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8809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43
本申请提供一种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上述的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包括出水堰基体、出水堰堰板和抗菌藻内衬层;出水堰基体包括第一堰壁、底座及第二堰壁,第一堰壁、底座及第二堰壁依次连接,并形成容纳槽;出水堰堰板设置于容纳槽内,出水堰堰板包括进水堰板和后壁堰板,后壁堰板与进水堰板连接,且后壁堰板分别与第一堰壁及底座连接,进水堰板分别与第二堰壁及底座连接;抗菌藻内衬层包括第一抗菌藻内衬层和第二抗菌藻内衬层,第一抗菌藻内衬层连接于进水堰板的表面,第二抗菌藻内衬层连接于后壁堰板的表面。上述的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能够解决出水堰壁和底部藻类滋生问题,且易于安装、可操作性较强及便于管理维护。维护。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

技术介绍

[0002]污水处理厂是我国水污染治理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越来越高。污水处理厂污水经过生化处理系统处理后,通过二沉池出水堰排出,一般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堰采用开放式排水,暴露在阳光下,生化系统出水含有一定N、P营养盐,极易滋生着生藻类,特别是夏天高温季节,出水堰底部和二边藻类大量着生,藻类光合作用产氧气使着生藻类片状脱落,随二沉池出水进入后续处理单元,增加滤池负担,影响滤池过滤性能;脱落的藻类增加水体悬浮物,影响出水水质;着生藻类沿出水堰生长,附在构筑物上,对构造物的景观、运行环境和日常维护造成一定影响,也对污水处理厂安全稳定运行及出水达标排放带来一定隐患。
[0003]对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堰除藻处理方法多数采用人工清洗、机械清洗和化学除藻等方式。人工清理需要工人持高压水枪或者铁刷进入二沉池内操作,劳动强度大且具有一定安全隐患;机械清洗需要安装机械臂和电动毛刷或高压喷射装置,增加污水厂投资、运营成本和管理负担;化学清洗将药剂投加到出水堰,由于清洗过程中二沉池不能停止运行,除藻剂与池壁藻类难以充分混合,起不到很好的去除和抑制生长的效果,同时用药量过多,大大增加了污水厂的运行费用,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够解决出水堰壁和底部藻类滋生问题,且易于安装、可操作性较强及便于管理维护的二沉池出水堰。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一种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包括:
[0007]出水堰基体,所述出水堰基体包括第一堰壁、底座及第二堰壁,所述第一堰壁、所述底座及所述第二堰壁依次连接,并形成容纳槽;
[0008]出水堰堰板,所述出水堰堰板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出水堰堰板包括进水堰板和后壁堰板,所述后壁堰板与所述进水堰板连接,且所述后壁堰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堰壁及所述底座连接,所述进水堰板分别与所述第二堰壁及所述底座连接;
[0009]抗菌藻内衬层,所述抗菌藻内衬层包括第一抗菌藻内衬层和第二抗菌藻内衬层,所述第一抗菌藻内衬层连接于所述进水堰板的表面,所述第二抗菌藻内衬层连接于所述后壁堰板的表面。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还包括第一加药管和第二加药管,所述第一加药管设置于所述进水堰板连接于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第二加药管设置于所述后壁堰板连接于所述底座的一侧。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药管开设有多个第一加药孔,多个所述第一加药孔的开孔方向均朝向所述进水堰板,且多个所述第一加药孔的开孔方向均与所述进水堰板呈第一预设角度。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药管开设有多个第二加药孔,多个所述第二加药孔的开孔方向均朝向所述后壁堰板,且多个所述第二加药孔的开孔方向均与所述后壁堰板呈第二预设角度。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还包括第一曝气管和第二曝气管,所述第一曝气管设置于所述进水堰板连接于所述底座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曝气管位于所述第一加药管背离所述第二堰壁的一侧,所述第二曝气管设置于所述后壁堰板连接于所述底座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曝气管位于所述第二加药管背离所述第一堰壁的一侧。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曝气管开设有多个第一曝气孔,多个所述第一曝气孔的开孔方向均朝向所述容纳槽的中心处。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曝气管开设有多个第二曝气孔,多个所述第二曝气孔的开孔方向均朝向所述容纳槽的中心处。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壁堰板包括主体部和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且所述弯折部与所述进水堰板层叠嵌合。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弯折部的折边高度与所述进水堰板的厚度相等。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堰板及所述后壁堰板均开设有固定孔。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0020]1、本技术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设有出水堰堰板,由于出水堰堰板包括进水堰板和后壁堰板,后壁堰板与进水堰板连接,且后壁堰板分别与第一堰壁及底座连接,进水堰板分别与第二堰壁及底座连接,使进水堰板和后壁堰板形成一套出水堰保护板覆盖于出水堰基体的表面,防止出水堰基体滋生藻类,同时进水堰板和后壁堰板能够易于安装、可操作性较强,在维护过程中能够直接对进水堰板和后壁堰板进行更换,便于二沉池出水堰的管理维护。
[0021]2、本技术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还包括抗菌藻内衬层,由于抗菌藻内衬层包括第一抗菌藻内衬层和第二抗菌藻内衬层,第一抗菌藻内衬层连接于进水堰板的表面,第二抗菌藻内衬层连接于后壁堰板的表面,使进水堰板和后壁堰板具有抗菌藻功能,在二沉池出水堰的使用过程中即能够解决出水堰壁和底部藻类滋生问题,无需动力,无需人工,具有较强的自动抗菌藻效果。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3]图1为一实施例中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图1所示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中加药管和曝气管的安装示意图;
[0025]图3为图1所示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的局部平面布置图;
[0026]图4为图1所示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的进水堰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2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0]本申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其特征在于,包括:出水堰基体,所述出水堰基体包括第一堰壁、底座及第二堰壁,所述第一堰壁、所述底座及所述第二堰壁依次连接,并形成容纳槽;出水堰堰板,所述出水堰堰板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出水堰堰板包括进水堰板和后壁堰板,所述后壁堰板与所述进水堰板连接,且所述后壁堰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堰壁及所述底座连接,所述进水堰板分别与所述第二堰壁及所述底座连接;抗菌藻内衬层,所述抗菌藻内衬层包括第一抗菌藻内衬层和第二抗菌藻内衬层,所述第一抗菌藻内衬层连接于所述进水堰板的表面,所述第二抗菌藻内衬层连接于所述后壁堰板的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加药管和第二加药管,所述第一加药管设置于所述进水堰板连接于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第二加药管设置于所述后壁堰板连接于所述底座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药管开设有多个第一加药孔,多个所述第一加药孔的开孔方向均朝向所述进水堰板,且多个所述第一加药孔的开孔方向均与所述进水堰板呈第一预设角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藻类滋生的二沉池出水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药管开设有多个第二加药孔,多个所述第二加药孔的开孔方向均朝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钰芝刘军程宜天刘睿顾敦罡李光辉王同孝何建强钟丽梅吴江南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恒源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