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核医学科辅助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核医学科用护理车,包括防护壳和视察窗,防护壳的外表面设置有两个操作筒,防护壳与两个操作筒的连接处均开设有腰型孔,腰型孔处安装有调节装置,操作筒的另一端缝合有手套,调节装置包括安装架和调节带,安装架固定安装在防护壳内,调节带用于封堵腰型孔,安装架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设置有安装柱,安装柱上固定套设有卷簧,调节带的两端分别缠绕在两个卷簧上,且调节带的两个端头分别与两个卷簧固定连接,操作筒缝合在调节带上,调节带上开设有通孔,通孔与操作筒连通。解决现有技术对于身高较高或者较矮的医护人员来说,无法根据自身手部的位置调节固定筒的位置,使用起来较为不便的问题。来较为不便的问题。来较为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核医学科用护理车
[0001]本技术属于核医学科辅助用具
,尤其涉及一种核医学科用护理车。
技术介绍
[0002]核医学是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核医学科分为两类,即临床核医学和基础核医学或称实验核医学,在核医学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防辐射移动护理车。
[0003]如中国技术专利【公开号CN207605099U】公开的一种核医学科专用防辐射移动护理车,通过设置的上铅板和顶铅板,上铅板为凸形板,不但增加了该护理车内部的可活动空间,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大了防辐射面积,安全性得到提高,同时上铅板上嵌入有观察窗,在核医学治疗过程中,大大方便医务人员的医疗工作,治疗工作更加的方便。
[0004]但该专利中由于固定筒的位置是固定的,对于身高较高或者较矮的医护人员来说,无法根据自身手部的位置调节固定筒的位置,使用起来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核医学科用护理车,解决现有技术中固定筒的位置是固定的,对于身高较高或者较矮的医护人员来说,无法根据自身手部的位置调节固定筒的位置,使用起来较为不便的问题。
[0006]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7]一种核医学科用护理车,包括防护壳和视察窗,所述防护壳上安装有视察窗,所述防护壳的外表面设置有两个操作筒,所述防护壳与两个操作筒的连接处均开设有腰型孔,所述腰型孔处安装有调节装置,所述操作筒的一端与调节装置连接,所述操作筒的另一端缝合有手套,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安装架和调节带,所述安装架固定安装在防护壳内,所述调节带用于封堵腰型孔,所述安装架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设置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上固定套设有卷簧,所述调节带的两端分别缠绕在两个卷簧上,且所述调节带的两个端头分别与两个卷簧固定连接,所述操作筒缝合在调节带上,所述调节带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操作筒连通。
[0008]进一步,所述安装架的内侧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安装架之间设有卡槽,所述调节带的两侧均卡设于卡槽内。
[0009]进一步,所述防护壳的外表面设置有魔术贴刺面,两个所述操作筒上均设置有魔术贴毛面。
[0010]进一步,所述防护壳的外表面设置有储物盒,所述储物盒位于魔术贴刺面的下方。
[0011]进一步,所述防护壳的外表面设置有两个环体,两个所述环体分别位于两个腰型孔的正下方。
[0012]进一步,所述防护壳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滚轮。
[0013]本技术一种核医学科用护理车的有益效果:
[0014]一方面,通过调节装置中的调节带和卷簧,当医护人员使用时,医护人员的双手从防护壳的内侧穿入通孔中,并插入操作筒内,直至双手位于手套内,且调节带根据医护人员体型,自适应的上移或者下移,以保证医护人员的双手处于舒适的位置,便于医护人员使用;另一方面,通过设置魔术贴刺面和魔术贴毛面,便于医护人员的双手从操作筒中抽离,且便于固定未使用的操作筒。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一种核医学科用护理车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一种核医学科用护理车中调节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17]其中,防护壳1,安装槽11,腰型孔12,魔术贴刺面13,储物盒14,环体15,滚轮16,
[0018]视察窗2,操作筒3,手套31,魔术贴毛面32,安装架41,安装柱411,卷簧412,限位块413,卡槽414,调节带42,通孔421。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0]如图1
‑
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核医学科用护理车,包括防护壳1和视察窗2,防护壳1上开设有安装槽11,视察窗2固定嵌设于安装槽11内。本实施例中,防护壳1由铅板制成,视察窗2由铅玻璃制成,使防护壳1和视察窗2具备防辐射性能。核医学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可躲在防护壳1内,以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
[0021]防护壳1的外表面设置有两个操作筒3,防护壳1与两个操作筒3的连接处均开设有腰型孔12,腰型孔12处安装有调节装置,操作筒3的一端与调节装置连接,操作筒3的另一端缝合有手套31,医护人员位于防护壳1内时,医护人员的双手可穿过调节装置,并插入操作筒3内,直至插入手套31内,以便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治疗。通过设置调节装置,当不同体型的医护人员使用护理车时,可根据自身体型来调节操作筒3的位置,便于医护人员使用。本实施例中,操作筒3和手套31均采用防辐射柔性材质,如金属纤维防辐射面料、银纤维防辐射面料等,既能够对医护人员的手臂和手进行防护,又不影响医护人员双手的灵活性。
[0022]调节装置包括安装架41和调节带42,安装架41固定安装在防护壳1内,本实施例中,调节带42采用防辐射柔性材质,如金属纤维防辐射面料、银纤维防辐射面料等。调节带42用于封堵腰型孔12,医护人员使用护理车时,调节带42可阻挡辐射,避免辐射直接从腰型孔12处进入壳体内。安装架41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设置有安装柱411,安装柱411上固定套设有卷簧412,调节带42的两端分别缠绕在两个卷簧412上,且调节带42的两个端头分别与两个卷簧412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卷簧412,拉动调节带42,便可使调节带42能够自由的上下移动,且松开调节带42后,卷簧412带动调节带42自动复位。操作筒3缝合在调节带42上,调节带42上开设有通孔421,通孔421与操作筒3连通。当医护人员使用时,双手通过通孔421插入操作筒3内,并可根据自身的体型,使调节带42上移或者下移,以使操作筒3的位置契合于医护人员手部的位置,以便医护人员能够灵活的使用双手。
[0023]安装架41的内侧设有限位块413,限位块413与安装架41之间设有卡槽414,调节带42的两侧均卡设于卡槽414内。通过将调节带42的两侧卡设于卡槽414内,对调节带42进行
限位,防止调节带42移动时,出现偏移。
[0024]防护壳1的外表面设置有魔术贴刺面13,两个操作筒3上均设置有魔术贴毛面32。当医护人员不使用护理车,双手抽离操作筒3时,可通过魔术贴毛面32将操作筒3贴附在防护壳1的魔术贴刺面13上,一方面,便于医护人员双手从操作筒3中抽离;另一方面,便于将未使用的操作筒3固定起来,避免其随意晃动。
[0025]防护壳1的外表面设置有储物盒14,储物盒14位于魔术贴刺面13的下方。医护人员可预先将所需药物、医疗器械放置于储物盒14中,使用时,直接在储物盒14中取放即可,方便、快捷。
[0026]防护壳1的外表面设置有两个环体15,两个环体15分别位于两个腰型孔12的正下方。通过设置两个环体15,便于医护人员推动护理车移动。
[0027]防护壳1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滚轮16,便于护理车移动。
[0028]本技术的一种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核医学科用护理车,包括防护壳和视察窗,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壳上安装有视察窗,所述防护壳的外表面设置有两个操作筒,所述防护壳与两个操作筒的连接处均开设有腰型孔,所述腰型孔处安装有调节装置,所述操作筒的一端与调节装置连接,所述操作筒的另一端缝合有手套,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安装架和调节带,所述安装架固定安装在防护壳内,所述调节带用于封堵腰型孔,所述安装架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设置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上固定套设有卷簧,所述调节带的两端分别缠绕在两个卷簧上,且所述调节带的两个端头分别与两个卷簧固定连接,所述操作筒缝合在调节带上,所述调节带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操作筒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核医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洁,祝成红,徐小波,窦梦娇,唱锦卿,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