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76515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15
一种利用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表面设有桌面,所述支架两个侧面设有侧面横梁,还包括:入料槽,所述入料槽固接于所述桌面的上表面,所述入料槽转动连接有碾压机构,所述碾压机构包括第一锟轮和第二锟轮,所述第一锟轮和第二锟轮表面设有若干凸起,所述第一锟轮和第二锟轮间距能够调节,所述第一锟轮和第二锟轮转动方向相反;搅拌罐,所述搅拌罐固接于所述桌面的下表面,所述搅拌罐内设有搅拌结构,所述搅拌结构包括搅拌轴、搅拌桨和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边缘与所述搅拌罐内壁贴合,所述搅拌叶片相对所述搅拌罐转动。本修复装置能够避免设备闷车后损坏,能够使得土壤充分混合且不粘连搅拌罐内壁。壁。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土壤修复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土壤污染作为一个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主要有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各种污水、污泥及有机废弃物的不当处置,有害物质的事故性排放及各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长期积累等。土壤污染对地下水、地表水造成次污染,通过饮用水或土壤—植物系统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而危及人类健康。
[0003]土壤修复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的技术措施,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目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主需采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法,即通过向土壤中加入生物炭等外源添加物,调节和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产生沉淀吸附、离子交换、腐殖化和氧化还原等一系列反应,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生物有效性和可迁移性,从而降低重金属毒性。然而,现有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装置设有的粉碎结构一般只是针对土壤,其破碎力相对较小,当遇到无法粉碎的石渣时会导致电动机闷车停转或皮带打滑,从而造成设备的损坏,且搅拌结构不能将土壤和生物炭充分的搅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利用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装置,能够放行无法粉碎的石渣防止闷车,还能够将土壤和生物炭充分的混合避免土壤粘连搅拌罐的内壁。r/>[0005]一种利用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表面设有桌面,所述支架两个侧面设有侧面横梁;还包括:入料槽,所述入料槽固接于所述桌面的上表面,所述入料槽转动连接有碾压机构,所述碾压机构包括第一锟轮和第二锟轮,所述第一锟轮和第二锟轮表面设有若干凸起,所述第一锟轮和第二锟轮间距能够调节,所述第一锟轮和第二锟轮转动方向相反;搅拌罐,所述搅拌罐固接于所述桌面的下表面,所述搅拌罐内设有搅拌结构,所述搅拌结构包括搅拌轴、搅拌桨和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边缘与所述搅拌罐内壁贴合,所述搅拌叶片相对所述搅拌罐转动。
[0006]进一步地,所述入料槽前后两对立面均设有横向通槽,所述通槽纵向贯穿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与所述通槽相应,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在所述通槽内转动或滑动。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轴固接于所述第一锟轮,所述第一转轴带动所述第一锟轮转动,所述第二转轴固接于所述第二锟轮,所述第二转轴带动所述第二锟轮转动。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轴两端均转动连接有水平的第一弹性机构,所述第一弹性机构另一端固接于所述入料槽,所述第二转轴两端均转动连接有水平的第二弹性机构,所述第二弹性机构另一端固接于所述入料槽,所述第一弹性机构和第二弹性机构用于推动所述第一锟轮和第二锟轮相贴合,所述第一弹性机构和第二弹性机构设于所述入料槽外。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轴末端固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皮带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二转轴固接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二皮带轮皮带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设于所述入料槽的同一侧,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转动方向相反。
[0010]进一步地,所述搅拌罐顶部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与所述入料槽对应,所述进料口铰接有第一封盖,所述第一封盖内壁与所述搅拌罐内壁平齐,所述搅拌罐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交接有第二封盖,所述第二封盖内壁与所述搅拌罐内壁平齐。
[0011]进一步地,所述搅拌轴贯穿所述搅拌罐的两个侧面,所述搅拌轴为所述搅拌罐的轴中心,所述搅拌轴固接有若干所述搅拌桨,所述搅拌桨末端固接有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相对所述搅拌轴有夹角。
[0012]进一步地,所述搅拌轴两端转动连接于所述侧面横梁,所述搅拌轴固接有第三皮带轮,所述第三皮带轮皮带连接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固接于所述支架。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①
第一锟轮和第二锟轮分别在第一弹性机构和第二弹性机构的推动下,使得第一锟轮和第二锟轮之间的间距能够变化,在土壤混杂无法粉碎的石渣时,第一锟轮和第二锟轮受石渣的影响分别压缩两个弹性机构,使得第一锟轮和第二锟轮间距变大,对石渣放行,防止设备闷车后损坏。
[0015]②
设有的与搅拌罐内壁贴合的搅拌叶片能够使得土壤无法粘连在搅拌罐的内壁,设有的若干具有不同倾斜角度的搅拌叶片既能聚拢土壤又能分散土壤,使得土壤混合的更充分。
附图说明
[00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7]图1是利用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装置的正视图。
[0018]图2是利用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装置的俯视图。
[0019]图3是利用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装置的左视图。
[0020]图4是入料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搅拌罐内部的剖视图。
[0022]图中:1

支架、11

桌面、12

侧面横梁、2

入料槽、21

第一锟轮、211

第一转轴、22

第二锟轮、221

第二转轴、23

通槽、24

第一弹性机构、25

第二弹性机构、26

第一皮带轮、27

第二皮带轮、28

第一电机、29

第二电机、3

搅拌罐、31

搅拌轴、311

第三皮带轮、32

搅拌桨、33

搅拌叶片、34

第一封盖、35

第二封盖、36

第三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具体实施例:
[0025]如图1所示,一种利用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装置,包括:支架1,支架1上表面设有桌面11,支架1两个侧面设有侧面横梁12,桌面11上方设有入料槽2,桌面11下方设有搅拌罐3,入料槽2为钢板焊接而成的框架结构,入料槽顶面设有喇叭口,入料槽2无底面,入料槽2焊接固定在桌面11,桌面11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装置,包括支架(1),所述支架(1)上表面设有桌面(11),所述支架(1)两个侧面设有侧面横梁(1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入料槽(2),所述入料槽(2)固接于所述桌面(11)的上表面,所述入料槽(2)转动连接有碾压机构,所述碾压机构包括第一锟轮(21)和第二锟轮(22),所述第一锟轮(21)和第二锟轮(22)表面设有若干凸起,所述第一锟轮(21)和第二锟轮(22)间距能够调节,所述第一锟轮(21)和第二锟轮(22)转动方向相反;搅拌罐(3),所述搅拌罐(3)固接于所述桌面(11)的下表面,所述搅拌罐(3)内设有搅拌结构,所述搅拌结构包括搅拌轴(31)、搅拌桨(32)和搅拌叶片(33),所述搅拌叶片(33)边缘与所述搅拌罐(3)内壁贴合,所述搅拌叶片(33)相对所述搅拌罐(3)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料槽(2)前后两对立面均设有横向通槽(23),所述通槽(23)纵向贯穿有第一转轴(211)和第二转轴(221),所述第一转轴(211)和第二转轴(221)与所述通槽(23)相应,所述第一转轴(211)和第二转轴(221)在所述通槽(23)内转动或滑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211)固接于所述第一锟轮(21),所述第一转轴(211)带动所述第一锟轮(21)转动,所述第二转轴(221)固接于所述第二锟轮(22),所述第二转轴(221)带动所述第二锟轮(22)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211)两端均转动连接有水平的第一弹性机构(24),所述第一弹性机构(24)另一端固接于所述入料槽(2),所述第二转轴(221)两端均转动连接有水平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奕然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