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和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4268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41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主管路、第二主管路、第一换热通路、第二换热通路、第三换热通路、第四换热通路、第一旁通管路和第二旁通管路,其中第一旁通管路上设有第一单向阀,第二旁通管路设有第二单向阀。当冷媒从第一主管路进入换热器流通时,能够有效缩短了冷媒在换热器内的流通路径,有利于冷媒的快速循环流通;当冷媒从第二主管路进入换热器流通时,能够延长冷媒在换热器内的流通路径和流通时长,降低了换热器内的压降。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调器。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调器。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调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和空调器
[0001]本申请要求2021年9月19日提交的名称为“分液器、单向阀、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申请号为202122281454.9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通过引用其全部内容被结合到本文中。


[0002]本申请涉及空调器
,例如涉及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3]目前,空调器一般由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四通阀和室内换热器组成冷媒循环回路,并且通过四通阀改变冷媒在冷媒循环回路的流向,从而分别实现空调器的制冷功能和制热功能。
[0004]换热器在制热流向下,其换热管内的冷媒处于高温高压区对压降不敏感,传热性能主要受传热系数影响,因此换热管适合采用较少支路数,以加速循环而增大传热系数;而换热器在制冷流向下,其换热管内冷媒处于低温低压区,传热性能主要受传热系数和压降共同约束,因此换热管适合采用较多支路数,以在保证传热系数的同时大幅降低压降而提升系统压力。
[0005]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采用分流管或者分流器进行分流设计,从而使换热器在制冷流向下冷媒流经更多的支路,延长了冷媒的流通路径、降低了压降,提升了换热器在制冷流向下的性能。
[0006]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0007]当换热器在制热流向下时,冷媒循环回路的流向改变,此时冷媒需要沿着换热器在制冷流向下的流路反向流动,此时流通路径较长不利于冷媒快速循环,导致空调器整体换热效率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0009]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以解决怎样使换热器既能在制冷流向下延长冷媒流通路径又能在制热流向下缩短冷媒流通路径的问题。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
[0011]第一主管路;
[0012]第二主管路;
[0013]第一换热通路,其第一端连通于第一分流元件,其第二端连通于第二分流元件;并且,所述第一分流元件连通于所述第一主管路;
[0014]第二换热通路,其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分流元件,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二分
流元件;
[0015]第三换热通路,其第一端连通于第三分流元件,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
[0016]第四换热通路,其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三分流元件,其第二端连通于第四分流元件;并且,所述第四分流元件连通于所述第二主管路;
[0017]第一旁通管路,其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分流元件,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三分流元件;
[0018]第二旁通管路,其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四分流元件;
[0019]第一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旁通管路,且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导通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三分流元件流向所述第一分流元件;
[0020]第二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旁通管路,且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导通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四分流元件流向所述第二分流元件;
[0021]其中,所述第四换热通路包括多个换热管,多个换热管组成N形的冷媒流通路径。
[0022]可选地,所述第四分流元件包括:
[0023]壳体,内部具有分液腔,开设有第一分液口和第二分液口;
[0024]汇流管,包括弯折连通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分液腔直接连通;
[0025]第一分液支管,通过所述第一分液口与所述分液腔连通;和,
[0026]第二分液支管,通过所述第二分液口与所述分液腔连通,
[0027]其中,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分液支管和第二分液支管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非垂直。
[0028]可选地,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50度,且小于或等于70度。
[0029]可选地,所述第一分液支管的内径大于或等于5.1mm,且小于或等于6.1mm;
[0030]所述第二分液支管的内径大于或等于3.1mm,且小于或等于3.7mm。
[0031]可选地,所述第二管段偏向所述第二分液支管侧设置。
[0032]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通路、所述第二换热通路、所述第三换热通路和所述第四换热通路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0033]可选地,所述第四换热通路的换热管数量为10个;其中,所述第四换热通路的N形的冷媒流通路径的一侧的换热管数量为4个,另一侧的换热管数量为6个;或者,
[0034]所述第四换热通路的换热管数量为8个;其中,所述第四换热通路的N形的冷媒流通路径的一侧的换热管数量为4个,另一侧的换热管数量为4个。
[0035]可选地,所述第三换热通路包括多个换热管,多个换热管组成N形的冷媒流通路径。
[0036]可选地,所述第三换热通路的换热管数量为12个;其中,所述第三换热通路的N形的冷媒流通路径的一侧的换热管数量为6个,另一侧的换热管数量为6个;或者,
[0037]所述第三换热通路的换热管数量为10个;其中,所述第三换热通路的N形的冷媒流通路径的一侧的换热管数量为6个,另一侧的换热管数量为4个。
[003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至少由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和四通
阀构造成的冷媒循环回路;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或所述室外换热器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
[0039]可选地,所述室外换热器为所述换热器;
[0040]在制冷模式下,所述室外换热器的所述第一主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所述第二主管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相连通;
[0041]在制热模式下,所述室外换热器的所述第二主管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相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所述第一主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通。
[0042]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和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0043]冷媒从第一主管路进入第一分流元件时,换热器内的冷媒以制热流向流通,冷媒的流通路径包括第一换热通路、第二换热通路、第三换热通路和第四换热通路,并且第一换热通路和第二换热通路组成第三并联通路,第三并联通路、第三换热通路和第四换热通路组成串联通路。这样有效缩短了冷媒在换热器内的流通路径,从而有利于冷媒的快速循环流通、提升了换热器的性能。
[0044]冷媒从第二主管路进入第二分流元件时,换热器内的冷媒以制冷流向流通,冷媒的流通路径包括第一换热通路、第二换热通路、第三换热通路、第四换热通路、第一旁通管路和第二旁通管路,并且第一换热通路、第二换热通路和第三换热通路组成第一并联通路、第一并联通路与第四换热通路组成第二并联通路。这样有效延长了冷媒在换热器内的流通路径和流通时长,从而降低了换热器内的压降、提升了换热器的性能。
[004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管路;第二主管路;第一换热通路,其第一端连通于第一分流元件,其第二端连通于第二分流元件;并且,所述第一分流元件连通于所述第一主管路;第二换热通路,其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分流元件,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第三换热通路,其第一端连通于第三分流元件,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第四换热通路,其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三分流元件,其第二端连通于第四分流元件;并且,所述第四分流元件连通于所述第二主管路;第一旁通管路,其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分流元件,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三分流元件;第二旁通管路,其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四分流元件;第一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旁通管路,且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导通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三分流元件流向所述第一分流元件;第二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旁通管路,且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导通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四分流元件流向所述第二分流元件;其中,所述第四换热通路包括多个换热管,多个换热管组成N形的冷媒流通路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分流元件包括:壳体,内部具有分液腔,开设有第一分液口和第二分液口;汇流管,包括弯折连通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分液腔直接连通;第一分液支管,通过所述第一分液口与所述分液腔连通;和,第二分液支管,通过所述第二分液口与所述分液腔连通,其中,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分液支管和第二分液支管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非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50度,且小于或等于70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液支管的内径大于或等于5.1mm,且小于或等于6.1mm;所述第二分液支管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文娟王飞丁爽袁俊军许文明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