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互补以及局部调控的水环境优化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716630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6 09: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互补以及局部调控的水环境优化方法及系统,属于水文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技术领域。其中方法包括:步骤1、划分待研究区域;步骤2、获取待研究区域的历史数据;步骤3、对所述历史数据进行预处理;步骤4、构建智能决策模型;所述智能决策模型用于制定水资源调度方案;步骤5、将经过预处理后的历史数据输入智能决策模型进行分析,获取智能决策方案;步骤6、根据所述智能决策方案执行水环境质量提升措施。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不同城市河网特征,寻找出最有优质的水源,确定合理的补水方式。另外,通过精确计算城区总需水量,在城区河网内进行精准分配,达到了提高水源利用率,以及改善城市河网水环境的目的。及改善城市河网水环境的目的。及改善城市河网水环境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多源互补以及局部调控的水环境优化方法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文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的
,特别是一种基于多源互补以及局部调控的水环境优化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平原城市河网密布,水源条件相对优越,生态补水作为平原城市河网水动力和水环境提升的重要方法,目前国内外许多城市均实施了生态补水工程实践。
[0003]但是在现有技术中,由于缺少指导确定城市河网生态补水水源及补水方式的理论方法,以及水源进入城区后的水量精准配置方法,当前的工程实践基本依靠经验判断,既不能最大化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也无法保障河网水环境的改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专利技术目的: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互补以及局部调控的水环境优化方法及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通过制定合理的补水方式,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达到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目标。
[0005]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互补以及局部调控的水环境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划分待研究区域;步骤2、获取待研究区域的历史数据;步骤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多源互补以及局部调控的水环境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划分待研究区域;步骤2、获取待研究区域的历史数据;步骤3、对所述历史数据进行预处理;步骤4、构建智能决策模型;所述智能决策模型用于制定水资源调度方案;步骤5、将经过预处理后的历史数据输入智能决策模型进行分析,获取智能决策方案;步骤6、根据所述智能决策方案执行水环境质量提升措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互补以及局部调控的水环境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执行完水环境质量提升措施后,为贴合实际应用情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包括步骤7,即:步骤7、通过实测数据分析智能决策方案的执行结果,并基于执行结果针对细节进行微调,获取最终的水环境提升方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互补以及局部调控的水环境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获取智能决策方案的过程中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5.1、筛选获得候选补水水源;步骤5.2、根据候选补水水源的空间分布制定引流策略;步骤5.3、分析待研究区域的历史数据,寻找关键控制节点布设控导工程,进行区域水动力重构;步骤5.5、采用局部节点优化调控的方式控制水位和流量,并基于引流策略获得智能决策方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互补以及局部调控的水环境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分析补水水源的历史水文数据,获取用于作为候选补水水源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5.1.1、获取研究区域的历史水文数据;步骤5.1.2、分析补水水源的属性达标情况;步骤5.1.3、同步分析补水水源的水质、水位状态;步骤5.1.4、综合分析结果获取候选补水水源;其中,采用水源水质保障率分析补水水源的水质情况,采用水源自流保障率分析补水水源的水位情况;所述水源自流保障率包括:水位保障率分析法和水源自流保证率分析法;补水水源具备的属性包括:水环境中的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指标满足预设的阈值;水质不低于受纳水体水质;贴合受纳水体水质的需求;所述受纳水体为待研究区域。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互补以及局部调控的水环境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构建城市河网一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分析城市河网水动力特性,并基于候选补水水源的空间分布为制定引流策略提供技术支撑。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互补以及局部调控的水环境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城市河网一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分析城市河网水动力特性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2.1、选取包含待研究区域和候选水源区域的流域面积;步骤5.2.2、对所述流域面积进行断面划分;步骤5.2.3、测量断面对应的水文数据,并预处理为所述城市河网一维水动力数学模型接收的数据格式;步骤5.2.4、通过穿越河道断面的河道中心线,创建河段;步骤5.2.5、根据实际情况添加水工构筑物;步骤5.2.6、根据所述流域面积的自然属性,确定城市河网一维水动力数学模型的边界阈值;步骤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天宇柳杨杨畅刘国庆甘琳范子武谢忱粟一帆马景天
申请(专利权)人: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