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截流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73915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截流装置及方法,涉及城市排水系统领域,包括:截流管道,其两端分别与进水管和溢流管连接;截流管管口,开设于截流管道靠近进水管的一端侧壁上,截流管管口上设置有限流结构;可调堰门结构,设置于截流管道的中部,可调堰门结构能够通过控制堰门的高度调节截流管道的堰前液位和堰后液位;控制单元,控制单元通过堰前液位计和堰后液位计能够控制可调堰门结构的堰门高度;该截流装置的截流管道设置在进水管和溢流管之间,通过对可调堰门结构的高度进行调节,使溢流井本体内的污水尽量通过截流管进入污水处理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防止该溢流装置出现内涝和倒灌的现象,避免污染进入收纳水体中。避免污染进入收纳水体中。避免污染进入收纳水体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截流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城市排水系统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智能截流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城市黑臭水体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或)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的统称。
[0003][0004]城市水体黑臭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整治任务十分艰巨。城市黑臭水体最主要的成因是合流制溢流污染(CSO)和初期雨水污染。
[0005]初期雨水,顾名思义就是降雨初期时的雨水,一般是指降雨初期15~ 30min或地面10

15mm厚已形成地表径流的降水。由于降雨初期,雨水溶解了空气中的大量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污染性气体,降落地面后,又由于冲刷屋面、道路等,使得初期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较高,主要包含SS、COD、非溶解性无机物等,形式上有泥砂、树叶、烟头、塑料制品、油脂、食物残渣等,水质甚至超出普通城市污水的污染程度。合流制溢流污染是指随着降雨量的增加,雨水径流相应增加,当流量超过截流干管的输送能力时,部分雨污混合水经过溢流井或泵站排入收纳水体。
[0006]初期雨水及合流制溢流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将会对水体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传统截流井主要用于合流制排水系统。我国现有合流制截流倍数偏低,造成雨天溢流对市区河湖水体污染严重。另外,为保障排洪安全,雨水管网一般不设钢混结构的截流设施,这样就导致初期雨水携带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智能截流装置及方法,该截流装置的截流管道设置在进水管和溢流管之间,在可调堰门结构前液位低于第二阈值时,溢流井本体内的污水通过截流管进入污水处理厂,保证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可调堰门结构前液位高于第二阈值时,对可调堰门结构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防止该溢流装置导致内涝和倒灌的现象,保证排水安全。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截流装置,包括:
[0009]截流管道,所述截流管道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和溢流管连接;
[0010]截流管管口,开设于所述截流管道靠近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侧壁上,所述截流管管口上设置有限流结构;
[0011]可调堰门结构,设置于所述截流管道的中部,所述可调堰门结构能够通过控制堰门的高度调节所述截流管道的堰前液位和堰后液位;
[0012]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通过堰前液位计和堰后液位计能够控制所述可调堰门结构的堰门高度。
[0013]可选地,所述截流管道靠近所述溢流管的一端设置有叠梁闸结构。
[0014]可选地,所述叠梁闸结构包括:
[0015]两个闸框导轨,分别设置于所述溢流管的两侧侧壁上;
[0016]闸框,所述闸框包括一个底梁和两个直立导轨,所述闸框设置在所述溢流管靠近所述可调堰门结构的一端;
[0017]多个叠梁闸板,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闸框内,所述叠梁闸板的两端活动插设于两个所述直立导轨的内侧;
[0018]挂钩,设置于上部及中部所述叠梁闸板的底部,所述挂钩的底部延伸至下一个所述叠梁闸板的上方,所述挂钩的底部呈U形;
[0019]提杠,设置于底部和中部所述叠梁闸板的上部,所述提杠设置于所述挂钩的上方,所述挂钩向上运动能够使所述挂钩的底部与所述提杠卡接配合。
[0020]可选地,所述叠梁闸板的周边设置有橡胶密封条。
[0021]可选地,所述限流结构包括:
[0022]限流框架,所述限流框架呈n形,所述限流框架设置于所述截流管的管口的外周,所述限流框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液压缸;
[0023]限流板,活动设置于所述限流框架内,所述第一液压缸与所述限流板连接,所述限流板的面积不小于所述截流管管口的面积。
[0024]可选地,可调堰门结构包括:
[0025]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通过支座与所述截流管道的顶部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液压缸控制连接;
[0026]堰门门框,设置于所述截流管道的底部;
[0027]堰门,堰门的底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堰门门框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堰门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液压缸的伸缩端铰接;
[0028]两个侧立板,所述侧立板的一侧与所述截流管道的侧壁连接,所述堰门的两端与所述侧立板的另一侧滑动贴合。
[0029]可选地,所述截流管道靠近所述进水管的一端设置有水质分析仪,所述水质分析仪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0030]可选地,所述截流管道上设置有摄像机,所述摄像机与所述截流管道的顶部距离小于300mm。
[003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智能截流方法,利用上述的智能截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0032]当截流管道的堰前液位处于第一阈值时,将堰门调节至最大高度,并打开限流结构;
[0033]当截流管道的堰前液位处于第二阈值时,降低堰门的高度使堰前液位高于堰后液位,并保持限流结构打开;
[0034]当截流管道的堰前液位处于第三阈值时,将堰门高度下降至与堰后液位相平齐,并保持限流结构打开;
[0035]其中,所述第一阈值、所述第二阈值、所述第三阈值递增。
[003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截流装置及方法,其有益效果在于:
[0037]1、该截流装置有效挖掘管网潜力,提高截流倍数,进行截污进厂或管网调蓄;
[0038]2、该截流装置通过堰前液位计和堰后液位计实时监测截流管道的液位情况,对可调堰门结构的堰门高度进行调整达到精准截流,避免雨天对污水处理厂造成冲击负荷;
[0039]3、该截流装置通过堰门高度的调节,能够使截流管道内的液位灵活调整,避免出现内涝和倒灌的情况,在堰前液位处于第二阈值时,只需要将堰门高度下降至堰后液位以上,就能实现控制溢流,最大的发挥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当堰前液位处于第三阈值时,堰门高度下降至堰后液位处,实现最大限度的溢流,避免出现倒灌的情况,减少污水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0040]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41]通过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0042]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智能截流装置的结构俯视图。
[0043]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智能截流装置的剖视图。
[0044]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叠梁闸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5]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叠梁闸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0046]图5示出了图4的叠梁闸结构升起一个上部叠梁闸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0047]图6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可调堰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8]图7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可调堰门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截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截流管道,所述截流管道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和溢流管连接;截流管管口,开设于所述截流管道靠近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侧壁上,所述截流管管口上设置有限流结构;可调堰门结构,设置于所述截流管道的中部,所述可调堰门结构能够通过控制堰门的高度调节所述截流管道的堰前液位和堰后液位;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通过堰前液位计和堰后液位计能够控制所述可调堰门结构的堰门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截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管道靠近所述溢流管的一端设置有叠梁闸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截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叠梁闸结构包括:闸框,所述闸框包括一个底梁和两个直立导轨,所述闸框设置在所述溢流管靠近所述可调堰门结构的一端;多个叠梁闸板,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闸框内,所述叠梁闸板的两端活动插设于两个所述直立导轨的内侧;挂钩,设置于上部及中部所述叠梁闸板的底部,所述挂钩的底部延伸至下一个所述叠梁闸板的上方,所述挂钩的底部呈U形;提杠,设置于底部和中部所述叠梁闸板的上部,所述提杠设置于所述挂钩的上方,所述挂钩向上运动能够使所述挂钩的底部与所述提杠卡接配合。4.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截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叠梁闸板的周边设置有橡胶密封条。5.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截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结构包括:限流框架,所述限流框架呈n形,所述限流框架设置于所述截流管管口的外周,所述限流框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启诚李晓辉李亭亭秦春禹阮永兴应梅娟高保华吕明洋武彪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北排装备产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