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调整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6744 阅读:2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披露一种电压调整电路,其包含有一第一开关组件、一第二开关组件、一第三开关组件、一第四开关组件、一第五开关组件、以及一第六开关组件。该电压调整电路先将一输出电压对一参考电压源进行放电操作,然后在该输出电压电平逐渐趋近于一输入电压源的电压电平时,再将该输出电压转换为对该输入电压源进行放电操作,因此该电压调整电路可以在进行放电操作时避免影响该输入电压源,此外,该电压调整电路不需要利用一数字计数器来进行上述的两阶段式放电操作或多阶段式放电操作,故该电压调整电路的成本较低,并且具有极佳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压调整电路,尤其涉及一种可以在一升压电路进行一 放电操作时避免影响 一输入电压源的放电电路,并且该放电电路只需要筒单 的电^^架构即可应用于该升压电路。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已知技术中的升压电路的放电机制主要有两种,请参考图1,图1示出了依据已知技术的第一种传统的放电电路10的筒化示意图。如图1 所示,这种传统的放电电路10的放电机制是利用将一开关组件12开启(亦 即导通)来直接使得放电电路10的一输出电压Vout对放电电路10的一输 入电压源Vin来进行一》欠电操作,虽然采用这种》文电机制的放电电路10不 会需要复杂的电路设计,但是当输出电压Vout与输入电压源Vin之间的电 压差超过一特定数值时,这种传统的放电电路10在进行该放电操作的时候 很可能就会直接对输入电压源V i n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请参考图2,图2示出了依据已知技术的第二种传统的放电电路100的 简化示意图。如图2所示,放电电路IOO包含有一第一开关组件110、 一第 二开关组件120、以及一数字计数器(digital counter) 130,这种传统的 放电电路100的放电机制是利用数字计数器130先将第一开关组件110开启 (亦即导通)以使得放电电路100的一输出电压Vout对放电电路100的一 参考电压源Vr (例如接地电压电平0)来进行一放电操作,然后经过一特定 时间之后,数字计数器130会将第一开关组件110关闭(亦即不导通),并 且将第二开关组件120开启以使得放电电路100的输出电压Vout接着对放 电电路100的一输入电压源Vin进行该放电操作。虽然这种传统的放电电路 100不像图1中传统的放电电路10—样会直接对输入电压源Vin造成非常严 重的影响,但是由于上述数字计数器130在切换第一开关组件110以及第二 开关组件120的导通状态时所依据的特定时间由经验法则所决定,所以经常 会被许多因素所影响,而无法维持足够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设计这种传统的放电电路100时会需要使用逻辑电路,因此也就会需要比较大的电路布局 面积,所以相对地这种传统的放电电路100的制造成本也会比较昂责。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在一升压电路进行一放 电操作时避免影响 一输入电压源的放电电路,并且该放电电路只需要简单的 电路架构即可应用于该升压电路,以解决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披露了一种电压调整电路,该电压调整电路包含有 一第一开关组件、 一第二开关组件、 一第三开关组件、 一第四开关组件、 一第五开关组 件、以及一第六开关组件,其中,该第一开关组件具有一控制端点耦接于一 第一控制信号、 一第一端点耦接于一第一电压源以及一第二端点耦接于一第一节点;该第二开关组件具有一控制端点耦接于一第二控制信号、 一第一端 点耦接于一第二节点以及一第二端点耦接于该第一节点,其中该第二节点为 该电压调整电路的一输出端;该第三开关组件具有一控制端点耦接于该第一 节点、 一第一端点耦接于该第二节点以及一第二端点耦接于一第三节点;该 第四开关组件具有一控制端点耦接于一第三控制信号、 一第一端点耦接于一 第二电压源以及一第二端点耦接于该第三节点;该第五开关组件具有一控制 端点耦接于该第二控制信号、 一第一端点耦接于该第二节点以及一第二端点 耦接于该第三节点;以及该第六开关组件具有一控制端点耦接于该第三节 点、 一第一端点耦接于该第二节点以及一第二端点耦接于该第一电压源。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依据已知技术的第一种传统的放电电路的简化示意图。 图2示出了依据已知技术的第二种传统的放电电路的简化示意图。 图3示出了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放电电路的简化示意图。 图4示出了依据图3中的放电电路在进行一正常操作与一放电操作时,关于第一控制信号S1、第二控制信号S2、第三控制信号S3、以及输出电压V2的一实施例的时序图。附图符号说明10、 100:》文电电3各12:开关组件110:第一开关组件120:第二开关组件130:数字计数器200:;改电电^各210:第一开关组件220:第二开关组件230:第三开关组件240:第四开关组件250:第五开关组件260:第六开关组件270:控制电路280:第一节点282:第二节点284:第三节点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本申请文本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组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 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申请文本 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 为区分的准则,在整个申请文本中所提及的"包含有"为一开放式的用语, 故应解释成"包含有但不限定于",此外,"耦接" 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 间接的电气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 代表该第一装置可以直接电气连接于该第二装置,或通过其它装置或连接手 段间接地电气连接至该第二装置。请参考图3,图3示出了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放电电路200的简化 示意图。如图3所示,放电电路200包含有一第一开关组件210、 一第二开 关组件220、 一第三开关组件230、 一第四开关组件240、 一第五开关组件 250、 一第六开关组件260、以及一控制电路270,其中,第一开关组件210、 第二开关组件220、第三开关组件230、第五开关组件250、以及第六开关组 件260均为P型场效应晶体管(例如PMOS场效应晶体管),而第四开关组件240为N型场效应晶体管(例如丽0S场效应晶体管)。控制电路270用来产 生一第一控制信号S1、 一第二控制信号S2、以及一第三控制信号S3,其中, 第一控制信号Sl与第二控制信号S2为具有相反相位的控制电压源信号,而 第一控制信号Sl与第三控制信号S3为具有不同电压电平与相反相位的控制 电压源信号。第一开关组件210具有一控制端点(亦即栅极)耦接于一第一 控制信号Sl、 一第一端点(亦即源极)耦接于一第一电压源(亦即输入电压 源)Vl以及一第二端点(亦即漏极)耦接于一第一节点280;第二开关组件 220具有一控制端点(亦即栅极)耦接于一第二控制信号S2、 一第一端点(亦 即源极)耦接于一第二节点282以及一第二端点(亦即漏极)耦接于第一节 点280,其中第二节点282为放电电路200的一输出端,以用于依据第一电 压源V1来输出一输出电压V2;第三开关组件230具有一控制端点(亦即栅 极)耦接于第一节点280、 一第一端点(亦即源极)耦接于第二节点以及一 第二端点(亦即漏极)耦接于一第三节点284;第四开关组件240具有一控 制端点(亦即栅极)耦接于一第三控制信号S3、 一第一端点(亦即源极)耦 接于一第二电压源(亦即参考电压源)V3以及一第二端点(亦即漏极)耦接 于第三节点284,其中,举例来说,第二电压源V3的电压电平可以为一接地 电压电平(亦即V2 = 0),但这并不是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条件,另外,在此请注意, 在本专利技术中会设定第三开关组件230的信道宽长比(aspect ratio)大于第 四开关组件240的信道宽长比。接着,第五开关组件250具有一控制端点(亦 即栅极)耦接于第二控制信号S2、 一第一端点(亦即源极)耦接于第二节点 282以及一第二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压调整电路,其包含有: 一第一开关组件,其具有一控制端点耦接于一第一控制信号、一第一端点耦接于一第一电压源以及一第二端点耦接于一第一节点; 一第二开关组件,其具有一控制端点耦接于一第二控制信号、一第一端点耦接于一第二节点以及一第二端点耦接于该第一节点,其中该第二节点为该电压调整电路的一输出端,以用于依据该第一电压源来输出一输出电压; 一第三开关组件,其具有一控制端点耦接于该第一节点、一第一端点耦接于该第二节点以及一第二端点耦接于一第三节点; 一第四开关组件,其具有一控制端点耦接于一第三控制信号、一第一端点耦接于一第二电压源以及一第二端点耦接于该第三节点; 一第五开关组件,其具有一控制端点耦接于该第二控制信号、一第一端点耦接于该第二节点以及一第二端点耦接于该第三节点;以及 一第六开关组件,其具有一控制端点耦接于该第三节点、一第一端点耦接于该第二节点以及一第二端点耦接于该第一电压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孟勇吴柏樟刘铭晃黄启模
申请(专利权)人: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