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75212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包括大棚、喷淋装置和种养池;所述大棚架设于所述种养池之上;所述种养池中设有若干荔枝种植桶;所述荔枝种植桶纵向等间距成列设置;所述荔枝种植桶底部与种养池的底泥连通,所述荔枝种植桶顶部高出种养池的水面;所述喷淋装置设于所述荔枝种植桶的上方,固定于所述大棚上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将荔枝种植与水产养殖合并,解决了单一性种植资源浪费的问题,实现了一地多收,不仅经济效益高,也使多功能联动的生态休闲旅游成为可能。使多功能联动的生态休闲旅游成为可能。使多功能联动的生态休闲旅游成为可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农业
,特别是涉及一种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荔枝是热带、南亚热带气候区的特种水果,被誉为“果中之王”,岭南四大佳果之一。荔枝富含大量营养元素,香味浓郁,果肉多汁、清甜,果皮美观、鲜红。荔枝不仅可以作为水果食用,同时可作为药材,具有治疗小肠气痛、心气痛、收敛止痛的功效,因此荔枝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0003]荔枝的生长对温度、湿度、光照、水分等要求都比较高。生长发育期间要求高温多湿,最适生长温度23~29℃,在10~12℃则生长缓慢。营养生长长期需要充足的日照和雨水,例如,在花芽分化期需低温干燥,果实发育期需晴朗的天气,伴随几天一场雨对果实有更好的效果,因此传统的荔枝种植均在亚热带地区。然而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的特性,对于现代普遍追求高品质食品、希望吃到新鲜现采的荔枝的人而言,成为难题。且随着生态旅游的热度日益增加,人们逐渐探索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大棚种植荔枝,然而现有技术中,大棚种植不仅成本高,而且单一性的种植方式既浪费资源,又不适用于目前流行的多功能联动的生态旅游。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以解决现有大棚荔枝种植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所述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包括大棚、喷淋装置和种养池;所述大棚架设于所述种养池之上;所述种养池中设有若干荔枝种植桶;所述荔枝种植桶纵向等间距成列设置;所述荔枝种植桶底部与种养池的底泥连通,所述荔枝种植桶顶部高出种养池的水面;所述喷淋装置设于所述荔枝种植桶的上方,固定于所述大棚上部。
[0006]优选地,所述荔枝种植桶内自下而上设有三层不同的基质结构;所述三层基质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稳基透水层、保水层、供养透气层。
[0007]优选地,所述喷淋装置包括水泵、水管和喷头;所述喷头分别设于各个荔枝种植桶的上方;所述水管设为连通水泵和喷头;所述水泵设于所述种养池水中;所述喷头被设置为适于朝下喷水。
[0008]优选地,所述种养池包括环沟、种养区、增氧装置和田埂,所述环沟设于所述种养区的四周;所述环沟深度设为与所述种养区具有落差;所述增氧装置设于环沟中;所述田埂设于所述环沟的四周岸边;所述荔枝种植桶设于所述种养区中。
[0009]优选地,所述种养区设有人行栈道,所述人行栈道架设于种养区的上方,且至少与一侧田埂连通。
[0010]如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1]1)本技术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通过覆盖大棚可以减少太阳辐射,同时可防大暴雨,并且大棚内形成了热带雨林微环境,通过调控棚内温度、湿度,可避免虫害。
[0012]2)本技术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将荔枝种植与水产养殖合并,解决了单一性种植资源浪费的问题,实现了一地多收,不仅经济效益高,也使多功能联动的生态休闲旅游成为可能。
[0013]3)本技术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中,通过清水灌溉荔枝,水草肥施肥,全程零污染、零排放,完全实现生态有机,同时提高了荔枝的产量,种植的荔枝色泽饱满、皮薄肉厚,果肉水分多、有弹性,口感更佳,品质更好。
附图说明
[0014]图1显示为本技术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的平面示意图。
[0015]图2显示为本技术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的横向截面示意图。
[0016]图3显示为本技术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0017]图中,1、大棚;2、喷淋装置;3、种养池;4、田埂;11、立柱;12、水平拉杆;13、第一拱杆;14、顶梁;15、顶杆;16、第一连接杆;17、第二拱杆;18、第二连接杆;21、水泵;22、水管;23、喷头;31、环沟;32、种养区;321、荔枝种植桶;322、人行栈道; 33、增氧装置;331、增氧机I;332、增氧机II;333、增氧机III;334、增氧机IV。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19]请参阅附图1~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20]如图1~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包括:大棚1、喷淋装置2和种养池3;大棚1架设于种养池之上;种养池3中设有若干荔枝种植桶321;荔枝种植桶321纵向等间距成列设置;荔枝种植桶321底部与种养池3的底泥连通,荔枝种植桶 321顶部高出种养池3的水面;喷淋装置2设于荔枝种植桶321的上方,固定于大棚1上部。
[0021]本技术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的大棚1、喷淋装置2和种养池3使整个种植系统形成热带雨林微环境;荔枝种植桶321的底部与种养池3的底泥连通,可通过喷淋装置2以及调控种养池3中的水位调节种植系统的湿度,避免虫害。
[0022]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示的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中,大棚1为双层双膜温室大棚;双层双膜温室大棚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一棚膜、第二支撑架和第二棚膜;第一棚膜覆盖于第一支撑架上;第二支撑架设于第一支撑架上方;第二棚膜覆盖于第二支撑架上。双层双膜结构的温室大棚适宜营造“适温、湿润”的热带雨林微环境,利于荔枝的生长。
[0023]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示的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中,大棚骨架包括至少两组立柱列、若干水平拉杆12、若干第一拱杆13、若干顶梁14、若干顶杆15和若干第一连接杆16;立柱列由若干根立柱11纵向等距成列构成;立柱列中同列立柱11的顶部通过顶梁14固定连接,相邻两组立柱列之间立柱11顶部通过水平拉杆12 固定连接;第一拱杆13设于相邻的两组立柱列之间,与顶梁14固定连接;同列第一拱杆13 通过至少一根第一连接杆16固定连接;顶杆15设于水平拉杆12与第一接杆16之间,与水平拉杆12和第一连接杆16均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架包括若干第二拱杆17和若干第二连接杆 18;第二拱杆17分别与相邻两组立柱列中立柱11顶部固定连接;同列第二拱杆17通过至少一根第二连接杆18固定连接;喷淋装置2设于大棚骨架的水平拉杆12上。两组立柱列之间的间距为8.0~9.0m,优选两组立柱列之间间距为8.0m。同列立柱中各立柱之间间距为 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大棚(1)、喷淋装置(2)和种养池(3);所述大棚(1)架设于所述种养池(3)之上;所述种养池(3)中设有若干荔枝种植桶(321);所述荔枝种植桶(321)纵向等间距成列设置;所述荔枝种植桶(321)底部与种养池(3)的底泥连通,所述荔枝种植桶(321)顶部高出种养池(3)的水面;所述喷淋装置(2)设于所述荔枝种植桶(321)的上方,固定于所述大棚(1)上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荔枝种植桶(321)内自下而上设有三层不同的基质结构;所述三层基质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稳基透水层、保水层、供养透气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基透水层设置有瓜子片和/或碎石,层厚10~20cm;所述保水层设置有黏土和/或壤土,层厚40~60cm;所述供养透气层设置有营养土,层厚20~40cm;和/或,所述荔枝种植桶(321)为圆型无底波纹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装置(2)包括水泵(21)、水管(22)和若干喷头(23);所述喷头(23)分别设于各个荔枝种植桶(321)的上方;所述水管(22)设为连通水泵(21)和喷头(23);所述水泵(21)设于所述种养池(3)水中;所述喷头(23)被设置为适于朝下喷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棚水上荔枝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养池(3)包括环沟(31)、种养区(32)、增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文辉王蓉蔡清洁韩曦张美琼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开太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