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流体加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1748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功率流体加热器,其包括加热箱,两端分别设有流体进口及流体出口,其内设有发热体,发热体包括发热片、两导流片,三者及加热箱分别构成左、右加热内腔及外腔,三个腔在流体进口处设有间隙,流体在进入所述左、右加热内腔的同时可由间隙渗入外腔,加热箱的外侧设有控制线路板,流体出口处设有温度传感器,控制线路板根据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流体温度控制所述发热片的功率。将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距离拉大,流体进入加热器后,分成并联的三路,并在出口处汇合,温传感受混合后的流体温度,并反馈给控制电路,控制电路随后调整加热功率,达到控制出口流体温度的目的,其对零件加工要求低,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可以满足大批量生产的要求。满足大批量生产的要求。满足大批量生产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功率流体加热器


[0001]本技术属于加热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功率流体加热器。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电阻加热器主要有金属管加热、厚膜平板加热、陶瓷片加热和陶瓷管加热四种形式。其中的金属管加热因易发生漏电事故,应用场合已越来越少;厚膜平板加热由于大功率情况下厚膜易烧穿且绝缘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在强电加热场合中很难推广;陶瓷片和陶瓷管加热逐渐在强电大功率场合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0003]陶瓷片和陶瓷管相比,具有生产工艺简单,良品率较高,功率容易控制等优点。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加热器组装比较困难,一般加热功率较小,应用中在陶瓷片中心易产生过温不良,腔体内流速太低水垢容易堆积,开始加热时响应时间较慢,低温下很难设计防止结构阻止冻裂;需要增加排水口,不使用时用户操作排水避免低温冻裂。
[0004]为了提高陶瓷发热片的单位面积发功率,使更小的加热器具有更高的加热功率,同时高的可靠性和良品率,需要在发热片的表面构建流道,使流体在发热片表面快速流动,快速带走热量和未聚成大团的水垢分子。申请人于2020年9月12日申请的专利技术:一种大功率流水加热器,于2020年11月20日公开,其公开了以下内容:流体先进入不加热的外腔,再进入两个并联的加热内腔,最后从出口流出;加热的同时监控发热体内部温度和出口处流体的温度,以这两个反馈值作为功率控制的基准,达到控制出口流体温度的目的。但是,该方案中,由于出口和进口比较近,各零件加工尺寸偏差的影响,进口、外腔和出口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加工组装间隙,导致相当一部分流体会未经加热流道,直接从进口泄漏到出口,控温效果不理想,对零件和组装的精度要求较高,生产效率比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功率流体加热器。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大功率流体加热器,其包括加热箱,所述加热箱的两端分别设有流体进口及流体出口,所述加热箱内部设有腔室,所述腔室内设有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沿腔室轴线设置的发热片,设置在发热片两侧的导流片,两个导流片与发热片之间分别构成左加热内腔与右加热内腔,且两个导流片与腔室内壁之间构成外腔,且所述左加热内腔、右加热内腔及外腔与在流体出口处连通,所述左加热内腔、右加热内腔与流体进口连通,且所述左加热内腔、右加热内腔分别与外腔在流体进口处设有间隙,经由流体进口进入的流体在进入所述左加热内腔及右加热内腔的同时可由所述间隙渗入外腔,所述加热箱的外侧设有控制线路板,所述流体出口处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控制线路板根据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流体温度控制所述发热片的功率。
[0008]所述左加热内腔及右加热内腔相互独立设置,且仅在其进口及出口处连通。
[0009]所述间隙由导流片与加热箱的装配缝隙构成。
[0010]所述导流片表面冲压形成导流凹槽,且所述导流凹槽与所述发热片贴合形成流体加热流道。
[0011]所述导流片的一端设有进口,其另一端设有出口,所述出口位于所述导流片的上侧,且所述进口与流体进口相连,所述出口与流体出口相连,且所述导流凹槽分别连接进口与出口,且往复排列设置在所述导流片的一侧。
[0012]所述流体进口至流体出口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发热片的发热区域长度。
[0013]所述加热箱的上侧设有至少一个与外腔连通的腔体防冻结构。
[0014]所述腔体防冻结构包括一与外腔连通的气液分离室,且在流体经过该气液分离室,流体内的空气汇集与该气液分离室内形成气室。
[0015]流经左加热内腔及右加热内腔的流体流速大于流经外腔的流体流速。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将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距离拉大,流体进入加热器后,分成并联的三路,大部分流体进入左右两个加热内腔逐步流至出口,小部分流体经由加热内腔和外腔的组装缝隙(组装时自然形成)流入外腔直达出口,最后左腔、右腔、外腔三路流体在出口处汇合,温度传感器感受混合后的流体温度,并将温度值反馈给控制电路,控制电路随后调整加热功率,达到控制出口流体温度的目的,其对零件加工要求低,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可以满足大批量生产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剖面视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导流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流体进口与加热箱及流体出口的剖面视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腔体防冻结构的剖面视图。
[0022]图6为腔体防冻结构与加热箱的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5]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
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7]如图所示,一种大功率流体加热器,其包括加热箱2,加热箱整体密封,流体在其内流动,且不会渗漏至外部,而在所述加热箱2的两端分别设有流体进口3及流体出口4,有流体进口3处进入的流体经过加热箱内部之后由流体出口4流出,而在所述加热箱内部设有腔室,所述腔室内设有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沿腔室轴线设置的发热片1,设置在发热片两侧的导流片,两个导流片与发热片之间分别构成左加热内腔21与右加热内腔22,即左导流片51、发热片1及右导流片52依次叠放,且左导流片51及右导流片构成一个密封容腔,而发热片1将该密封容腔分成左加热内腔21及右加热内腔22,当流体进入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功率流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加热箱(2),所述加热箱(2)的两端分别设有流体进口(3)及流体出口(4),所述加热箱内部设有腔室,所述腔室内设有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沿腔室轴线设置的发热片(1),设置在发热片两侧的导流片,两个导流片与发热片之间分别构成左加热内腔(21)与右加热内腔(22),且两个导流片与腔室内壁之间构成外腔(23),且所述左加热内腔(21)、右加热内腔(22)及外腔(23)与在流体出口(4)处连通,所述左加热内腔(21)、右加热内腔(22)与流体进口(3)连通,且所述左加热内腔(21)、右加热内腔(22)分别与外腔(23)在流体进口(3)处设有间隙,经由流体进口(3)进入的流体在进入所述左加热内腔(21)及右加热内腔(22)的同时可由所述间隙渗入外腔(23),所述加热箱(2)的外侧设有控制线路板(6),所述流体出口处设有温度传感器(7),所述控制线路板(6)根据温度传感器(7)反馈的流体温度控制所述发热片(1)的功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功率流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加热内腔(21)及右加热内腔(22)相互独立设置,且仅在其进口及出口处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志雄
申请(专利权)人:畅和智能家居嘉兴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