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极片结构及电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感知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极片结构及电池。
技术介绍
[0002]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子通信和航空航天等各大领域,电池的安全性更是电动汽车的重中之重,一旦单体电池的热失控并扩散至整个电池系统,会发生诸如电动汽车火灾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
[0003]现有的电池监控方式中的传感器距离电芯有一定距离,难以直接监测电芯的内部状态,影响响应速度及监测精度。
[0004]有鉴于此,研发设计出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极片结构及电池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片结构及电池,其均具有能够直接监测自身内部状态,且监测速度及精度较高的特点。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07]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片结构,其包括集流体和感知件;
[0008]所述集流体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活性物质层、第一金属导电层、支撑层、第二金属导电层及第二活性物质层;
[00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体(11)和感知件(12);所述集流体(11)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活性物质层(111)、第一金属导电层(112)、支撑层(113)、第二金属导电层(114)及第二活性物质层(115);所述感知件(12)包括感知层(120)和感知引线(125),所述感知层(120)与所述感知引线(125)电连接,所述感知层(120)和所述感知引线(125)均设置于所述支撑层(113)内,且所述感知引线(125)沿所述第一金属导电层(112)所在平面伸出所述支撑层(113),所述感知层(120)用于监测所在位置的物理/化学状态,并通过所述感知引线(125)向外输送感知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件(12)还包括第一覆盖层(121)及第二覆盖层(122);所述第一覆盖层(121)、所述感知层(120)及所述第二覆盖层(122)依次层叠设置,且均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导电层(112)和所述第二金属导电层(114)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覆盖层(121)、所述感知层(120)及所述第二覆盖层(122)层叠后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支撑层(113)的厚度,且均设置于所述支撑层(113)内。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覆盖层(121)在所述第二金属导电层(114)的投影大于所述感知层(120)在所述第二金属导电层(114)的投影。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覆盖层(121)和所述第二覆盖层(122)均沿所述感知引线(125)延伸,以共同包覆所述感知引线(125)。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件(12)还包括连接部(123),所述连接部(123)为粘胶;所述支撑层(113)上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阳如坤,吴学科,马荣梅,杨长,刘海成,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