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微盾构隧道的通风制冷设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78975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微盾构隧道的通风制冷设施,包括主风机、送风筒、储风筒、二次主风机、空调制冷机组和导风筒,盾构区间采用主风机配合二次主风机的通风系统保证狭小空间内具备充分的新鲜空气,其中主风机设置于井口,通过安装在风筒将新鲜空气输送至后配套台车上的二次主风机,二次主风机增加风速通过安装在后配套台车底部即电瓶车通行平台下方的风管,将新鲜的空气输送着盾尾拼装区域,在后配套台车上制冷机组安装在后配套台车上二次主风机之后,确保空气中污染物浓度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新鲜的空气经过二次主风机增加风速后,通过安装在后配套台车底部风管路串接制冷机组,可有效降低隧道内工作区域环境温度,保证良好的作业环境。证良好的作业环境。证良好的作业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微盾构隧道的通风制冷设施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盾构隧道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微盾构隧道的通风制冷设施。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施工技术的进步,盾构技术应用于多个施工领域,盾构机的尺寸页随着工程的需求逐渐多样化。在微盾构施工领域,因微盾构内作业空间小,属有限空间作业,相较于常规盾构存在更加恶劣的高温、空气浑浊环境。为保证良好、适宜的作业环境,为安全施工提供有利条件,需要采取系列措施对高温、浑浊的作业环境进行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微盾构隧道的通风制冷设施,通过空调制冷机组进水口流量、温度监控的设计,可根据冷却水进水温度及进水流量自动调节运行负载,从而保证机组24小时稳定运行,通过多台空调制冷机组的集成系统配置,可集成控制,无需人工监控,连接盾构机中央集控室实现远程控制,实现动态全天候调整,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0004]一种用于微盾构隧道的通风制冷设施,包括储风筒、二次主风机、空调制冷机组、导风筒、送风筒和主风机,主风机安装在井口位置,通过固定在隧道顶部的送风筒将新鲜空气输送至台车尾位置,储风筒与送风筒连接,储风筒安装在台车顶部,自台车尾位置至台车上的二次主风机位置,通过弯头将新鲜空气输送至二次主风机,二次主风机与安装在台车上的空调制冷机组串联,对自隧道口输送来的新鲜空气进行加速,并传至空调制冷机组,空调制冷机组对二次主风机输送来的新鲜空气进行冷却后,沿台车底部布置的导风筒输送至盾尾作业区域,二次主风机将隧道内的一部分空气从主风机的端吸人,经叶轮加速后,由主风机的另一端高速射出。
[0005]上述的一种用于微盾构隧道的通风制冷设施,所述储风筒采用玻璃钢硬质风筒,钢塑复合材料硬质风筒为双层钢板+高分子树脂复合而成。
[0006]上述的一种用于微盾构隧道的通风制冷设施,所述空调制冷机组包括空调制冷主机、电控系统和空气冷却装置,采用西门子PLC集成控制,无需人工监控,可连接盾构机中央集控室实现远程控制,实现动态全天候调整,在与盾构机内循环共用经地面冷却塔而来的同一路外循环冷却水,根据冷却水进水温度及进水流量通过浮球及溢流阀组进行分流,自动调节运行负载。
[0007]上述的一种用于微盾构隧道的通风制冷设施,所述导风筒采用骨架风筒,以圆形弹簧钢圈为框架,外层是条形风筒布,利用热合效果将外层风筒布条、圆形弹簧钢圈和内层风筒布热合在一起,支撑起圆形风筒,导风筒外部采用玻璃棉包裹,内部环向置有聚氨酯材料,导风筒沿空调机下方布置于台车下预留的集成风道凹槽内。
[0008]上述的一种用于微盾构隧道的通风制冷设施,所述送风筒采用高强聚脂纤维织成
涂覆基布,将PVC改性后作为表面膜,高强的基布与高技术表面膜的有效结合,采用圆筒热合成型工艺,纵向无接缝,送风筒使用时吊挂平直、吊满吊扣、拉紧吊稳,不吊挂平直,可能出现局部皱折,导致风阻增大,出风量减少,甚至导致风筒蠕变或异响,造成风筒筒体局部龟裂、吊环拉裂等破坏。
[0009]上述的一种用于微盾构隧道的通风制冷设施,所述主风机工作面回风不通过主风机和风管,主风机装设在洞外或洞内新风流中,主风机进风口处应至少高于地面1m,5m范围内不得堆放杂物。
[0010]总体而言,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微盾构隧道的通风制冷设施,空调制冷机组在与盾构机内循环共用经地面冷却塔而来的同一路外循环冷却水的情况下根据冷却水进水温度及进水流量通过浮球及溢流阀组进行分流,自动调节运行负载,从而保证机组24小时稳定运行,并优先盾构机冷却后再进行空调主机冷却;2、本专利技术通过台空调制冷机组的集成系统配置,可集成控制,无需人工监控,可连接盾构机中央集控室实现远程控制,实现动态全天候调整,通过导风筒的改造,实现导风筒的伸缩,满足线路转向产生的导风筒伸缩的需求,通过导风筒内外侧的设计,进行保温保冷,减少冷空气来输送的过程中的温度损失。
附图说明
[001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微盾构隧道的通风制冷设施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微盾构隧道的通风制冷设施中预制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导风筒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送风筒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主风机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

储风筒,2

泥浆管路,3

二次主风机,4

电瓶车轨道,5

连接管,6

空调制冷机组,7

冷却水,8

空压机,9

台车轨道,10

集成风道,11

导风筒,12

玻璃保温层,13

聚氨酯保温层,14

送风筒,15

主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12]本实施例以微型泥水盾构为例,但需注意的是本专利技术不限于微型泥水盾构。具体的布置形式参考微型盾构的类型及尺寸进行确定。
[0013]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微盾构隧道的通风制冷设施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由通风系统和制冷系统组成,包括主风机15、送风筒14、储风筒1、二次主风机3、空调制冷机组6、导风筒11等部分。主风机15安装在井口位置,提供新鲜空气,通过固定在管片正上方的送风筒14将新鲜空气输送至台车尾的储风筒1,储风筒1安装在后配套台车顶部,与二次主风机3进风口连接,储风筒1采用玻璃钢硬质风筒,钢塑复合材料硬质风筒为双层钢板+高分子树脂复合而成。
[0014]新鲜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二次主风机3后,经过加速作用由出风口排出。
[0015]如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微盾构隧道的通风制冷设施中预制风道的结构示意图,二次主风机3的出风口与导风筒11连接,导风筒11安装在集成风道10内,集成风10道根据盾构机及后配套设施的布局设置在台车的底部,集成风道10内的导风筒11与空调制冷机组6串联,导风筒11内的新鲜空气被空调制冷机组6的冷却主风机冷却后,通过送主风机输出至导风筒11输送至盾构机盾构作业区域。
[0016]空调制冷机组6安装于后配套台车尾部,新鲜空气进入空调制冷机组6后,冷却主风机通过自身的制冷作用以及冷却出水、冷却进水的温度差进行冷却。
[0017]如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导风筒11的结构示意图,导风筒11采用骨架风筒,以圆形弹簧钢圈为框架,外层是条形风筒布,利用热合效果将外层风筒布条、圆形弹簧钢圈和内层风筒布热合在一起,支撑起圆形风筒,导风筒外部采用玻璃棉包裹,内部环向置有聚氨酯材料,导风筒沿空调机下方布置于台车下预留的集成风道凹槽内。
[0018]如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送风筒14的结构示意图,送风筒14采用高强聚脂纤维织成涂覆基布,将PVC改性后作为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微盾构隧道的通风制冷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储风筒(1)、二次主风机(3)、空调制冷机组(6)、导风筒(11)、送风筒(14)和主风机(15),所述主风机(15)安装在井口位置,通过固定在隧道顶部的送风筒(14)将新鲜空气输送至台车尾位置,所述储风筒(11)与送风筒(14)连接,储风筒(1)安装在台车顶部,自台车尾位置至台车上的二次主风机(3)位置,通过弯头将新鲜空气输送至二次主风机(3),所述二次主风机(3)与安装在台车上的空调制冷机组(6)串联,对自隧道口输送来的新鲜空气进行加速,并传至空调制冷机组(6),所述空调制冷机组(6)对二次主风机(3)输送来的新鲜空气进行冷却后,沿台车底部布置的导风筒(11)输送至盾尾作业区域,所述二次主风机(3)将隧道内的一部分空气从主风机的端吸人,经叶轮加速后,由主风机的另一端高速射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微盾构隧道的通风制冷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储风筒(1)采用玻璃钢硬质风筒,钢塑复合材料硬质风筒为双层钢板+高分子树脂复合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微盾构隧道的通风制冷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制冷机组(6)包括空调制冷主机、电控系统和空气冷却装置,采用西门子PLC集成控制,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剑波蒋尚志贾瑞华叶亦盛杨锦涛朱海涛胡燕伟陈状徐磊洋严怀俊王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