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成品脱模的支撑模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2796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便于成品脱模的支撑模架,包括支撑底板,支撑底板的顶部设有支撑架,支撑底板的顶部设有减震组件,减震组件的顶部通过支撑板与下模架固定连接,下模架的内部设有第一脱模机构,支撑架的内壁底部设有两个液压缸,两个液压缸的底部设有上模架,上模架的内部设有第二脱模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通过设有第一电动伸缩杆带动顶板上的支撑杆向上移动,支撑杆将成型件从凹模内顶出实现脱模,通过设有第二电动伸缩杆带动脱模板将成型件从凸模落下实现脱模,配合第一弹簧座和第二弹簧座的弹性带动支撑杆和脱模板回到初始状态,利用两个风扇,将外部空气吹向脱模过程中的成型件,从而对成型件进行风冷散热,从而避免操作人员烫伤。避免操作人员烫伤。避免操作人员烫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成品脱模的支撑模架


[0001]本技术属于模具模架
,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成品脱模的支撑模架。

技术介绍

[0002]模具模架即为模具的支撑,比如压铸机上将模具各部分按一定的规律和位置加以组合和固定,并使得模具能安装到压铸机上工作的部分就叫模架,由推出机构、导向机构、预复位机构模脚垫块、座板组成,模架是模具之半制成品,由各种不同的钢板配合零件组成,可以说是整套模具的骨架。
[0003]目前现有的模架在对成型件进行脱模时,一般都是通过人工翘起成型件,但人工在起成型件进行脱模的过程中,而且目前现有模架只针对单一方向上的脱模,结构较为简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成品脱模的支撑模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模架只针对单一方向上的脱模或者采用人工脱模导致质量不达标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成品脱模的支撑模架,包括支撑底板,所述支撑底板的顶部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底板的顶部设有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的顶部通过支撑板与下模架固定连接,所述下模架的内部设有第一脱模机构,所述支撑架的内壁底部设有两个液压缸,两个所述液压缸的底部设有上模架,所述上模架的内部设有第二脱模机构;
[0006]所述第一脱模机构包括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的顶部设有两个第一电动伸缩杆,两个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的顶部均设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顶部与顶板固定连接,所述顶板顶部的中部设有支撑杆,所述顶板的顶部两侧均设有第一弹簧座,所述第一弹簧座的顶部与下模架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顶部设有凹模与下模架的顶部穿插连接。
[0007]为了使得对卡在凸模上的成型件进行脱模,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所述第二脱模机构包括两个第二固定座,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座的底部均设有第二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的底部设有脱模板,所述脱模板顶部的两侧均设有第二弹簧座,所述第二弹簧座的顶部均与上模架的底部固定连接
[0008]为了使得在塑形以及脱模过程中对机构进行支撑,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所述减震组件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部设有支撑套,所述支撑柱的表面套设有减震弹簧。
[0009]为了使得在脱模过程中对成型件的表面进行降温以及对装置内部的用电器进行控制,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所述支撑架的一侧设有两个风扇,所述支撑架的另一侧设有单片机控制器。
[0010]为了使得对上模架进行上下移动,从而顺利塑形,同时对凸模上的成型件进行脱
模,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所述液压缸的内部设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底部与上模架固定连接,所述上模架的底部安装有凸模,所述脱模板套设于凸模的表面。
[0011]为了使得上下模架无缝接触,提高成型件的质量,同时配合脱模机构顺利进行脱模,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所述上模架的底部设有两块卡板,两块所述卡板的两端均设有限位杆,所述下模架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模置于凹槽内部,所述下模架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壁与卡板的外壁卡合连接。
[0012]为了使得对装置内部的用电器进行控制,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和第二电动伸缩杆均通过单片机控制器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通过设有的第一电动伸缩杆带动支撑块和顶板向上移动,进而带动支撑杆向上移动,支撑杆将成型件从凹模内顶出实现脱模,配合两个第一弹簧座的弹性带动支撑杆恢复到初始状态,通过设有的第二电动伸缩杆带动脱模板向下移动,脱模板带动成型件从凸模上落下实现脱模,配合两个第二弹簧座的弹性带动脱模板恢复至初始状态;
[0015]2)通过设有的两个风扇,将外部空气吹向脱模过程中的成型件,从而对成型件进行风冷散热,从而避免操作人员烫伤。
附图说明
[00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19]图3为本技术的减震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脱模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脱模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支撑底板;11、支撑架;12、支撑板;13、风扇;14、单片机控制器;2、减震组件;21、支撑柱;22、支撑套;23、减震弹簧;3、下模架;31、凹模;32、凹槽;33、卡槽;4、第一脱模机构;41、第一固定座;42、第一电动伸缩杆;43、支撑块;44、顶板;45、支撑杆;46、第一弹簧座;5、液压缸;51、液压杆;6、上模架;61、凸模;62、卡板;63、限位杆;7、第二脱模机构;71、第二固定座;72、第二电动伸缩杆;73、脱模板;74、第二弹簧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实施例1
[0025]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成品脱模的支撑模架,包括支撑底板1,支撑底板1的顶部设有支撑架11,支撑底板1的顶部设有减震组件2,减震组件2的顶部通过支撑板12与下模架3固定连接,下模架3的内部设有第一脱模机构4,支撑架11
的内壁底部设有两个液压缸5,两个液压缸5的底部设有上模架6,上模架6的内部设有第二脱模机构7;
[0026]第一脱模机构4包括第一固定座41,第一固定座41的顶部设有两个第一电动伸缩杆42,两个第一电动伸缩杆42的顶部均设有支撑块43,支撑块43的顶部与顶板44固定连接,顶板44顶部的中部设有支撑杆45,顶板44的顶部两侧均设有第一弹簧座46,第一弹簧座46的顶部与下模架3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支撑杆45的顶部设有凹模31与下模架3的顶部穿插连接。
[0027]具体使用时,利用两个第一电动伸缩杆42带动支撑块43和顶板44向上移动,顶板44带动支撑杆45向上移动,支撑杆45将凹模31内的成型件顶出,完成脱模,利用两个第一弹簧座46的弹性作用带动顶板44恢复到初始状态。
[0028]本实施例中,第二脱模机构7包括两个第二固定座71,两个第二固定座71的底部均设有第二电动伸缩杆72,第二电动伸缩杆72的底部设有脱模板73,脱模板73顶部的两侧均设有第二弹簧座74,第二弹簧座74的顶部均与上模架6的底部固定连接。
[0029]具体使用时,利用两个第二电动伸缩杆72带动脱模板73向下移动,将凸模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成品脱模的支撑模架,包括支撑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板(1)的顶部设有支撑架(11),所述支撑底板(1)的顶部设有减震组件(2),所述减震组件(2)的顶部通过支撑板(12)与下模架(3)固定连接,所述下模架(3)的内部设有第一脱模机构(4),所述支撑架(11)的内壁底部设有两个液压缸(5),两个所述液压缸(5)的底部设有上模架(6),所述上模架(6)的内部设有第二脱模机构(7);所述第一脱模机构(4)包括第一固定座(41),所述第一固定座(41)的顶部设有两个第一电动伸缩杆(42),两个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42)的顶部均设有支撑块(43),所述支撑块(43)的顶部与顶板(44)固定连接,所述顶板(44)顶部的中部设有支撑杆(45),所述顶板(44)的顶部两侧均设有第一弹簧座(46),所述第一弹簧座(46)的顶部与下模架(3)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45)的顶部设有凹模(31)与下模架(3)的顶部穿插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成品脱模的支撑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脱模机构(7)包括两个第二固定座(71),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座(71)的底部均设有第二电动伸缩杆(72),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72)的底部设有脱模板(73),所述脱模板(73)顶部的两侧均设有第二弹簧座(74),所述第二弹簧座(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承奎张莉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力仕佳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