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电机冷却润滑系统,包括油箱、过滤器、油冷器,油箱通过主油路与过滤器的进油口连接,第一机械泵的进油口经第一油路与过滤器的第一出油口连接,第一机械泵的出油口与油冷器连接,第一机械泵由周向固定在变速器输入轴上的齿轮驱动,第二机械泵的进油口经第二油路与过滤器的第二出油口连接,第二机械泵的出油口与油冷器连接,第二机械泵的出油口与第二油路之间设置第一旁路,第二机械泵的进油口与第二单向阀的下游端之间设置第二旁路,第二机械泵的从动齿轮与差速器的主减速齿轮啮合,油冷器的出油口经冷却润滑油路为轴承子系统、电机定子和电子转子提供冷却润滑油,轴承子系统、电机定子分别经回油路与油箱连接。连接。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电机冷却润滑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冷却润滑
,特别涉及一种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电机冷却润滑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现有的混合动力变速器冷却润滑系统通常由一个电子泵、一个机械泵吸油,电子泵通过油泵电机驱动,机械泵与输出端的齿轮组连接,在整车倒车工况下,输出端的齿轮组会反转,从而导致机械泵会在反转的齿轮组带动下发生反转,由于机械泵所处油路无法使润滑油反向流动,因此机械泵在倒车工况下会形成空转,使得润滑油路出现无油的情况,影响润滑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电机冷却润滑系统,其结构简单、体积较小,能避免机械泵在倒挡工况下发生空转,无论在何种工况下都能为冷却润滑油路提供润滑油。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电机冷却润滑系统,包括油箱、过滤器、油冷器,所述油箱通过主油路与过滤器的进油口连接,还包括第一机械泵、第二机械泵,所述第一机械泵的进油口经第一油路与过滤器的第一出油口连接,第一机械泵的出油口经第一单向阀与油冷器连接,所述第一机械泵由周向固定在变速器输入轴上的齿轮驱动,所述第二机械泵的进油口经第二油路与过滤器的第二出油口连接,第二机械泵的出油口经第二单向阀与油冷器连接,所述第二机械泵的出油口与第二油路之间设置第一旁路,所述第一旁路上设置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二机械泵的进油口与第二单向阀的下游端之间设置第二旁路,所述第二旁路上设置第四单向阀,所述第二机械泵的驱动轴上周向固定一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用于与差速器的主减速齿轮啮合,所述油冷器的出油口经冷却润滑油路为轴承子系统、电机定子和电子转子提供冷却润滑油,所述轴承子系统、电机定子分别经回油路与油箱连接。
[000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油路上设置第五单向阀。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机械泵的驱动轴上周向固定一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周向固定在变速器输入轴上的一个齿轮啮合。
[0007]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润滑油路经第一润滑支路为轴承子系统提供润滑油,所述第一润滑支路上设置第一节流孔。
[0008]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润滑油路经第二润滑支路为电机转子提供冷却润滑油,所述第二润滑支路上设置第二节流孔。
[0009]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润滑油路经第三润滑支路为电机定子提供冷却润滑油,所述第三润滑支路上设置第三节流孔。
[0010]进一步的,所述轴承子系统与电机转子之间设置第四润滑支路,所述第四润滑支
路上设置第四节流孔。
[0011]进一步的,所述电机转子与电机定子之间设置第五润滑支路。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冷却润滑系统采用两个机械泵实现对电机系统和轴承子系统的冷却润滑,其中,第一机械泵通过驱动齿轮与周向固定在输入轴上的齿轮啮合,则第一机械泵可以随发动机的运行而工作,第二机械泵通过从动齿轮与差速器的主减速齿轮啮合,则第二机械泵可以在整车前进时正转工作,并可以在整车倒挡时反转工作,从而使本系统无论在何种工况下均能为电机和变速器内部提供冷却润滑油,解决现有润滑系统在整车倒挡时润滑油路无油的问题。而且,本系统控制策略简单,只需通过节流孔控制油量的分配,不需要使用液压模块进行流量分配,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0013]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系统原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模式一的原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模式二的原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模式三的原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模式四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参见图1至图5,一种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电机冷却润滑系统,包括油箱1、过滤器2、油冷器6,所述油箱1通过主油路L1与过滤器2的进油口连接,通过过滤器2滤除润滑油中的杂质和颗粒,起到保护电机和变速器的作用。还包括第一机械泵3、第二机械泵7,所述第一机械泵3的进油口经第一油路L2与过滤器2的第一出油口连接,第一机械泵3的出油口经第一单向阀5与油冷器6连接,通过第一单向阀5避免油冷器6中的润滑油向过滤器2回流。所述第一机械泵3由周向固定在变速器输入轴上的齿轮驱动,所述第一机械泵3的驱动轴上周向固定一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周向固定在变速器输入轴上的一个齿轮啮合,当发动机运行时,周向固定在输入轴上的齿轮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机械泵3工作,第一油路L2中的润滑油流量由发动机控制,发动机转速越高,第一机械泵3的转速就越高,第一油路L2中的润滑油流量就越大。所述第二机械泵7的进油口经第二油路L3与过滤器2的第二出油口连接,第二机械泵7的出油口经第二单向阀10与油冷器6连接,通过第二单向阀10避免油冷器6中的润滑油回流,所述第二油路L3上设置第五单向阀18,通过第五单向阀18避免第二油路L3中的润滑油回流至过滤器2。所述第二机械泵7的出油口与第二油路L3之间设置第一旁路L32,所述第一旁路L32上设置第三单向阀19,所述第二机械泵7的进油口与第二单向阀10的下游端之间设置第二旁路L31,所述第二旁路L31上设置第四单向阀9,通过第三单向阀19避免第一旁路L32中的润滑油回流至过滤器2中。所述第二机械泵7的驱动轴上周向固定一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用于与差速器的主减速齿轮啮合,当车辆前进或倒车时,传动轴会带动主减速齿轮正转或反转,从而带动第二机械泵7工作,使第二机械泵7无论在车辆处于何种工况时都能工作泵油,第二油路L3的流量由车速控制,车速越高,第二油路L3的流量越大。
[0016]所述油冷器6的出油口经冷却润滑油路L4为轴承子系统15、电机定子17和电子转子14提供冷却润滑油,所述轴承子系统15、电机定子17分别经回油路L5与油箱1连接。所述冷却润滑油路L4经第一润滑支路L43为轴承子系统15提供润滑油,所述第一润滑支路L43上设置第一节流孔13。所述冷却润滑油路L4经第二润滑支路L42为电机转子14提供冷却润滑油,所述第二润滑支路L42上设置第二节流孔12。所述冷却润滑油路L4经第三润滑支路L41为电机定子17提供冷却润滑油,所述第三润滑支路L41上设置第三节流孔11。通过第一节流孔13、第二节流孔12、第三节流孔11降低润滑油的流速。所述轴承子系统15与电机转子14之间设置第四润滑支路L422,所述第四润滑支路L422上设置第四节流孔16,所述电机转子14与电机定子17之间设置第五润滑支路L421,在第五润滑支路L421上不设置节流孔,使大部分冷却油能够被提供给电机定子17,在第四润滑支路L422上设置第四节流孔16,使较少的润滑油被提供给轴承子系统15,充分发挥本系统的冷却润滑效果。
[0017]本冷却润滑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多种工作模式:模式一,如图2所示,停车发电工况下,整车处于停车状态,由发动机运行带动发电机进行充电,此时发动机通过输入轴带动第一机械泵3工作,第二机械泵7停止,油箱1中的润滑油通过主油路L1、过滤器2进入第一油路L2,然后经第一机械泵3、第一单向阀5进入油冷器6中,润滑油在油冷器6中冷却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电机冷却润滑系统,包括油箱(1)、过滤器(2)、油冷器(6),所述油箱(1)通过主油路(L1)与过滤器(2)的进油口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机械泵(3)、第二机械泵(7),所述第一机械泵(3)的进油口经第一油路(L2)与过滤器(2)的第一出油口连接,第一机械泵(3)的出油口经第一单向阀(5)与油冷器(6)连接,所述第一机械泵(3)由周向固定在变速器输入轴上的齿轮驱动,所述第二机械泵(7)的进油口经第二油路(L3)与过滤器(2)的第二出油口连接,第二机械泵(7)的出油口经第二单向阀(10)与油冷器(6)连接,所述第二机械泵(7)的出油口与第二油路(L3)之间设置第一旁路(L32),所述第一旁路(L32)上设置第三单向阀(19),所述第二机械泵(7)的进油口与第二单向阀(10)的下游端之间设置第二旁路(L31),所述第二旁路(L31)上设置第四单向阀(9),所述第二机械泵(7)的驱动轴上周向固定一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用于与差速器的主减速齿轮啮合,所述油冷器(6)的出油口经冷却润滑油路(L4)为轴承子系统(15)、电机定子(17)和电子转子提供冷却润滑油,所述轴承子系统(15)、电机定子(17)分别经回油路(L5)与油箱(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电机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路(L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星,陈梅,张子川,刘海涛,伍海波,王荣波,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