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护岸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5827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护岸结构,包括基层,所述基层的顶部铺设有回填土,所述基层的左侧设置有板桩墙,所述基层为左低右高结构,所述基层从低至高由斜坡过渡,且斜坡设置有两个。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两个斜坡,在水面低时可通过在片石步道上活动来便民生活,生态支撑平台可为水生物提供繁衍场所,人们可在片石步道上近距离与水生物接触,且两个斜坡上分别设置填土生态袋和斜坡防护面,可以给种植植物提供良好的营养环境,从而达到生态护岸的效果,解决了传统的护岸结构忽视了岸坡的生态性、景观性,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不符,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治河要求的问题,具备生态护岸的优点。具备生态护岸的优点。具备生态护岸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护岸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生态水利
,具体为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护岸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护岸工程是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护岸结构型式有墙式护岸及坡式护岸,护岸材料多采用混凝土、浆砌石或干砌石等硬质材料,着重考虑了护岸的稳定性问题,但忽视了岸坡的生态性、景观性,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不符,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治河要求。因此,需要急需探索开发一种集安全性、生态性、景观性于一体的生态护岸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护岸结构,具备生态护岸的优点,解决了传统的护岸结构忽视了岸坡的生态性、景观性,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不符,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治河要求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护岸结构,包括基层,所述基层的顶部铺设有回填土,所述基层的左侧设置有板桩墙,所述基层为左低右高结构,所述基层从低至高由斜坡过渡,且斜坡设置有两个,两个斜坡由低至高分别为第一斜坡和第二斜坡,所述第一斜坡与第二斜坡之间设置有片石步道,所述基层的顶部设置有位于第一斜坡左侧的干砌块石挡墙,所述干砌块石挡墙的两侧均设置有生态支撑平台,所述干砌块石挡墙与第一斜坡之间的空间形成生态水槽,所述第一斜坡的左侧设置有填土生态袋,所述生态支撑平台和填土生态袋均位于生态水槽的内部,所述干砌块石挡墙的表面设置有水道,所述水道与生态水槽连通,所述回填土的顶部设置有位于第二斜坡顶部的斜坡防护面,所述回填土的顶部设置有位于第二斜坡右侧的防汛道。
[0005]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回填土的顶部设置有水生植物结构层,所述水生植物结构层位于板桩墙与干砌块石挡墙之间。
[0006]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生态支撑平台包括混凝土空心块,所述混凝土空心块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混凝土空心块由下而上依次叠合而成,所述混凝土空心块砌合在干砌块石挡墙的两侧,所述混凝土空心块远离干砌块石挡墙的一侧开设有通口。
[0007]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斜坡防护面包括三维土工网、护垫、营养覆土和表面覆土,所述三维土工网的左侧和右侧分别与片石步道和防汛道固定连接,所述护垫设置在三维土工网的下方,所述营养覆土设置在护垫的下方,所述表层覆土设置在三维土工网的顶部。
[000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片石步道和防汛道的顶部均设置有铸造石护栏。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生态水槽的内部设置有防护网,所述防护网的数量为若干个。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1]1、本技术通过设置两个斜坡,在水面低时可通过在片石步道上活动来便民生活,生态支撑平台可为水生物提供繁衍场所,人们可在片石步道上近距离与水生物接触,且两个斜坡上分别设置填土生态袋和斜坡防护面,可以给种植植物提供良好的营养环境,从而达到生态护岸的效果,解决了传统的护岸结构忽视了岸坡的生态性、景观性,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不符,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治河要求的问题,具备生态护岸的优点。
[0012]2、本技术通过在板桩墙与干砌块石挡墙设置水生植物结构层,区域内的水流被板桩墙阻挡而形成缓流,可以为种植水生植物提供很好的生存条件,而种植水生植物则可以紧固土壤,让水生物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0013]3、本技术通过在混凝土空心块上设置通口,可以为水生物提供休息繁衍场所,有利于水生物的日常生活。
[0014]4、本技术通过设置斜坡防护面,通过三维土工网和护垫对营养覆土进行防护,可以有效防止土壤流失,从而让营养覆土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
[0015]5、本技术通过设置铸造石护栏,当人们在片石步道和防汛道行走时,可通过护栏对行人进行保护,避免行人意外从斜坡跌落。
[0016]6、本技术通过设置防护网,防护网可以将生态水槽分隔为多块区域,可以通过对不同区域划分来进行水生植物的种植,这样可以避免水生植物遮挡整片生态水槽,被隔开区域的水面可以有充足的阳光照射,这样可以为水生物提供良好的休息场所,而且当行人意外跌落至生态水槽中,可以通过攀爬防护网来脱困。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三维土工网示意图。
[0019]图中:1、基层;2、回填土;3、板桩墙;4、第一斜坡;5、第二斜坡;6、片石步道;7、干砌块石挡墙;8、生态支撑平台;81、混凝土空心块;82、通口;9、斜坡防护面;91、三维土工网;92、护垫;93、营养覆土;94、表面覆土;10、防汛道;11、水生植物结构层;12、铸造石护栏;13、生态水槽;14、填土生态袋;15、水道;16、防护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护岸结构,包括基层1,基层1的顶部铺设有回填土2,基层1的左侧设置有板桩墙3,基层1为左低右高结构,基层1从低至高由斜坡过渡,且斜坡设置有两个,两个斜坡由低至高分别为第一斜坡4和第二斜坡5,第一斜坡4与第二斜坡5之间设置有片石步道6,基层1的顶部设置有位于第一斜坡4左侧的干砌块石挡墙7,干砌块石挡墙7的两侧均设置有生态支撑平台8,干砌块石挡墙7与第一斜坡4之间的空间形成生态水槽13,第一斜坡4的左侧设置有填土生态袋14,生态支撑平台8和填土生态袋14均位于生态水槽13的内部,干砌块石挡墙7的表面设置有水道15,水道15与生态水槽13连
通,回填土2的顶部设置有位于第二斜坡5顶部的斜坡防护面9,回填土2的顶部设置有位于第二斜坡5右侧的防汛道10。
[0022]参考图1,回填土2的顶部设置有水生植物结构层11,水生植物结构层11位于板桩墙3与干砌块石挡墙7之间。
[002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在板桩墙3与干砌块石挡墙7设置水生植物结构层11,区域内的水流被板桩墙3阻挡而形成缓流,可以为种植水生植物提供很好的生存条件,而种植水生植物则可以紧固土壤,让水生物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0024]参考图1,生态支撑平台8包括混凝土空心块81,混凝土空心块81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混凝土空心块81由下而上依次叠合而成,混凝土空心块81砌合在干砌块石挡墙7的两侧,混凝土空心块81远离干砌块石挡墙7的一侧开设有通口82。
[002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在混凝土空心块81上设置通口82,可以为水生物提供休息繁衍场所,有利于水生物的日常生活。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护岸结构,包括基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1)的顶部铺设有回填土(2),所述基层(1)的左侧设置有板桩墙(3),所述基层(1)为左低右高结构,所述基层(1)从低至高由斜坡过渡,且斜坡设置有两个,两个斜坡由低至高分别为第一斜坡(4)和第二斜坡(5),所述第一斜坡(4)与第二斜坡(5)之间设置有片石步道(6),所述基层(1)的顶部设置有位于第一斜坡(4)左侧的干砌块石挡墙(7),所述干砌块石挡墙(7)的两侧均设置有生态支撑平台(8),所述干砌块石挡墙(7)与第一斜坡(4)之间的空间形成生态水槽(13),所述第一斜坡(4)的左侧设置有填土生态袋(14),所述生态支撑平台(8)和填土生态袋(14)均位于生态水槽(13)的内部,所述干砌块石挡墙(7)的表面设置有水道(15),所述水道(15)与生态水槽(13)连通,所述回填土(2)的顶部设置有位于第二斜坡(5)顶部的斜坡防护面(9),所述回填土(2)的顶部设置有位于第二斜坡(5)右侧的防汛道(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土(2)的顶部设置有水生植物结构层(11),所述水生植物结构层(11)位于板桩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树平严启春高立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杰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