筒(410)上部分别与相邻的第二固定块(408)固接,两个第一套筒(410)前部分别开设有滑槽,移动平台(1)上部外侧设置有配合组件。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沿空留巷的升降机,其特征是,平衡组件包括有圆柱壳体(411)、第一转轴(412)、支撑杆(413)、扭力弹簧(414)、第二套筒(415)、第三弹簧(416)、第二转轴(417)、异形轮(418)、第三套筒(419)和卡紧块(420),圆柱壳体(411)前后左右对称设置有四个,四个圆柱壳体(411)分别与移动平台(1)上部外侧固接,第一转轴(412)左右对称设置有四个,四个第一转轴(412)分别与相邻的圆柱壳体(411)转动连接,四个第一转轴(412)外端分别固接有支撑杆(413),四个支撑杆(413)分别与相邻的圆柱壳体(411)之间固接有扭力弹簧(414),第二套筒(415)前后左右对称设置有四个,四个第二套筒(415)分别通过支杆与相邻的支撑杆(413)下部滑动连接,四个第二套筒(415)分别与相邻的支撑杆(413)之间固接有第三弹簧(416),四个第三弹簧(416)分别套设在相邻的支杆上,第三弹簧(416)的形变量小于第二弹簧(409)的形变量,第二转轴(417)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转轴(417)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二套筒(415)转动连接,两个第二转轴(417)两
端分别固接有异形轮(418),限位套筒左右设置有两个,两个限位套筒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一转轴(412)固接,第三套筒(419)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三套筒(419)分别与相邻的限位套筒滑动连接,四个第二套筒(415)内侧部分别固接有卡紧块(420),四个卡紧块(420)上部分别与相邻的第三套筒(419)下部固接,平衡机构(4)中第一限位柱(404)、支撑杆(413)、扭力弹簧(414)和第三套筒(419)配合,用于本装置进入自动调平状态。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沿空留巷的升降机,其特征是,异形轮(418)外部设置有若干个矩形条,若干个矩形条外侧部均为凸尖设置,用于本装置与地面卡紧。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沿空留巷的升降机,其特征是,卡紧机构(5)包括有圆环(501)、第二限位柱(502)、连接杆(503)、滑动板(504)、第二滑杆(505)、半弧形板(506)和第四弹簧(507),圆环(501)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圆环(501)分别与相邻的第一异形套筒(403)中上部转动连接,两个圆环(501)内表面前部分别固接有第二限位柱(502),两个第二限位柱(502)后端分别与相邻的折形槽(4041)限位配合,两个第二限位柱(502)分别与相邻的第一弧形槽(4031)限位配合,两个圆环(501)前部下侧分别固接有连接杆(503),两个连接杆(503)内侧面分别固接有滑动板(504),两个滑动板(504)分别与相邻的第二弧形槽(4032)限位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程赵地杰陈向东李会军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智云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