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渗透装置和防渗透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4032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渗透装置和防渗透方法,所述防渗透装置设置于钢管桩围护结构的接缝处,其包括:容纳组件,所述容纳组件用于容纳油脂;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组件内,所述加热组件用于融化所述容纳组件内的油脂,融化后的所述油脂能够流出所述容纳组件。从而使得流体状的油脂可以从容纳组件流出并进入钢管桩接缝处的土体内,从而利用油脂浸润土体增强了接缝处土体的防渗能力;另一方面,当需要将钢管桩拔出时,相比利用水泥加固防渗的方式,油脂不会使得钢管桩很难拔出,且拔出后对周边地层的影响不会很大,从而降低了钢管桩的回收难度。钢管桩的回收难度。钢管桩的回收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渗透装置和防渗透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深基坑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防渗透装置和防渗透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土地稀缺性增强,城市地下开发不断增强,深基坑工程中常用的围护结构因具有施工成本高、材料回收率低等问题而不再适用。相较之下,可回收重复利用的钢管桩围护结构因具有较强的价值和环保性质而被希望较多地使用。然而,目前常规的钢管桩围护结构的连接处具有缝隙,防渗性能较差,不能作为深基坑的围护结构。
[0003]现有技术中,在缝隙处采用水泥土加固的方法来防渗,然而这种方法使得钢管桩很难拔出,即使能拔出也对周边地层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钢管桩围护结构的连接处具有缝隙,防渗性能较差的缺陷,提供一种防渗透装置和防渗透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6]一种防渗透装置,所述防渗透装置设置于钢管桩围护结构的接缝处,其包括:
[0007]容纳组件,所述容纳组件用于容纳油脂;
[0008]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组件内,所述加热组件用于融化所述容纳组件内的油脂,融化后的所述油脂能够流出所述容纳组件。
[0009]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相邻钢管桩连接处的缝隙处设置防渗透装置,将油脂注入容纳组件中,再通过加热组件将粘稠状的油脂加热至流体状,使得流体状的油脂可以从容纳组件表面的通孔流出并进入钢管桩接缝处的土体内,从而利用油脂浸润土体增强了接缝处土体的防渗能力;另一方面,当需要将钢管桩拔出时,相比利用水泥加固防渗的方式,油脂不会使得钢管桩很难拔出,且拔出后对周边地层的影响不会很大,从而降低了钢管桩的回收难度。
[0010]较佳地,所述容纳组件的壁面设有通孔,所述油脂通过所述通孔流出所述容纳组件。
[0011]在本方案中,由于容纳组件是插入相邻钢管桩之间的土体内,因此在容纳组件的壁面设置通孔缩短了油脂与土体的距离,更便于油脂流出后直接渗入到外部土体之中。
[0012]较佳地,所述通孔均匀布置于所述容纳组件的壁面。
[0013]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使得油脂更充分均匀地浸润土体。
[0014]较佳地,所述防渗透装置包括用于限定所述加热组件的延伸方向的支架组件。
[0015]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使得容纳组件内的油脂受热更均匀,避免了局部受热导致局部油脂为流体局部油脂为粘稠状无法流出容纳组件的情况。
[0016]较佳地,所述支架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支架臂,两个所述支架臂分别自所述容纳组件的内壁面向中间延伸,两个所述支架臂将所述加热组件夹设于两个所述支架臂之间;
[0017]或,所述支架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支架臂,所述支架臂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容纳组件的内壁面,所述支架臂的另一端连接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内设有与所述加热组件的形状相适配的定位孔,所述加热组件穿过所述定位孔。
[0018]在本方案中,支架臂采用绝缘材料制作,阻电、耐高温等功能佳,更好地限制加热组件的延伸方向。
[0019]较佳地,所述防渗透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加热组件的导线,所述导线接入电源,为所述加热组件提供电力。
[0020]在本方案中,一根导线连接加热组件,一根导线连接容纳组件,容纳组件由可导电的金属材料制成,导线表面布置绝缘材料,并且连接加热组件的导线穿过接头,接头与导线绝缘表面之间密封,避免油脂外渗。导线接入电源后,形成电源回路,使得容纳组件中的加热组件发热,热量使得容纳组件中的粘稠油脂融化便可通过容纳组件表面的通孔渗入到土体之中,将土体之中的水排挤出去,并且油脂将土颗粒间隙填充完全。待油脂注入量达到标准后,关闭电源,油脂在土体之间自然冷却并与土体形成防渗体。
[0021]较佳地,所述防渗透装置还包括注入软管和接头,所述容纳组件和所述注入软管通过所述接头连接,所述注入软管与油脂注入动力设备连接。
[0022]一种防渗透方法,其包括如上述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渗透装置,所述防渗透装置包括接头,所述防渗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3]S1、在容纳组件中安装加热组件;
[0024]S2、向所述容纳组件注入油脂,并封住所述容纳组件的注入口;
[0025]S3、将容纳组件插入钢管桩围护结构接缝处的土体内;
[0026]S4、解封所述容纳组件的注入口并在所述注入口安装接头,启动所述加热组件加热所述油脂,并同时向所述容纳组件中加压注入油脂;
[0027]S5、所述油脂受热融化为流体状后流出所述容纳组件并浸润所述接缝处的土体;
[0028]S6、关闭所述加热组件,所述油脂在所述接缝处的土体中自然冷却并与土体形成防渗体。
[0029]在本方案中,通过利用容纳组件中的加热组件发热并同时向容纳组件中加压注入油脂,热量和加压使得容纳组件中的粘稠油脂融化便可通过容纳组件表面的通孔渗入到土体之中,将土体之中的水排挤出去,并且使得油脂将土颗粒间隙填充完成,油脂注入量达标后,关闭加热组件使油脂在土体之中自然冷与土体形成防渗体,从而增加了接缝处土体的防渗能力。并且,由于油脂粘度较大,在防渗透装置插入土体的过程中,油脂难以通过通孔流出。同时,由于通孔较小且容纳组件内有油脂填充,外界的土体等无法进入到容纳组件内部,从而就不会污染油脂。
[0030]较佳地,所述防渗透装置包括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组件内;所述S1包括:
[0031]S11、将所述加热组件沿着所述支架组件所限定的方向安装。
[0032]较佳地,所述防渗透装置包括连接于所述加热组件的导线;所述S4包括:
[0033]S41、将所述导线接入电源,形成电源回路,为所述加热组件提供电力,使得所述加热组件发热。
[0034]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0035]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相邻钢管桩连接处的缝隙处设置防渗透装置,将油脂注入容纳组件中,再通过加热组件将粘稠状的油脂加热至流体状,使得流体状的油脂可以从容纳组件流出并进入钢管桩接缝处的土体内,从而利用油脂浸润土体增强了接缝处土体的防渗能力;另一方面,当需要将钢管桩拔出时,相比利用水泥加固防渗的方式,油脂不会使得钢管桩很难拔出,且拔出后对周边地层的影响不会很大,从而降低了钢管桩的回收难度。
附图说明
[003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防渗透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7]图2为图1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0038]图3为图1中容纳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9]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的钢管桩围护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40]图5为图4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41]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防渗透方法的流程图。
[0042]附图标记说明
[0043]钢管桩围护结构200
[0044]防渗透装置100
[0045]容纳组件1
[0046]通孔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透装置设置于钢管桩围护结构的接缝处,其包括:容纳组件,所述容纳组件用于容纳油脂;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组件内,所述加热组件用于融化所述容纳组件内的油脂,融化后的所述油脂能够流出所述容纳组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组件的壁面设有通孔,所述油脂通过所述通孔流出所述容纳组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均匀布置于所述容纳组件的壁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透装置包括用于限定所述加热组件的延伸方向的支架组件。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支架臂,两个所述支架臂分别自所述容纳组件的内壁面向中间延伸,两个所述支架臂将所述加热组件夹设于两个所述支架臂之间;或,所述支架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支架臂,所述支架臂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容纳组件的内壁面,所述支架臂的另一端连接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内设有与所述加热组件的形状相适配的定位孔,所述加热组件穿过所述定位孔。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透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加热组件的导线,所述导线接入电源,为所述加热组件提供电力。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透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尚华陈辉韩建勇罗建郑诚黄超韦坤付武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公路桥梁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