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冲击激发式电子雷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4727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冲击激发式电子雷管,管壳内装主装炸药、传爆炸药、点火头组件和电子控制组件,点火头组件包括电极座和圆筒形的点火头壳体,电极座的下部插入点火头壳体内部,与点火头壳体内表面密封连接,电极座上部位于电子控制组件内部,点火头壳体下侧内表面与电极座形成药槽,药槽内装有点火药,激发组件包括U型本体和涂层,本体在底部靠近传爆炸药的表面涂有涂层,点火头组件和电子控制组件的一部分位于激发组件本体内,在激发组件上边沿卡口,使管壳在卡口处内表面压在电子控制组件的外表面上,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缩减了生产工艺,且代替了起爆药,减少因起爆带来的安全隐患。全隐患。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冲击激发式电子雷管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雷管,尤其涉及内冲击激发式电子雷管。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电子雷管内一般由电子延期模块、点火药、起爆药、传爆药及主装药等组成,但由于使用了敏感的起爆药,给雷管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带来安全隐患。起爆药在上述过程中极易受到电磁环境、温度环境和力学环境影响发生意外爆炸,造成人员及财产损失。此外,起爆药生产与装配工艺一致性较差,造成雷管延期精度不高,难以满足当今民用和军用领域高精度起爆作业的要求。
[0003]无起爆药雷管的研究由来已久,无数研究学者先后探索了“大内管和厚壁管式”、“飞片起爆式”、“爆炸桥丝或等离子体式”以及“简易飞片式”等多种无起爆药雷管,但因其生产工艺复杂,质量不可控等多种原因难以保证起爆可靠性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内冲击激发式电子雷管,包括管壳、主装炸药,传爆炸药,电子控制组件,点火头组件,管壳内底部装有主装炸药,主装炸药上层为传爆炸药,管壳上部装有电子控制组件,点火头组件安装在电子控制组件下部,点火头组件包括电极座和圆筒形的点火头壳体,电极座的下部插入点火头壳体内部,与点火头壳体内表面密封连接,电极座上部位于电子控制组件内部,点火头壳体下侧内表面与电极座形成药槽,所述药槽内装有点火药;还包括激发组件,激发组件包括U型本体和涂层,本体在底部靠近传爆炸药的表面涂有涂层;点火头组件和电子控制组件的部分位于激发组件本体内;管壳还包括卡口,卡口位于激发组件上边沿,所述管壳在卡口处内表面压在电子控制组件的外表面上。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一体式激发组件,缩减了生产工艺,同时使点火药和激发组件密闭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从而代替起爆药,减少因起爆带来的安全隐患,且能有效起爆。
[0005]为加强装药约束性,提高起爆可靠性,管壳可制成上薄下厚的形状,即管壳包括一个向内凸出的台阶,激发组件装到台阶上。同时通过台阶进行装药限位,保证适当的装药密度和装药高度的控制,使得爆轰波更好的逐级传递。
[0006]在传爆炸药与激发组件之间优选增加激发炸药和有孔加强帽,激发炸药装在有孔加强帽内,有孔加强帽倒扣或正扣在传爆炸药上,有孔加强帽装在台阶上,激发组件装在有孔加强帽上,以实现逐级可靠起爆。
[0007]有孔加强帽可与管壳进行紧配合,一方面可有效控制传爆炸药的装药量及装药密度,另一方面可对装药增加约束,便于爆轰传递。
[0008]为便于能量聚集,激发组件本体底部优选采用向内腔凹陷的形式。
[0009]采用本技术结构的内冲击激发式电子雷管,将激发组件与点火药处于一个较小的密闭空间内,点燃时保证空间内短时间压力突增,从而可靠压迫激发组件底部变形,使
得涂层破裂刺入传爆炸药中,实现雷管的能量传导,逐级可靠起爆,从而替代起爆药,减少因起爆药带来的安全隐患及生产废水污染;同时采用一体化的激发组件,可大大缩减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可靠性。同时部分可减少了激发炸药的使用,更加绿色环保、安全、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0010]以下根据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11]图1,第一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0012]图2,雷管局部示意图;
[0013]图3,第二实施例局部剖面示意图;
[0014]图4,第三实施例局部剖面示意图;
[0015]1、管壳;2、主装炸药;3、传爆炸药;4、点火头组件;5、电子控制组件;6、激发组件;7、台阶;8、卡口;9、有孔加强帽;10、激发炸药;11、卡腰,12、管塞;41、点火头壳体;42、电极座;43、电极;44、桥丝;45、药槽;46、点火药;61、本体;62、涂层;611、凹陷。
具体实施方式
[0016]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等方位词语,仅是根据附图的放置方式便于说明,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7]如图1,图2所示,内冲击激发式电子雷管包括管壳1,管壳1的底部装有主装炸药2,主装炸药2的上层装有传爆炸药3,传爆炸药3上装有激发组件6,激发组件6包括倒扣在传爆炸药上方的U型的本体61,本体61的底部靠近传爆炸药3的外表面设置有涂层62,本体61可以为平底结构,优选的,本体61底部向本体U型内腔凹陷,一方面凹陷处可涂覆涂层,另一方面凹陷可产生聚能效应。本体61的底部可预制压痕,压痕可为圆形,十字形或米字形等不同的形状,形成弱连接,便于破裂更可靠的引燃传爆炸药3。涂层62涂在凹陷611靠近传爆炸药的一侧表面上,即本体61的外表面上。涂层62可为树脂,玻璃釉或瓷质材料中的一种。瓷质材料如搪瓷,陶瓷等。本体61的材质可为金属材料,如冷压板或铜材质中的一种。
[0018]点火头组件4包括中空的圆筒形的点火头壳体41,固定电极43的电极座42,电极座42安装在点火头壳体41上侧内部,电极座42粘结在点火头壳体41的内表面上,两者表面密封连接。电极43为一对电极,电极43穿过电极座42的内部,两端分别从电极座42的两端露出。电极43的一端通过桥丝44连接,另一端与电子控制组件5连接。电极座42与点火头壳体41下侧内表面围成一个药槽45,桥丝44位于药槽45内,药槽45内装有点火药46。点火头组件的上端位于电子控制组件5的内部,一般通过注塑的形式连接为一体。
[0019]电子控制组件5可为现有技术中的任意电子控制组件,电子控制组件5上部与管塞12连接,管塞12可部分位于管壳1内,部分位于管壳1外。在管壳1的末端进行卡腰,固定管塞12及电子控制组件5的位置。管塞12和卡腰11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形式,本技术不做限制。
[0020]点火头组件4和电子控制组件5的一部分插入激发组件6的本体61内。在本体61上边沿,管壳1有向内收缩的一圈形成的卡口8。管壳1的内壁在卡口8处一圈紧贴在电子控制组件5的外壁上,两者紧密卡合,对激发组件的上部开口进行封闭,电子控制组件5插入激发
组件本体61内的长度可进行卡口配合即可。管壳1、电子控制组件5和激发组件6通过卡口8,使点火头组件4封闭在激发组件的本体61内。由于点火药封闭在一个较小的空间,点燃时,点火头壳体内部空间压力突变,从而可靠压迫激发组件本体61底部变形,使得涂层62粉碎型开裂,刺入传爆炸药3内,达到起爆的目的。
[0021]管壳1内部具有向内凸出的台阶7,激发组件6装在台阶上,一方面加强装药约束性,提高起爆可靠性,另一方面通过台阶进行装药限位,保证适当的装药密度和装药高度的控制,使得爆轰波更好的逐级传递。
[0022]作为一种变形,药槽45可分为两层,靠近电极座42的上层装点火药,下层装激发炸药,提高点火的可靠性。
[0023]第二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管壳1的底部为主装炸药2,主装炸药2的上层装有传爆炸药3,传爆炸药3的上层装有激发炸药10,激发炸药10上正扣一个有孔加强帽9,激发炸药10装在有孔加强帽9内。优选的,管壳1具有向内凸出的台阶7,有孔加强帽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内冲击激发式电子雷管,包括管壳、主装炸药,传爆炸药,电子控制组件,点火头组件,所述管壳内底部装有主装炸药,所述主装炸药上层为传爆炸药,所述管壳上部装有电子控制组件,所述点火头组件安装在电子控制组件下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激发组件,所述激发组件包括U型本体和涂层,所述本体在底部靠近传爆炸药的表面涂有涂层;所述点火头组件包括电极座和圆筒形的点火头壳体,电极座的下部插入点火头壳体内部,与点火头壳体内表面密封连接,电极座上部位于电子控制组件内部,点火头壳体下侧内表面与电极座形成药槽,所述药槽内装有点火药;所述点火头组件和电子控制组件的部分位于激发组件本体内;所述管壳还包括卡口,所述卡口位于激发组件上边沿,所述管壳在卡口处内表面压在电子控制组件的外表面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冲击激发式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壳内侧设置有向内的台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冲击激发式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发组件本体装在台阶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冲击激发式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头组件的药槽内,靠近电极座的上层装有点火药,下层装有激发炸药。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冲击激发式电子雷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激发炸药和有孔加强帽,所述激发炸药装在有孔加强帽内,所述激发炸药位于所述传爆炸药上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登程邓小娟杨忠原王晓雯郭乃铭雷晶龙王爱邹志兵刘晓娟万庆辉张军文代鹏举张光寿崔国炼吴丛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鲲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