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填方非均匀场地强夯和置换与管桩组合地基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74048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高填方非均匀场地强夯和置换与管桩组合地基处理方法,包括:S1:地质勘探;S2:根据填土厚度、地下水位和上部结构的承载力、变形敏感程度等进行处理能级和处理工艺划分,并选择适当的组合地基处理方法;S3:根据柱基承台尺寸、定位、埋深、荷载等数据布置基础夯点能级和间距;S4:在基础下对称设置强夯点或强夯置换点。根据不同能级工艺的处理方法分区段进行地基处理及加固,最大幅度的解决了变形差异问题,同时在基础夯点的周围增加对称布置的对称强夯点或强夯置换点,以提高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通过现场试验性施工,同步检测并反馈比对后,通过本方法对地基进行处理可以比全部应用管桩方案节省50%的成本、节省50%的工期。的工期。的工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填方非均匀场地强夯和置换与管桩组合地基处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基处理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填方非均匀场地强夯和置换与管桩组合地基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我国中西部城市多分布在丘陵、高原和山区,可利用的大面积工业用地和城市开发用地非常有限,仅有的山间谷底、盆地大多作为了可耕地资源。因此,开展削山造地、拓展发展空间迫在眉睫。大面积高填方场地形成及其地基处理技术便应运而生。现有的教课书和规范中都建议采用同一种基础形式来避免沉降问题,但是采用同一种处理方法则会导致成本升高、工期加长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提出高填方非均匀场地强夯和置换与管桩组合地基处理方法,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0004]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高填方非均匀场地强夯和置换与管桩组合地基处理方法,包括:
[0005]S1:地质勘探;
[0006]S2:根据填土厚度和上部结构的承载力、变形敏感程度等进行处理能级划分,并选择适当的组合地基处理方法;
[0007]S3:根据柱基承台尺寸、定位、埋深、荷载等数据布置基础夯点能级和间距;
[0008]S4:在基础下对称设置对称夯点或强夯置换点。
[0009]优选的是,步骤S2中所述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地坪根据承载力和变形要求采用高能级强夯。
[0010]优选的是,步骤S2中所述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填土厚度小于20米时,采用高能级强夯和强夯置换处理方法对地基进行处理。
[0011]优选的是,步骤S2中所述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填土厚度超过20米时,采用高能级强夯、强夯置换和管桩组合对地基进行处理。
[0012]优选的是,步骤S2中所述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底部有淤泥未清除且淤泥厚度超过3~5米时,采用高能级强夯、强夯置换和管桩组合对地基进行处理。
[0013]优选的是,强夯置换采用山皮石或拆房土等粗粒土进行置换。
[0014]优选的是,步骤S4中强夯置换点设置在柱基承台的弯矩方向上。
[0015]优选的是,在高能级强夯结束后,需要在地基内设置夯点标识和防塌陷装置;所述夯点标识设置在夯坑的底部,并且所述夯点标识的直径与击锤的直径相适应,所述防塌陷装置设置在夯坑内,并贴合在所述夯坑的内壁上。
[0016]所述夯点标识包括:若干个连接组件、中心活动组件、安装杆和复位组件;
[0017]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板、水平限位套、拉杆限位套和伸缩杆;所述伸缩杆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顶面,所述连接板的顶面设置有伸缩管套,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通过所述伸缩杆与所述伸缩管套插接,所述水平限位套设置在伸缩管套的顶部,所述拉杆限位套设置在所述水平限位套的顶部,相邻的两个连接板之间轴连接有若干个叶片;
[0018]所述中心活动组件包括限位管和活动管;所述活动管插接在所述限位管内,并与所述限位管活动连接,所述安装杆贯穿所述活动管和所述限位管,所述限位管的侧壁通过固定杆与所述水平限位套插接,所述活动管的侧壁通过固定杆与所述拉杆限位套插接;
[0019]所述复位组件包括旋转件和连杆,所述旋转件与所述安装杆的底部连接,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旋转件轴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轴连接。
[0020]优选的是,所述防塌陷装置包括:固定圈、转动圈、升降组件和延长组件;
[0021]所述固定圈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卡接板、所述固定圈的底部设置有滑槽,所述固定圈上设置有第一驱动装置;
[0022]所述转动圈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转动圈的顶部设置有滑轨和传动板,所述固定圈通过所述滑槽与所述滑轨之间的配合与所述转动圈活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传动板连接;
[0023]所述升降组件包括第二驱动装置、升降板、连接条和护板;所述升降板通过所述连接条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转动圈的顶面,所述升降板的侧壁设置有导板,所述升降板通过所述导板与所述第一限位槽插接,所述升降板上设置有第二限位槽和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设置在所述升降板的内壁上,所述护板的底部与所述升降板的内壁轴连接,所述护板上设置有第一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并且所述第一调节组件与所述护板轴连接;
[0024]所述延长组件包括延长板、延长杆和延长护板;所述延长板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并且所述延长板的顶部通过第三驱动装置与所述升降板的顶面连接,所述延长护板与所述延长板的底部轴连接,所述延长杆的顶部通过第四驱动装置与所述延长板的顶部连接,所述延长杆上设置有齿可与所述延长护板的连接轴相啮合。
[0025]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26]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以及教课书中全部都建议一个建筑不能采用多种基础形式,因为会导致沉降不均匀,通过上述方法在进行地质勘探后,根据填土厚度、地下水位和上部结构的承载力要求、变形敏感程度等相关因素,对地质结构进行处理能级和工艺的划分,根据不同的地质结构采用不同的组合地基处理方法,之后根据不同能级的处理方法分区段进行地基处理及加固,能够发挥各个技术的优势,最大幅度的解决了承载力和变形差异问题,节约成本和工期,同时在基础下增加对称布置的对称夯点或强夯置换点,以提高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通过现场试验性施工,同步检测取得加固效果数据,并经各方反馈比对后,通过本方法对地基进行处理可以比全部管桩方案节省50%的成本、节省50%的工期。
[0027]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填方非均匀场地强夯和置换与管桩组合地基处理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28]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填方非均匀场地强夯和置换与管桩组合地基处理方法的各地基处理方法的工程地质剖面示意图。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填方非均匀场地强夯和置换与管桩组合地基处理方法中第一个实施例的能级分布及夯点分布图。
[0031]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填方非均匀场地强夯和置换与管桩组合地基处理方法中第一个实施例基础夯点的示意图。
[0032]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填方非均匀场地强夯和置换与管桩组合地基处理方法中夯点标识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5为图4中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6为图4中中心活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7为图4中复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8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高填方非均匀场地强夯和置换与管桩组合地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S1:地质勘探;S2:根据填土厚度和上部结构的承载力、变形敏感程度等进行处理能级划分,并选择适当的组合地基处理方法;S3:根据柱基承台尺寸、定位、埋深、荷载等数据布置基础夯点能级和间距;S4:在基础下对称设置对称强夯点或强夯置换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填方非均匀场地强夯和置换与管桩组合地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地坪根据承载力和变形要求采用高能级强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填方非均匀场地强夯和置换与管桩组合地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填土厚度为小于20米时,采用高能级强夯和强夯置换处理方法对地基进行处理。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填方非均匀场地强夯和置换与管桩组合地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填土厚度超过20米时,采用高能级强夯、强夯置换和管桩组合对地基进行处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填方非均匀场地强夯和置换与管桩组合地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底部有淤泥未清除且淤泥厚度超过3~5米时,采用高能级强夯、强夯置换和管桩组合对地基进行处理。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填方非均匀场地强夯和置换与管桩组合地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强夯置换采用山皮石或拆房土等粗粒料进行置换。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填方非均匀场地强夯和置换与管桩组合地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强夯置换点设置在柱基承台的弯矩方向上。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填方非均匀场地强夯和置换与管桩组合地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高能级强夯结束后,需要在地基内设置夯点标识和防塌陷装置;所述夯点标识设置在夯坑的底部,并且所述夯点标识的直径与击锤的直径相适应,所述防塌陷装置设置在夯坑内,并贴合在所述夯坑的内壁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填方非均匀场地强夯和置换与管桩组合地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夯点标识包括:若干个连接组件(1)、中心活动组件(2)、安装杆(3)和复位组件(4);所述连接组件(1)包括连接板(11)、水平限位套(12)、拉杆限位套(13)和伸缩杆(14);所述伸缩杆(14)设置在所述连接板(11)的顶面,所述连接板(11)的顶面设置有伸缩管套(15),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板(11)之间通过所述伸缩杆(14)与所述伸缩管套(15)插接,所述水平限位套(12)设置在伸缩管套(15)的顶部,所述拉杆限位套(13)设置在所述水平限位套(12)的顶部,相邻的两个连接板(11)之间轴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炳寅水伟厚李成军朱腾宇姜俊显秦邵杰侯文博梁伟赵锋戎晓宁佀伟强李昊洋李洪凯朱帅郭泽铭杨金松
申请(专利权)人:大地巨人广东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