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混凝土生产系统及其工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77783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再生混凝土生产系统,包括底板,底板的顶部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振动筛分部分、搅拌部分、送料部分和碎料部分;振动筛分部分是由稳定旋转机构、振动缓冲机构和筛分机构组成;送料部分包括第一螺旋给料机、第二螺旋给料机和伸缩移动机构,第一螺旋给料机的前后两侧均固接有第二支撑柱;碎料部分是由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粗料粉碎机、第一导料斗、细料磨碎机、第二导料斗和导流弯管道组成,导流弯管道的一端与第二导料斗的底部输出端相连通,第一导料斗的底端开设有排料口。本发明专利技术便于对混凝土渣块回收经加工生产得到再生混凝土,减少对制作混凝土使用的原材料的浪费,大大降低成本。大降低成本。大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再生混凝土生产系统及其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再生混凝土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再生混凝土生产系统及其工艺。

技术介绍

[0002]混凝土,简称为"砼":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可含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
[0003]目前在建筑施工场地,对混凝土使用时,容易产生大量溢出的混凝土,这些溢出的混凝土会凝固结成大小不一的混凝土渣块,在后续对建筑施工场地清理时,这些混凝土渣块通常被掩埋或者直接作为建筑垃圾被丢弃,这样就会对制作混凝土使用的原材料造成浪费,其不能被回收再利用,大大增加了成本,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再生混凝土生产系统及其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再生混凝土生产系统及其工艺,便于对混凝土渣块回收经加工生产得到再生混凝土,减少对制作混凝土使用的原材料的浪费,大大降低成本。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再生混凝土生产系统,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振动筛分部分、搅拌部分、送料部分和碎料部分;
[0007]所述振动筛分部分是由稳定旋转机构、振动缓冲机构和筛分机构组成;
[0008]所述送料部分包括第一螺旋给料机、第二螺旋给料机和伸缩移动机构,所述第一螺旋给料机的前后两侧均固接有第二支撑柱;
[0009]所述碎料部分是由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粗料粉碎机、第一导料斗、细料磨碎机、第二导料斗和导流弯管道组成,所述导流弯管道的一端与第二导料斗的底部输出端相连通,所述第一导料斗的底端开设有排料口,所述粗料粉碎机和细料磨碎机均通过支撑机架固定安装在底板上。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螺旋给料机和第二螺旋给料机均是由给料筒、给料螺旋、进料口、出料口、从锥齿轮、筒罩、短轴、主锥齿轮和给料电机组成,所述筒罩固接在给料筒的顶部,所述短轴转动连接在筒罩的内腔,所述给料电机位于筒罩的旁侧,所述给料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短轴相连接,所述进料口开设在给料筒的外壁底端,所述主锥齿轮固接在短轴上,所述出料口开设在给料筒的外壁顶端,所述给料螺旋转动连接在给料筒的内腔,且给料螺旋伸入筒罩的内腔,所述从锥齿轮固接在给料螺旋伸入筒罩内腔的一端上,且从锥齿轮与主锥齿轮相啮合,所述导流弯管道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螺旋给料机上的进料口与第一螺旋给料机中的给料筒的内腔相连通。
[0011]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便于将输送到导流弯管道中的碎料输送到第一螺旋给料机中,从而便于通过第一螺旋给料机进行自下而上式的输送碎料的工作。
[0012]优选地,所述伸缩移动机构包括套座和支撑板,所述套座滑动套接在第二螺旋给料机的外壁上,所述支撑板固接在第二螺旋给料机的外壁上,所述套座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液压推杆,所述液压推杆的动力伸缩端与支撑板相固接,所述套座的前后两侧均固接有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的底部均与底板相固接。
[0013]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便于对第一螺旋给料机和第二螺旋给料机在底板上的稳定支撑。
[0014]优选地,所述稳定旋转机构包括棱柱,所述棱柱的外壁固接有圆盘座,所述棱柱通过圆盘座转动连接有稳定架,且稳定架的底部与底板相固接,所述稳定架的内腔底部设置有第一正反转电机,所述第一正反转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减速器,所述减速器的动力输出端与棱柱的底部相固接。
[0015]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通过第一正反转电机的正反转运动提供驱动力,然后在减速器的作用下便于带动棱柱在稳定架上进行稳定的转动调节。
[0016]优选地,所述振动缓冲机构包括缓冲弹簧、顶板、两组让位通槽和四组导向伸缩杆,所述顶板固接在棱柱的顶部,所述缓冲弹簧套接在棱柱上,所述缓冲弹簧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支撑电机,两组所述支撑电机分别通过机座固定安装在稳定架的顶部,两组所述支撑电机的右侧动力输出端均固接有凸轮,两组所述让位通槽分别开设在稳定架的顶部前后两侧,所述让位通槽与凸轮一一相对应,四组所述导向伸缩杆对应分布在棱柱的前后左右四侧,且导向伸缩杆的顶部与顶板相固接。
[0017]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通过让位通槽对凸轮转动时进行避让,从而便于支撑电机带动凸轮转动对筛分机构进行上下移动调节,进而便于对其进行上下来回的振动调节。
[0018]优选地,所述筛分机构包括料筒,所述第一螺旋给料机和第二螺旋给料机分布在料筒的圆周外围,所述料筒的外壁转动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滑动套接在棱柱上,所述承载板位于导向伸缩杆和缓冲弹簧之间,所述承载板的顶部与导向伸缩杆的底部伸缩端相固接,所述料筒的外壁固接有环直齿轮,所述环直齿轮位于承载板的下方,所述承载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正反转电机,所述第二正反转电机的底部动力输出端连接有主直齿轮,所述主直齿轮与环直齿轮相啮合。
[0019]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便于在第二正反转电机提供正反转驱动力时,带动料筒在承载板上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的转动调节。
[0020]优选地,所述料筒的底部设置有筛分底板,所述筛分底板的右端与料筒相转接,所述料筒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倾斜液压伸缩杆,所述倾斜液压伸缩杆位于环直齿轮的下方,所述倾斜液压伸缩杆的顶端与料筒之间、所述倾斜液压伸缩杆的底部动力伸缩端与筛分底板之间均转动连接,所述筛分底板的顶部嵌合安装有筛分网,所述筛分网的外径大于料筒的内径,所述筛分网为粗料筛分网或为细料筛分网。
[0021]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通过筛分底板在料筒底部转动闭合时,便于对筛分网在筛分底板和料筒之间进行夹紧固定,从而便于料筒转动时使得筛分网不窜动。
[0022]优选地,所述搅拌部分为搅拌机,所述搅拌机位于料筒的下方。
[0023]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便于对料筒筛分下来的碎料进行接收。
[0024]优选地,所述第二螺旋给料机的外壁底端前后两侧均固接有柔性挡料体。
[0025]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在第二螺旋给料机上的进料口与排料口相连通,第一导料斗中的碎料经过排料口向进料口输送时,通过柔性挡料体进行侧边的遮挡和导流,使得碎料从排料口排出时充分进入到进料口中。
[0026]一种再生混凝土生产工艺,其用于再生混凝土生产工艺的具体步骤为:
[0027]1)当需要粗颗粒的碎料时
[0028]S100:筛分网为粗料筛分网的安装:
[0029]S101:通过支撑电机工作带动凸轮转动,将其凸起端伸入到让位通槽中,停止支撑电机工作;
[0030]S102:通过第一正反转电机工作带动棱柱在稳定架上转动,将筛分机构向前转移,从搅拌部分的上方移走;
[0031]S103:通过倾斜液压伸缩杆伸长带动筛分底板在料筒底部转动打开,此时,选择筛分网为粗料筛分网,然后在筛分底板上嵌合换上粗料筛分网,通过倾斜液压伸缩杆收缩带动筛分底板在料筒底部转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再生混凝土生产系统,包括底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00)的顶部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振动筛分部分(400)、搅拌部分(500)、送料部分(300)和碎料部分(200);所述振动筛分部分(400)是由稳定旋转机构(401)、振动缓冲机构(402)和筛分机构(403)组成;所述送料部分(300)包括第一螺旋给料机(301)、第二螺旋给料机(302)和伸缩移动机构(303),所述第一螺旋给料机(301)的前后两侧均固接有第二支撑柱;所述碎料部分(200)是由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粗料粉碎机(201)、第一导料斗(202)、细料磨碎机(203)、第二导料斗(204)和导流弯管道(205)组成,所述导流弯管道(205)的一端与第二导料斗(204)的底部输出端相连通,所述第一导料斗(202)的底端开设有排料口(206),所述粗料粉碎机(201)和细料磨碎机(203)均通过支撑机架固定安装在底板(100)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生混凝土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给料机(301)和第二螺旋给料机(302)均是由给料筒(3021)、给料螺旋(3022)、进料口(3023)、出料口(3024)、从锥齿轮(3025)、筒罩(3026)、短轴(3027)、主锥齿轮(3028)和给料电机(3029)组成,所述筒罩(3026)固接在给料筒(3021)的顶部,所述短轴(3027)转动连接在筒罩(3026)的内腔,所述给料电机(3029)位于筒罩(3026)的旁侧,所述给料电机(3029)的动力输出端与短轴(3027)相连接,所述进料口(3023)开设在给料筒(3021)的外壁底端,所述主锥齿轮(3028)固接在短轴(3027)上,所述出料口(3024)开设在给料筒(3021)的外壁顶端,所述给料螺旋(3022)转动连接在给料筒(3021)的内腔,且给料螺旋(3022)伸入筒罩(3026)的内腔,所述从锥齿轮(3025)固接在给料螺旋(3022)伸入筒罩(3026)内腔的一端上,且从锥齿轮(3025)与主锥齿轮(3028)相啮合,所述导流弯管道(205)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螺旋给料机(301)上的进料口(3023)与第一螺旋给料机(301)中的给料筒(3021)的内腔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生混凝土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移动机构(303)包括套座(3031)和支撑板(3032),所述套座(3031)滑动套接在第二螺旋给料机(302)的外壁上,所述支撑板(3032)固接在第二螺旋给料机(302)的外壁上,所述套座(3031)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液压推杆(3034),所述液压推杆(3034)的动力伸缩端与支撑板(3032)相固接,所述套座(3031)的前后两侧均固接有第一支撑柱(3033),所述第一支撑柱(3033)和第二支撑柱的底部均与底板(100)相固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生混凝土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旋转机构(401)包括棱柱(4013),所述棱柱(4013)的外壁固接有圆盘座(4015),所述棱柱(4013)通过圆盘座(4015)转动连接有稳定架(4014),且稳定架(4014)的底部与底板(100)相固接,所述稳定架(4014)的内腔底部设置有第一正反转电机(4011),所述第一正反转电机(4011)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减速器(4012),所述减速器(4012)的动力输出端与棱柱(4013)的底部相固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生混凝土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缓冲机构(402)包括缓冲弹簧(4021)、顶板(4026)、两组让位通槽(4025)和四组导向伸缩杆(4027),所述顶板(4026)固接在棱柱(4013)的顶部,所述缓冲弹簧(4021)套接在棱柱(4013)上,所述缓冲弹簧(4021)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支撑电机(4022),两组所述支撑电机(4022)分别通过机座(4023)固定安装在稳定架(4014)的顶部,两组所述支撑电机(4022)的右侧动力输出
端均固接有凸轮(4024),两组所述让位通槽(4025)分别开设在稳定架(4014)的顶部前后两侧,所述让位通槽(4025)与凸轮(4024)一一相对应,四组所述导向伸缩杆(4027)对应分布在棱柱(4013)的前后左右四侧,且导向伸缩杆(4027)的顶部与顶板(4026)相固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生混凝土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筛分机构(403)包括料筒(4037),所述第一螺旋给料机(301)和第二螺旋给料机(302)分布在料筒(4037)的圆周外围,所述料筒(4037)的外壁转动有承载板(4036),所述承载板(4036)滑动套接在棱柱(4013)上,所述承载板(4036)位于导向伸缩杆(4027)和缓冲弹簧(4021)之间,所述承载板(4036)的顶部与导向伸缩杆(4027)的底部伸缩端相固接,所述料筒(4037)的外壁固接有环直齿轮(4035),所述环直齿轮(4035)位于承载板(4036)的下方,所述承载板(4036)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正反转电机(4031),所述第二正反转电机(4031)的底部动力输出端连接有主直齿轮(4032),所述主直齿轮(4032)与环直齿轮(4035)相啮合。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再生混凝土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料筒(4037)的底部设置有筛分底板(4034),所述筛分底板(4034)的右端与料筒(4037)相转接,所述料筒(4037)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倾斜液压伸缩杆(4033),所述倾斜液压伸缩杆(4033)位于环直齿轮(4035)的下方,所述倾斜液压伸缩杆(4033)的顶端与料筒(4037)之间、所述倾斜液压伸缩杆(4033)的底部动力伸缩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鹏飞荆伟马晓杰赵文婧任志远杨婷张雅鑫韩智超梁晶晶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山安立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