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钢框架内套筒对拉螺栓连接节点及其连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66792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块化钢框架内套筒对拉螺栓连接节点,包括方钢管柱、上钢框架和下钢框架:所述上钢框架通过连接内套筒与下钢框架无缝连接,所述连接内套筒预留在所述方钢管柱内,所述连接内套筒与所述下钢框架焊接,所述上钢框架套设在所述连接内套筒上,所述方钢管柱柱壁开设有多个第一螺栓孔,所述连接内套筒筒壁开设有多个第二螺栓孔,所述第一螺栓孔和所述第二螺栓孔内均螺纹安装有对拉高强螺栓,多根所述对拉高强螺栓用于将所述上钢框架和所述下钢框架连接成整体。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连接内套筒将上、下高度空间内模块化钢框架实现无间隙连接,利用对拉高强螺栓将左、右平面空间内模块化钢框架实现无间隙连接。模块化钢框架实现无间隙连接。模块化钢框架实现无间隙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化钢框架内套筒对拉螺栓连接节点及其连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结构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钢框架内套筒对拉螺栓连接节点及其连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建筑具有绿色环保、施工速度快以及现场等特点,模块化钢结构建筑是一种集成化的工业建筑,是将传统建筑根据建筑功能进行模块式划分并在工厂预制模块单元,是一种新兴的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
[0003]模块化钢框架结构连接节点具有承担传递轴力、剪力和弯矩的重要作用,其性能将直接影响整体结构的力学性能和安全可靠性,现有模块化钢框架连接节点连接区域,模块化钢框上、下、左、右立体空间内均存在较大安装间隙。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以下缺点,现有模块化钢框架连接节点连接区域,模块化钢框上、下、左、右立体空间内均存在较大安装间隙,而提出的一种模块化钢框架内套筒对拉螺栓连接节点。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模块化钢框架内套筒对拉螺栓连接节点,包括方钢管柱、上钢框架和下钢框架:所述上钢框架通过连接内套筒与下钢框架无缝连接,所述连接内套筒预留在所述方钢管柱内,所述连接内套筒与所述下钢框架焊接,所述上钢框架套设在所述连接内套筒上,所述方钢管柱柱壁开设有多个第一螺栓孔,所述连接内套筒筒壁开设有多个第二螺栓孔,所述第一螺栓孔和所述第二螺栓孔内均螺纹安装有对拉高强螺栓,多根所述对拉高强螺栓用于将所述上钢框架和所述下钢框架连接成整体,所述对拉高强螺栓的两端均通过螺母拧紧。
[0006]优选的,所述上钢框架和所述下钢框架的表面均固定安装有多个H型钢梁,所述连接内套筒下部延伸到下钢框架的上方H型钢梁的下翼缘,所述连接内套筒上部延伸到上钢框架的下方H型钢梁的上翼缘优选的,所述方钢管柱一端开设有焊接坡口,所述连接焊缝焊接在所述焊接坡口上。
[0007]优选的,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用于将多根H型钢梁拼接在一起。
[0008]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H型钢梁一端的梯形板、弹簧杆和固定安装在所述弹簧杆一端的梯形块,所述H型钢梁远离所述梯形板的一端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弹簧杆固定安装在安装槽内,所述梯形板表面开设有用于让梯形块进入的锁定槽,所述弹簧杆通过提拉部件控制伸缩。
[0009]优选的,所述提拉部件包括两根固定安装在所述梯形块表面的提拉杆,所述H型钢
梁表面开设有安置槽,所述安置槽内设有安置块,两根所述提拉杆远离所述梯形块的一端均穿入所述安置槽内并与所述安置块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梯形板前后表面均水平固定安装有限位板,所述安装槽内槽壁对称水平开设有用于让两块所述限位板插入的限位槽。
[0011]本专利技术中,适用于所述模块化钢框架内套筒对拉螺栓连接节点的连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预制完成的带有连接内套筒的下钢框架柱安装就位;S2:将上钢框架方钢管柱套到下钢框架柱的连接内套筒上,并使多个第一螺栓孔与多个第二螺栓孔的位置对齐;S3:将多根对拉高强螺栓分别螺纹安装在多个第一螺栓孔和多个第二螺栓孔内,然后再旋紧对拉高强螺栓两端的螺母;S4:对拉高强螺栓帽涂装,安装完成。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利用连接内套筒将上、下高度空间内模块化钢框架实现无间隙连接,利用对拉高强螺栓将左、右平面空间内模块化钢框架实现无间隙连接;2、对拉高强螺栓的螺栓孔在工厂预制完成,避免现有技术开安装孔的缺点,对拉高强螺栓安装完成后,螺栓帽将螺栓孔自然覆盖,避免了后期补修问题;3、对拉高强螺栓装配式连接,避免了施工现场焊接中易出现焊接残余应力、焊接受焊工技术、焊接环境影响等的不利因素;4、通过连接组件和提拉部件之间的配合可以快速实现多根H型钢梁之间的拆装,避免了使用螺钉螺母固定件的繁琐步骤,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模块化钢框架角部结构工厂预制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模块化钢框架角部结构工厂预制完成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模块化钢框架定位安装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模块化钢框架对拉高强螺栓安装原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模块化钢框架对拉高强螺栓安装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上模块化钢框架对拉高强螺栓安装原理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模块化钢框架内套筒对拉高强螺栓连接节点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模块化钢框架的H型钢梁拼接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连接方法流程图。
[0014]图中:1方钢管柱、2H型钢梁、3第一螺栓孔、4焊缝坡口、5连接焊缝、6连接内套筒、7第二螺栓孔、8对拉高强螺栓、9螺母、10梯形板、11弹簧杆、12梯形块、13安装槽、14锁定槽、15提拉杆、16安置槽、17安置块、18限位槽、19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6]参照图1

10,一种模块化钢框架内套筒对拉螺栓连接节点,包括方钢管柱1、上钢框架和下钢框架:上钢框架通过连接内套筒6与下钢框架无缝连接,连接内套筒6预留在方钢管柱1内,连接内套筒6与下钢框架焊接,上钢框架套设在连接内套筒6上,方钢管柱1柱壁开设有多个第一螺栓孔3,连接内套筒6筒壁开设有多个第二螺栓孔7,第一螺栓孔3和第二螺栓孔7内均螺纹安装有对拉高强螺栓8,多根对拉高强螺栓8用于将上钢框架和下钢框架连接成整体,对拉高强螺栓8的两端均通过螺母9拧紧。
[0017]应用上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中,上钢框架通过连接内套筒6与下部钢框架安装就位,实现无缝对接,避免了高度平面内的安装间隙,上部钢框架安装就位后,多个第一螺栓孔3与多个第二螺栓孔7对齐,第一螺栓孔3与第二螺栓孔7预留在方钢管柱1上,然后将多根对拉高强螺栓8穿过多个第一螺栓孔3与多个第二螺栓孔7并通过螺母9将其两端拧紧,对拉高强螺栓8将钢框架平面内紧密连接,避免了平面内的安装间隙,节省建筑空间;第一螺栓孔3和第二螺栓孔7在工厂预制完成,避免现有技术开安装孔的缺点,对拉高强螺栓8安装完成后,螺栓帽将第一螺栓孔3和第二螺栓孔7自然覆盖,避免了后期补修问题;对拉高强螺栓8装配式连接,避免了施工现场焊接中易出现焊接残余应力、焊接受焊工技术、焊接环境影响等的不利因素。
[0018]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技术方案,上钢框架和下钢框架的表面均固定安装有多个H型钢梁2,连接内套筒6下部延伸到下钢框架的上方H型钢梁2的下翼缘,连接内套筒6上部延伸到上钢框架的下方H型钢梁2的上翼缘。起到加强梁柱连接节点核心区的作用。
[0019]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技术方案,方钢管柱1一端开设有焊接坡口4,连接焊缝5焊接在焊接坡口4上。
[0020]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包括连接组件,连接组件用于将多根H型钢梁2拼接在一起。连接组件方便多根H型钢梁2拼接在一起进行使用,避免了使用螺钉螺母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钢框架内套筒对拉螺栓连接节点,包括方钢管柱(1)、上钢框架和下钢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钢框架通过连接内套筒(6)与下钢框架无缝连接,所述连接内套筒(6)预留在所述方钢管柱(1)内,所述连接内套筒(6)与所述下钢框架焊接,所述上钢框架套设在所述连接内套筒(6)上,所述方钢管柱(1)柱壁开设有多个第一螺栓孔(3),所述连接内套筒(6)筒壁开设有多个第二螺栓孔(7),所述第一螺栓孔(3)和所述第二螺栓孔(7)内均螺纹安装有对拉高强螺栓(8),多根所述对拉高强螺栓(8)用于将所述上钢框架和所述下钢框架连接成整体,所述对拉高强螺栓(8)的两端均通过螺母(9)拧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块化钢框架内套筒对拉螺栓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钢框架和所述下钢框架的表面均固定安装有多个H型钢梁(2),所述连接内套筒(6)下部延伸到下钢框架的上方H型钢梁(2)的下翼缘,所述连接内套筒(6)上部延伸到上钢框架的下方H型钢梁(2)的上翼缘。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块化钢框架内套筒对拉螺栓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方钢管柱(1)一端开设有焊接坡口(4),所述连接焊缝(5)焊接在所述焊接坡口(4)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块化钢框架内套筒对拉螺栓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用于将多根H型钢梁(2)拼接在一起。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模块化钢框架内套筒对拉螺栓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H型钢梁(2)一端的梯形板(10)、弹簧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修军程少淳万泽华窦天晓叩殿强肖含李朝朋黄运昌李晓明李享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