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海帆专利>正文

一种装配式建筑设计减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9635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5 2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设计减震结构,包括作用腔:作用腔的侧边设有装配机构,装配机构包括有内置底座,内置底座位于作用腔的内侧,且内置底座一端的内侧卡接有建筑结构体,建筑结构体贯穿作用腔一端的内腔,且建筑结构体的侧壁不与作用腔一端的内壁相接触。通过设置的三组减震机构,有利于利用其内部所设固定柱、内设槽、定位柱以及紧固弹簧的相互作用下,便于对两组内置底座有效缓冲作用的同时,间接起到两组装配建筑结构体之间的良好的减震效果,通过在定位柱右端所设密封圈以及内设槽内部所填充压缩气体的相互作用下,起到对两组内置底座的辅助抗震缓冲工作。的辅助抗震缓冲工作。的辅助抗震缓冲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建筑设计减震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
,具体为一种装配式建筑设计减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中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由于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使得成为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在现代化工业建筑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0003]在现有技术对于装配式建筑中,两个建筑结构体之间一般都是硬性接触并呈固定连接状态,使得在作业时难以实现有效装配工作的同时,存在装配式建筑整体减震效果较差的问题,一旦遇到较大的震动,就会导致装配式建筑结构体之间的松动,出现开裂的现象,从而降低了装配式建筑的使用寿命,并且大大降低了装配式建筑的缓冲性能,间接降低了装配式建筑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建筑设计减震结构,具备有效建筑结构体之间装配与整体良好减震作用的优点,解决了传统技术上作业不便以及抗震性能较差的问题。
[0005]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建筑设计减震结构,包括作用腔:
[0006]所述作用腔的侧边设有装配机构,所述装配机构包括有内置底座,所述内置底座位于作用腔的内侧,且内置底座一端的内侧卡接有建筑结构体,所述建筑结构体贯穿作用腔一端的内腔,且建筑结构体的侧壁不与作用腔一端的内壁相接触,所述建筑结构体的外壁活动套接有连接框,所述连接框位于作用腔的侧边,且连接框的一端与作用腔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框内壁的两侧边均开设有燕尾槽,两侧所述燕尾槽均贯穿连接框的侧边,且两侧燕尾槽的内侧均卡接有配合块,两组所述配合块的一端均贯穿燕尾槽的一端,且两组配合块的一端均与建筑结构体的侧壁固定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作用腔呈棱柱型中空腔体设计,且作用腔的两端均呈镂空状,所述燕尾槽呈梯形状槽体设计,所述配合块呈梯形状块体设计,且配合块的两端均不贯穿燕尾槽的两侧壁。
[0008]优选的,所述装配机构设有两组,两组所述装配机构分别位于作用腔的两侧边,且两组装配机构在作用腔的两侧边呈对称设置,两组所述内置底座相对的一端呈相互分离状态。
[0009]优选的,两组所述内置底座相对一端的连接处设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右端与右侧内置底座的左端固定连接,且固定柱的内腔开设有内设槽,所述内设槽贯穿固定柱的内腔,所述内设槽的内侧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左端贯
穿内设槽的左端并与左侧内置底座的右端固定连接,且定位柱右端的外壁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位于内设槽的内侧,且密封圈的外壁与内设槽的内壁相贴合,所述固定柱以及定位柱的外侧共同设有紧固弹簧,所述紧固弹簧的左端与左侧内置底座的右端固定连接,且紧固弹簧的右端与右侧内置底座的左端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减震机构设有三组,三组所述减震机构均位于作用腔的内侧,且三组减震机构在两组内置底座相对一端的连接处呈一字型均匀分布,三组所述内设槽的内部均填充有压缩气体,且压缩气体位于定位柱以及密封圈的右侧。
[0011]优选的,所述作用腔两侧的内壁均开设有滑动槽,两侧所述滑动槽均呈凸字形槽体设计,且两侧滑动槽内侧的两端均卡接有活动块,两组所述活动块均呈“T”字型块体设计,且两组活动块的一端均贯穿滑动槽的一端并分别与两组内置底座的侧壁固定连接。
[0012]与现有技术对比,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1、该装配式建筑设计减震结构,通过设置的三组减震机构,有利于利用其内部所设固定柱以及定位柱,便于对其上所设结构有效承接作用的同时,起到分别对两组内置底座相对一端固定连接作用,从而使得对整体机构的良好定位工作效果,通过所设固定柱、内设槽、定位柱以及紧固弹簧的相互作用下,便于对两组内置底座有效缓冲作用的同时,间接起到两组装配建筑结构体之间的良好的减震效果,通过在定位柱右端所设密封圈以及内设槽内部所填充压缩气体的相互作用下,起到对两组内置底座的辅助抗震缓冲工作,通过设置的滑动槽以及活动块,便于对两组内置底座侧壁固定连接的同时,起到对其良好的限位辅助效果。
[0014]2、该装配式建筑设计减震结构,通过设置的作用腔,便于对其上所设结构有效承接作用的同时,起到对两组建筑结构体装配时的良好外观以及防护作用,通过设置的两组装配机构,能够利用其内部所设的内置底座,便于对建筑结构体一端有效卡接的同时,起到对其有效装配工作以及后期良好接触抗震效果,通过设置的连接框,便于对作用腔一端固定连接的同时,配合所设的燕尾槽以及配合块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能够便于建筑结构体有效穿设装配工作的同时,起到对建筑结构体良好的辅助稳定效果,防止其产生的随意偏离问题。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作用腔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减震机构内部剖视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滑动槽内侧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作用腔;2、装配机构;3、内置底座;4、建筑结构体;5、连接框;6、燕尾槽;7、配合块;8、减震机构;9、固定柱;10、内设槽;11、定位柱;12、密封圈;13、紧固弹簧;14、滑动槽;15、活动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4,一种装配式建筑设计减震结构,包括作用腔1:
[0022]作用腔1呈棱柱型中空腔体设计,且作用腔1的两端均呈镂空状,作用腔1的侧边设有装配机构2,装配机构2包括有内置底座3,内置底座3位于作用腔1的内侧,且内置底座3一端的内侧卡接有建筑结构体4,建筑结构体4贯穿作用腔1一端的内腔,且建筑结构体4的侧壁不与作用腔1一端的内壁相接触,建筑结构体4的外壁活动套接有连接框5,连接框5位于作用腔1的侧边,且连接框5的一端与作用腔1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框5内壁的两侧边均开设有燕尾槽6,两侧燕尾槽6均贯穿连接框5的侧边,且两侧燕尾槽6的内侧均卡接有配合块7,两组配合块7的一端均贯穿燕尾槽6的一端,且两组配合块7的一端均与建筑结构体4的侧壁固定连接,燕尾槽6呈梯形状槽体设计,配合块7呈梯形状块体设计,且配合块7的两端均不贯穿燕尾槽6的两侧壁,装配机构2设有两组,两组装配机构2分别位于作用腔1的两侧边,且两组装配机构2在作用腔1的两侧边呈对称设置,两组内置底座3相对的一端呈相互分离状态;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设计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作用腔(1):所述作用腔(1)的侧边设有装配机构(2),所述装配机构(2)包括有内置底座(3),所述内置底座(3)位于作用腔(1)的内侧,且内置底座(3)一端的内侧卡接有建筑结构体(4),所述建筑结构体(4)贯穿作用腔(1)一端的内腔,且建筑结构体(4)的侧壁不与作用腔(1)一端的内壁相接触,所述建筑结构体(4)的外壁活动套接有连接框(5),所述连接框(5)位于作用腔(1)的侧边,且连接框(5)的一端与作用腔(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框(5)内壁的两侧边均开设有燕尾槽(6),两侧所述燕尾槽(6)均贯穿连接框(5)的侧边,且两侧燕尾槽(6)的内侧均卡接有配合块(7),两组所述配合块(7)的一端均贯穿燕尾槽(6)的一端,且两组配合块(7)的一端均与建筑结构体(4)的侧壁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设计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腔(1)呈棱柱型中空腔体设计,且作用腔(1)的两端均呈镂空状,所述燕尾槽(6)呈梯形状槽体设计,所述配合块(7)呈梯形状块体设计,且配合块(7)的两端均不贯穿燕尾槽(6)的两侧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设计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机构(2)设有两组,两组所述装配机构(2)分别位于作用腔(1)的两侧边,且两组装配机构(2)在作用腔(1)的两侧边呈对称设置,两组所述内置底座(3)相对的一端呈相互分离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设计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内置底座(3)相对一端的连接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帆林启鹏
申请(专利权)人:张海帆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