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溶性缓蚀剂水剂及其制备方法和重生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71746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油溶性缓蚀剂水剂及其制备方法和重生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获取所述油溶性缓蚀剂水剂电导率降低至不高于100μs/cm时的温度T;(2)向由油溶性缓蚀剂与溶剂油混合均匀得到的缓蚀剂储备液中逐渐滴加水,制得反相胶束液A,然后将所述缓蚀剂反相胶束液A升温至温度T并维持该温度;(3)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水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液B,将所述混合液B升温至温度T并维持该温度;(4)将所述反相胶束液A和所述混合液B混合均匀并保持在所述温度T下搅拌不超过2分钟后立即降温,即得油溶性缓蚀剂水剂。通过该方法制得的油溶性缓蚀剂水剂制备简单,应用简便,稳定性高。稳定性高。稳定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溶性缓蚀剂水剂及其制备方法和重生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缓蚀剂
,具体涉及一种油溶性缓蚀剂水剂及其制备方法和重生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缓蚀剂作为抑制金属腐蚀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诸多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油气田集输领域,管道输送介质多为腐蚀性较强的油、水、气等混合物。按照溶解性的差别,可将有机类缓蚀剂简单区分为水溶性缓蚀剂、油溶性缓蚀剂。顾名思义,水溶性缓蚀剂在水相中有着较大的溶解度,油溶性缓蚀剂在油相中有着较大的溶解度。
[0003]例如CN103450865A公开了一种油溶性抗硫化氢缓蚀剂,其采用的溶剂为煤油;CN102747374A公开了一种油溶性缓蚀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采用的溶剂为C6

C10的芳烃;CN102965149A公开了一种油溶性缓蚀剂的制备方法,其采用的溶剂为苯、甲苯或二甲苯;CN106336900A公开了一种酰胺型高效油溶性高温缓蚀剂,其采用的溶剂为甲苯。
[0004]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水溶性缓蚀剂通常用作水体介质中金属材料的腐蚀防护,在油气田行业中经常用作连续加注用的缓蚀剂。而油溶性缓蚀剂自身因为难以在水相中溶解分散,但又具有相对较强的成膜性,通常仅用作预膜(批处理)缓蚀剂,这个过程就好比在金属表面先刷一层油漆。但是,某些特殊情况下,油溶性缓蚀剂也会用于连续加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连续加注是直接将缓蚀剂加入到管道中,缓蚀剂与气田水接触后,溶解分散并发挥其缓蚀作用。此时,若将油溶性缓蚀剂用于连续加注,其通常呈大油珠状态漂浮于水面或悬浮于水中,很难快速达到在水体中均匀分散的效果,也就不利于缓蚀剂分子由水相迁移并吸附到金属表面的过程的快速完成,这就造成金属表面未能及时吸附缓蚀剂而存在“空窗期”,进而可能影响缓蚀剂对金属材料的防腐效果。
[0005]而实际上,油溶性缓蚀剂作为常用的缓蚀剂种类之一,因其成膜性好,膜持久性长,其一旦吸附到金属表面往往将具有较水溶性缓蚀剂更好的腐蚀防护效果。也就是说,从缓蚀剂作用机理上来讲影响油溶性缓蚀剂效果发挥的决定步骤通常为缓蚀剂分子的迁移和吸附过程,但现有技术中还不具备快速、直接将油溶性的缓蚀剂分散在水中的方案。
[0006]另一方面,从环保角度来看,油溶性缓蚀剂在存储运输过程中可能涉及危害环境的风险。如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使用化工塑料桶盛装缓蚀剂,当缓蚀剂用完后,包装的塑料桶因为粘附有溶剂油难以清洗而成了难以处理的危险废物,给企业带来安全环保及经济压力。而使用水剂的话,包装桶的清洗处理及回收也变得容易的多。
[0007]此外,从现场使用方便程度来看,水剂可以预先制备成浓度较高的浓缩液,然后根据作业现场实际情况,选择一般的水进行稀释即可,较为方便,因为水是方便易得的原料。而油剂的话,现场稀释存在风险,而且相对于水来说,溶剂油的现场获得相对来说要较为不便。CN106047328A虽然公开了一种含咪唑啉基离子液体的纳米乳液缓蚀剂及其制备方法,其应用了乳液分散的原理,但其方法不具有普遍性,不具有将油溶性缓蚀剂制备成水剂的特殊功能。因此,目前依旧具有将油溶性缓蚀剂制备成水剂的迫切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溶性缓蚀剂水剂的制备方法,通过该制备方法制得的油溶性缓蚀剂水剂可以快速、直接将油溶性的缓蚀剂分散在水中。
[0009]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出的油溶性缓蚀剂水剂。
[0010]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油溶性缓蚀剂水剂的重生方法。
[0011]为达上述目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油溶性缓蚀剂水剂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获取所述油溶性缓蚀剂水剂电导率降低至不高于100μs/cm时的温度T;(2)向由油溶性缓蚀剂与溶剂油混合均匀得到的缓蚀剂储备液中逐渐滴加水,制得反相胶束液A,然后将所述缓蚀剂反相胶束液A升温至温度T以上的温度并维持该温度;(3)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水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液B,将所述混合液B升温至温度T以上的温度并维持该温度;(4)将所述反相胶束液A和所述混合液B混合均匀并保持在所述温度T以上的温度搅拌不超过2分钟后立即降温,即得油溶性缓蚀剂水剂。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步骤(1)中,所述温度T是通过包括如下的方法进行确定的:预先按照油溶性缓蚀剂水剂的配方组分将所有原料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液C,将所述混合液C逐渐升温并在升温过程中检测所述混合液C的电导率随温度变化的趋势,随着温度升高,电导率值由升高变为降低且持续降低至不高于100μs/cm,记录电导率降低至不高于100μs/cm时对应的温度即为所述温度T。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所述油溶性缓蚀剂水剂的原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油溶性缓蚀剂0.5

1.5份、溶剂油2

10份、非离子表面活性剂2

6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01

0.2份、水5

20份。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上述步骤(1)

(4)的制备过程中,全过程需要保持搅拌,搅拌条件优选为50

600rpm,只需满足能使物料混合均匀即可,更高条件的搅拌方式也可,但从能耗的角度考虑不推荐。其中低速搅拌的情况下控制转速为50

200rpm。本专利技术这种将油溶性缓蚀剂制备成水剂的方法较为简单,无需高强度的搅拌,在慢速搅拌条件下通过温度变化即可制备而成。
[0015]上述温度T是油溶性缓蚀剂水剂制备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温度,上述混合溶液C在升温过程中通常情况下电导率数值随温度升高先逐渐增加,当温度超过某一定值后(通常该温度在30

80℃之间,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会有一定区别),电导率值迅会速降低至100μs/cm以下,当电导率降低至100μs/cm时的温度为最佳的加热温度T,理论上讲,在油溶性缓蚀剂水剂制备方法过程中的步骤(2)

(4)中的温度T可以通过大于T的温度来进行代替,但从节能的角度考量,采用温度T即可。在配方组成一致的情况下,温度T的确定只需要进行一次即可。后续的批量制备还是需要把温度升高到温度T。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步骤(1)中,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油溶性缓蚀剂占所述缓蚀剂储备液的0.01

20%,优选10%。油溶性缓蚀剂与溶剂油混合均匀的方式包括搅拌。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所述油溶性缓蚀剂选自烃类或酯类溶剂溶解分散的缓蚀剂,优选CT2

19。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所述溶剂油选自极性或者非极性的油类物质,如气制油、石蜡油、柴油、花生油、菜籽油、异丙基豆蔻酸酯、癸烷或辛烷等,优选自烃类矿物
油和酯类植物油中的一种。
[0019]在生产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溶性缓蚀剂水剂的制备方法,其中,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获取所述油溶性缓蚀剂水剂电导率降低至不高于100μs/cm时的温度T;(2)向由油溶性缓蚀剂与溶剂油混合均匀得到的缓蚀剂储备液中逐渐滴加水,制得反相胶束液A,然后将所述缓蚀剂反相胶束液A升温至温度T以上的温度并维持该温度;(3)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水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液B,将所述混合液B升温至温度T以上的温度并维持该温度;(4)将所述反相胶束液A和所述混合液B混合均匀并保持在所述温度T以上的温度搅拌不超过2分钟后立即降温,即得油溶性缓蚀剂水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1)中,所述温度T是通过包括如下的方法进行确定的:预先按照油溶性缓蚀剂水剂的配方组分将所有原料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液C,将所述混合液C逐渐升温并在升温过程中检测所述混合液C的电导率随温度变化的趋势,随着温度升高,电导率值由升高变为降低且持续降低至不高于100μs/cm,记录电导率降低至不高于100μs/cm时对应的温度即为所述温度T。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油溶性缓蚀剂水剂的原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油溶性缓蚀剂0.5

1.5份、溶剂油2

10份、非离子表面活性剂2

6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01

0.2份、水5

20份。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步骤(1)

(4)的操作均需要进行搅拌,搅拌的转速为50

600rpm,优选为50

200rpm。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2)中,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油溶性缓蚀剂占所述缓蚀剂储备液的0.01

20%,优选10%。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油溶性缓蚀剂选自烃类或酯类溶剂溶解分散的缓蚀剂。7.根据权利要求1

6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溶剂油选自极性或者非极性的油类物质,优选自烃类矿物油和酯类植物油中的一种。8.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晶晶何益杉黄丽华曹军闫静陈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