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生物发酵罐内部的气体再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71620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6 09: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生物发酵罐内部的气体再利用装置,包括罐体,为装置主要的外框安装结构,所述罐体的内部安装有上料管,所述罐体内表面连接有活动轴,所述活动轴外表面设置有蛟龙叶片;电机,位于所述罐体底端,所述电机输出端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外表面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滤筒、排气筒和搅拌杆。该基于生物发酵罐内部的气体再利用装置,通过将回收箱内部的连动轴与转轴连接第二传动链实现连动,使转轴外表面的负压叶片和刮片处于旋转状态,负压叶片能够使回收箱上下两端内部处于负压状态,对罐体内部的高压气体进行吸收,刮片对回收箱中端的物流进行刮出,避免回收箱中端堵塞而影响正常泄压,保证空气正常循环,提升对发酵气体回收效率。酵气体回收效率。酵气体回收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生物发酵罐内部的气体再利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有机肥生产
,具体为一种基于生物发酵罐内部的气体再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微生物菌种投入工业生产,现有微生物工业生产中,采用微生物发酵罐进行大量培养,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不断地吸收营养物质,并按照自己的代谢方式进行代谢活动,如果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则细胞质的量不断增加,体积得以加大,有效代谢产物不断生成;微生物处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生长发育正常,繁殖速率也高;如果某一或某些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并超出了生物可以适应的范围时,就会对机体产生抑制乃至杀灭作用。
[0003]然而在微生物的生长过程中,会排出大量代谢产物或者次级代谢产物,而这部分代谢产物对微生物继续生长产生一定影响,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会需要氧气、氮气等气体,所以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使得发酵罐内的物料不断混合,各部分物质比例、温度一致,传统的微生物发酵罐使用的搅拌装置采用中心搅拌,会造成流动相运动方向固化,靠近中心的物料一直在运动,远离中心的物料不动或运动范围小,物料从微生物发酵罐顶部运动到底部的纵向流动不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生物发酵罐内部的气体再利用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传统的微生物发酵罐使用的搅拌装置采用中心搅拌,会造成流动相运动方向固化,靠近中心的物料一直在运动,远离中心的物料不动或运动范围小,物料从微生物发酵罐顶部运动到底部的纵向流动不强的问题。<br/>[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生物发酵罐内部的气体再利用装置,包括:罐体,为装置主要的外框安装结构,所述罐体的内部安装有上料管,所述罐体内表面连接有活动轴,所述活动轴外表面设置有蛟龙叶片;电机,位于所述罐体底端,所述电机输出端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外表面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滤筒、排气筒和搅拌杆;壳体,位于所述罐体一端外表面,所述罐体底部设置有加料管,所述壳体与罐体之间开设有上料通道;回收箱,位于所述罐体另一端外表面,所述回收箱外表面设置有臭氧发生器,所述臭氧发生器与回收箱之间预设有通腔。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轴、滤筒和排气筒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滤筒和排气筒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转轴顶端为镂空结构,所述排气筒内部安装有单向阀。
[000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筒和排气筒的内部结构,便于将外部空气从转轴内部进行
输送,能够持续的为装置内部供给空气,使设备内部氧气保持稳定状态,并且在排气过程中,通过单向阀开关来控制设备内部的氧气含量,当含量过低时单向阀处于打开状态,反之,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并且还可以放置设备内部涌入到排气筒内部造成堵塞。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滤筒顶表面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筒顶端环形分布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的一端外表面呈倾斜状结构,所述导风板长度大于滤筒内径与外径间距总和长度。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筒在对外部空气吸收的过程中,由滤网对空气中含有的杂质进行滤除,避免影响设备内部正常发酵,同时根据导风板的形状结构,在转轴与导风板旋转时,能够将空气集中排放在排气筒内部,提高排气筒内部气压,保证空气正常循环。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罐体顶端设置有从动轴,所述从动轴与转轴之间连接有第一传动链,所述从动轴顶表面设置有减速齿轮,所述减速齿轮外表面啮合连接有惰性齿轮,所述惰性齿轮与活动轴为固定连接。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动轴与转轴通过第一传动链实现连动,并且通过减速齿轮与惰性齿轮啮合传动,使活动轴与蛟龙叶片进行旋转,并且活动轴环形分布在罐体内外,通过惰性齿轮相互进行啮合传动,使多个蛟龙叶片在设备内壁旋转,不仅可以对物料进行粉碎,提高发酵反应效果,同时还可以对物料进行提升,保证物料的正常流动性。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回收箱中端设置有连动轴,所述连动轴与转轴之间设置有第二传动链,所述连动轴外表面对称分布有负压叶片和刮片,所述刮片与回收箱为滑动连接。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回收箱内部的连动轴与转轴连接第二传动链实现连动,使转轴外表面的负压叶片和刮片处于旋转状态,负压叶片能够使回收箱上下两端内部处于负压状态,对罐体内部的高压气体进行吸收,刮片对回收箱中端的物流进行刮出,避免回收箱中端堵塞而影响正常泄压。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回收箱上下两端均设置有输送管和螺旋增强组件,所述回收箱内部安装有隔离网,所述隔离网与连动轴末端为活动连接。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送管可将气体排放到指定设备,对发酵残留的气体进行回收利用,同时回收箱内部所设置的螺旋增强组件,能够在气体流动的状态下实现自旋,进一步的提升回收箱内部空气的流动性,避免气体从回收箱返流到罐体内部。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料通道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塞块,所述活塞块与壳体之间设置有拉簧,所述活塞块通过拉簧与上料通道构成定量下料结构。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料通道内部所设置的活塞块,在回收箱气体收集过程中,罐体内部的压力持续影响活塞块在上料通道内部滑动,同时活塞块在上料通道内部滑动所产生的压力,将壳体内部的催化剂排入到上料通道,当活塞块位于上料通道前端倾斜端位置时,能够将催化剂排入到罐体内部,增加罐体内部生物发酵效果。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料通道一端呈圆锥状结构,所述上料通道与活塞块末端倾斜角度相同。
[00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料通道的倾斜结构,在上料通道与活塞块分离时,能够对催化剂进行排放,同时当罐体内部气压交底时,在拉簧的作用下,上料通道对活塞块的复位起到导向作用,从而保证罐体内部压力的稳定性。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基于生物发酵罐内部的气体再利用装置:1.滤筒在对外部空气吸收的过程中,由滤网对空气中含有的杂质进行滤除,避免影响设备内部正常发酵,同时根据导风板的形状结构,在转轴与导风板旋转时,能够将空气集中排放在排气筒内部,提高排气筒内部气压,保证空气正常循环,通过将回收箱内部的连动轴与转轴连接第二传动链实现连动,使转轴外表面的负压叶片和刮片处于旋转状态,负压叶片能够使回收箱上下两端内部处于负压状态,对罐体内部的高压气体进行吸收,刮片对回收箱中端的物流进行刮出,避免回收箱中端堵塞而影响正常泄压;2.上料通道内部所设置的活塞块,在回收箱气体收集过程中,罐体内部的压力持续影响活塞块在上料通道内部滑动,同时活塞块在上料通道内部滑动所产生的压力,将壳体内部的催化剂排入到上料通道,当活塞块位于上料通道前端倾斜端位置时,能够将催化剂排入到罐体内部,增加罐体内部生物发酵效果。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内部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A区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罐体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生物发酵罐内部的气体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1),为装置主要的外框安装结构,所述罐体(1)的内部安装有上料管(30),所述罐体(1)内表面连接有活动轴(12),所述活动轴(12)外表面设置有蛟龙叶片(13);电机(2),位于所述罐体(1)底端,所述电机(2)输出端连接有转轴(3),所述转轴(3)外表面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滤筒(4)、排气筒(6)和搅拌杆(5);壳体(14),位于所述罐体(1)一端外表面,所述罐体(1)底部设置有加料管(15),所述壳体(14)与罐体(1)之间开设有上料通道(27);回收箱(16),位于所述罐体(1)另一端外表面,所述回收箱(16)外表面设置有臭氧发生器(24),所述臭氧发生器(24)与回收箱(16)之间预设有通腔(2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发酵罐内部的气体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3)、滤筒(4)和排气筒(6)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滤筒(4)和排气筒(6)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转轴(3)顶端为镂空结构,所述排气筒(6)内部安装有单向阀(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发酵罐内部的气体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筒(4)顶表面设置有滤网(26),所述滤筒(4)顶端环形分布有导风板(31),所述导风板(31)的一端外表面呈倾斜状结构,所述导风板(31)长度大于滤筒(4)内径与外径间距总和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发酵罐内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舒陈晨李磊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市计量监督检测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