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有机污染场地原位热强化化学氧化还原耦合修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土壤修复
,具体涉及复合有机污染场地原位热强化化学氧化还原耦合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有机污染场地指因堆积、储存、处理、处置或其他方式承载了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或具有潜在风险的空间区域。污染场地中污染物的承载体包括场地土壤、场地地下水、场地地表水、场地环境空气、场地残余废弃污染物如生产设备和建筑物、构筑物、生物等。而土壤作为污染物的主要汇集地,与大气和水相比,土壤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要大很多,进入到土壤中的污染物普遍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积累性,导致土壤的修复治理难度较大、修复周期长、成本高。而且,不同地区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不同,所含污染物的成分、种类不同,修复方法也不尽相同,增加了土壤有机污染修复的难度。
[0003]根据采用方法与原理的不同,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可分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其中,化学修复技术包括化学淋洗技术、化学还原与还原脱氯修复技术、化学氧化修复技术、溶剂浸提技术和土壤性能改良修复技术等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复合有机污染场地原位热强化化学氧化还原耦合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污染场地预处理;S1
‑
1、确定污染场地污染处理边界以及污染土壤深度,并进行平整压实处理;然后利用开沟设备在所述污染处理边界处开挖宽度为20~45cm的隔离槽,并在所述隔离槽内布设隔离挡墙;其中,所述隔离槽的开挖深度大于污染土壤深度30~55cm;S1
‑
2、在步骤S1
‑
1确定的污染处理边界内采取50~100cm3的污染土壤样本,测定污染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计算修复药剂的投放量;其中,修复药剂的投放量=污染土壤的体积
×
单位体积污染土壤修复药剂的量;S1
‑
3、向步骤S1
‑
1确定的污染处理边界内土壤中加入体积浓度为15~30%的稀硝酸,调节污染土壤pH至6~7,然后向污染土壤中注水,控制污染土壤含水率为25~40wt%;S2、设备布设;S2
‑
1、在污染土壤区域内布设多个间距为8~10m的注药井;然后在相邻两个注药井之间布设加热井;S2
‑
2、向所述注药井中布设注药筛管,所述注药筛管与注药井内壁之间填充石英砂;然后向所述加热井中布设加热管,所述加热管管壁上开设有散热槽;S2
‑
3、在污染处理边界外侧布设蒸汽热风机和储药箱,所述蒸汽热风机通过管道与加热管导通,所述储药箱与注药筛管导通;在蒸汽热风机与加热管之间、储药箱与注药筛管之间布设流量阀;S2
‑
4、在污染土壤区域内均匀布设多个监测井,所述监测井与加热井、注药井间隔布设;S3、修复治理;S3
‑
1、利用蒸汽热风机持续将热风通过加热管内通入污染土壤中;控制蒸汽热风机风压为5~9kPa、风量为80~130m3/h、出风温度为400~750℃;S3
‑
2、利用高压喷射设备将修复药剂通过注药筛管间歇性通入污染土壤中,控制高压喷射设备压力为3~7kPa,修复药剂的喷射量根据步骤S1
‑
2计算所得;其中,修复药剂的通入间隔时间为3~5h,通入次数为2~6次;S4、监测;在所述监测井中布设监测设备,利用所述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复合有机污染场地修复效果;若有机污染场地修复效果达到预设目标,则修复完成;若有机污染场地修复效果未达到预设目标,重复进行步骤S3,直至有机污染场地修复效果达到预设目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有机污染场地原位热强化化学氧化还原耦合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
‑
1中,所述开沟设备包括设备箱(1)、操作架(2)、齿盘(3)和动力电机(4);所述设备箱(1)内部设置有空腔(10),设备箱(1)下端设置有移动滚轮(11);所述操作架(2)上活动套设有连接块(20),操作架(2)通过所述连接块(20)活动铰接在所述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金忠,范婷婷,靳德成,李群,周艳,王祥,赵远超,
申请(专利权)人: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