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人体俯卧的减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5776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人体俯卧的减压装置,包括支架,设置于支架上的充气泵、分气箱、俯卧支撑装置,所述充气泵与分气箱通过充气管连通,所述分气箱与俯卧支撑装置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充气泵通电,将气体充入分气箱,分气箱将气体输入俯卧支撑装置后,俯卧支撑装置体积变大。通过在支撑架上设置俯卧支撑装置,俯卧支撑装置与分气箱通过管道连通,分气箱与充气泵通过充气管连通,当充气泵通电时,产生的气体经分气箱后进入俯卧支撑装置,俯卧支撑装置体积变大,从而增大与人体的接触面积,减轻人体承受的压力。承受的压力。承受的压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人体俯卧的减压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人体俯卧减压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人体俯卧的减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的医疗设施经得到的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在治疗背部受伤的病人时,现有的方式通常是将病人俯卧在一张软床上,以减轻病人身体承受的压力,然而长时间的俯卧,人体的肩甲、胸廓、盘古膝关节、足背等部位将承受很大的压力,即使是软床也很难解决这一问题,人的肩甲、胸廓、盘古膝关节、足背等部位长时间的受压无法活动将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如何改善人体在俯卧时身体的受压条件,本专利技术研发了一种用于人体俯卧的减压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设置一种用于人体俯卧的减压装置,以改变人体俯卧时的受压条件,从而减轻人体俯卧时身体受到的压力,具体方案如下:
[0004]一种用于人体俯卧的减压装置,包括支架,设置于支架上的充气泵、分气箱、俯卧支撑装置,所述充气泵与分气箱通过充气管连通,所述分气箱与俯卧支撑装置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充气泵通电,将气体充入分气箱,分气箱将气体输入俯卧支撑装置后,俯卧支撑装置体积变大。
[0005]进一步地,所述分气箱上设置有分别与俯卧支撑装置管道连通的第一输气管、第二输气管、第三输气管、第四输气管、第五输气管、第六输气管、第七输气管、第八输气管。
[0006]进一步地,所述俯卧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垫和与支撑垫耦合连接的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第四气囊、第五气囊、第六气囊、第七气囊、第八气囊,所述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一输气管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二气囊与第二输气管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三气囊与第三输气管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四气囊与第四输气管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五气囊与第五输气管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六气囊与第六输气管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七气囊与第七输气管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八气囊与第八输气管通过管道连通。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第四气囊、第五气囊、第六气囊、第七气囊、第八气囊的形状为圆形或矩形。
[0008]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第四气囊、第五气囊、第六气囊、第七气囊、第八气囊的形状为圆形时,所述第二气囊、第四气囊、第五气囊、第六气囊的横截面大于第一气囊、第三气囊、第七气囊、第八气囊,所述第二气囊、第四气囊、第五气囊、第六气囊大小相同,所述第一气囊、第三气囊、第七气囊、第八气囊大小相同。
[0009]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第四气囊、第五气囊、第六气囊、第七气囊、第八气囊的形状为矩形时,所述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第四气囊、第五气囊、第六气囊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七气囊、第八气囊。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一输气管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一进气阀门,所
述第二气囊与所述第二输气管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二进气阀门,所述第三气囊与所述第三输气管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三进气阀门,所述第四气囊与所述第四输气管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四进气阀门,所述第五气囊与所述第五输气管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五进气阀门,所述第六气囊与所述第六输气管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六进气阀门,所述第七气囊与所述第七输气管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七进气阀门,所述第八气囊与所述第八输气管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八进气阀门。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第四气囊、第五气囊、第六气囊、第七气囊、第八气囊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排气阀门、第二排气阀门、第三排气阀门、第四排气阀门、第五排气阀门、第六排气阀门、第七排气阀门、第八排气阀门。
[0012]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上支撑板、支柱、下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通过支柱固定连接,所述有支撑垫设置于上支撑板上,所述充气泵和分气箱设置于下支撑板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垫为橡胶制成。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通过在支撑架上设置俯卧支撑装置,俯卧支撑装置与分气箱通过管道连通,分气箱与充气泵通过充气管连通,当充气泵通电时,产生的气体经分气箱后进入俯卧支撑装置,俯卧支撑装置体积变大,从而增大与人体的接触面积,减轻人体承受的压力。
[0016]2.在支撑垫上耦合连接有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第四气囊、第五气囊、第六气囊、第七气囊、第八气囊,上述气囊通气时鼓起,体积增大,既能够减轻人体承受的压力,还能够改变人体俯卧的位置,对于长时间俯卧平躺的病人,将能够促进血液循环。
[0017]3.通过在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第四气囊、第五气囊、第六气囊、第七气囊、第八气囊分别设置有第一进气阀门、第二进气阀门、第三进气阀门、第四进气阀门、第五进气阀门、第六进气阀门、第七进气阀门、第八进气阀门,且第一进气阀门与第一输气管管道连通,第二进气阀门与第二输气管管道连通,第三进气阀门与第三输气管管道连通,第四进气阀门与第四输气管管道连通,第五进气阀门与第五输气管管道连通,第六进气阀门与第六输气管管道连通,第七进气阀门与第七输气管管道连通,第八进气阀门与第八输气管管道连通。使得在对上述气囊充气时,通过开启不同的进气阀门,能够有针对性的充气,对于人体能够起到一定的按摩作用,这对于长时间俯卧的病人将有很大的好处,同时不同的气囊之间相互独立充气,还能够根据病人的情况,找到最佳的充气方式,从而获得最佳的支撑效果。
[0018]4.通过在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第四气囊、第五气囊、第六气囊、第七气囊、第八气囊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排气阀门、第二排气阀门、第三排气阀门、第四排气阀门、第五排气阀门、第六排气阀门、第七排气阀门、第八排气阀门,当遇到特殊情况在需要给上述气囊排气时,只需要开启对应的排气阀门,就能够对气囊排气,安全高效。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人体俯卧的减压装置气囊为圆形没有充气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人体俯卧的减压装置气囊为圆形没有充气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人体俯卧的减压装置气囊为圆形充气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俯卧支撑装置气囊为矩形时没有充气时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人体俯卧的减压装置气囊为矩形充气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各进气阀门与各输气管的管道连通结构示意图;
[0025]图7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6]图中:10、支架;11、上支撑板;12、支柱;13、下支撑板;20充气泵;21、充气管;30、分气箱;31、第一输气管;32、第二输气管;33、第三输气管;34、第四输气管;35、第五输气管;36、第六输气管;37、第七输气管;38、第八输气管;40、俯卧支撑装置;41、支撑垫;42、第一气囊;43;第二气囊;44、第三气囊;45、第四气囊;46、第五气囊;47、第六气囊;48、第七气囊;49、第八气囊;401、第一进气阀门;402、第二进气阀门;403、第三进气阀门;404、第四进气阀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人体俯卧的减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0),设置于支架(10)上的充气泵(20)、分气箱(30)、俯卧支撑装置(40),所述充气泵(20)与分气箱(30)通过充气管(21)连通,所述分气箱(30)与俯卧支撑装置(40)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充气泵(20)通电,将气体充入分气箱(30),分气箱(30)将气体输入俯卧支撑装置(40)后,俯卧支撑装置(40)体积变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人体俯卧的减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箱(30)上设置有分别与俯卧支撑装置(40)管道连通的第一输气管(31)、第二输气管(32)、第三输气管(33)、第四输气管(34)、第五输气管(35)、第六输气管(36)、第七输气管(37)、第八输气管(3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用于人体俯卧的减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俯卧支撑装置(40)包括支撑垫(41)和与支撑垫(41)耦合连接的第一气囊(42)、第二气囊(43)、第三气囊(44)、第四气囊(45)、第五气囊(46)、第六气囊(47)、第七气囊(48)、第八气囊(49),所述第一气囊(42)与所述第一输气管(31)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二气囊(43)与所述第二输气管(32)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三气囊(44)与所述第三输气管(33)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四气囊(45)与所述第四输气管(34)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五气囊(46)与所述第五输气管(35)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六气囊(47)与所述第六输气管(36)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七气囊(48)与所述第七输气管(37)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八气囊(49)与所述第八输气管(38)通过管道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用于人体俯卧的减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42)、第二气囊(43)、第三气囊(44)、第四气囊(45)、第五气囊(46)、第六气囊(47)、第七气囊(48)、第八气囊(49)的形状为圆形或矩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用于人体俯卧的减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气囊(42)、第二气囊(43)、第三气囊(44)、第四气囊(45)、第五气囊(46)、第六气囊(47)、第七气囊(48)、第八气囊(49)的形状为圆形时,所述第二气囊(43)、第四气囊(45)、第五气囊(46)、第六气囊(47)的横截面大于第一气囊(42)、第三气囊(44)、第七气囊(48)、第八气囊(49),所述第二气囊(43)、第四气囊(45)、第五气囊(46)、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世梅朱亭燕万凌云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