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入耳式穿戴设备及其面板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穿戴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入耳式穿戴设备及其面板组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诸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设备之类的智能穿戴设备逐渐得到普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入耳式穿戴设备由于佩戴方便和不干扰双手活动等优点成为智能穿戴设备中的重要类型之一。
[0003]然而,目前的入耳式穿戴设备多数是标准尺寸产品,由于每个用户的耳道形状和尺寸不同,标准尺寸产品存在用户佩戴不舒服、设备易脱落等问题,从而限制了设备的佩戴时间和应用场景。因此,定制化入耳式穿戴设备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对于定制化入耳式穿戴设备,由于其定制部分(如壳体)对于不同用户而言形状和尺寸不同,一些需要与设备外部进行交互或者需要连通到设备外部的部件很难安装到定制部分上。在此情况下,本专利技术考虑将这些部件安装到面板处,例如面板下方,但是如何设置各部件使得其在能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占用更少的面板空间和设备内部空间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入耳式穿戴设备的面板组件(100、200),包括面板(110、210)、主板(120、220)、操控装置(130、230)、充电装置(140、240)、电池(150、250)、天线装置(160、260)、拾音装置(180、280)、扬声器组件(190、290)和无线通信模块(195、295),其中:所述操控装置(130、230)是可在所述面板(110、210)上方操控的触控板,所述充电装置(140、240)是可从所述面板(110、210)上方对所述入耳式穿戴设备充电的装置;在垂直于所述面板(110、210)或所述操控装置(130、230)的平面内,所述操控装置(130、230)的正投影和所述充电装置(140、240)的正投影部分地重叠;在所述面板(110、210)或所述操控装置(130、230)所在的平面内,所述操控装置(130、230)的正投影的最小外接圆和所述充电装置(140、240)的正投影的最小外接圆至少部分地重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组件(100、200),其中,所述操控装置(130、230)的正投影的最小外接圆和所述充电装置(140、240)的正投影的最小外接圆的重叠率R为:并且,所述重叠率R为70%~100%,其中,S1表示所述操控装置(130、230)的正投影的最小外接圆的面积,S2表示所述充电装置(140、240)的正投影的最小外接圆的面积,S0表示上述两个最小外接圆的重叠部分的面积,max(S1,S2)表示S1和S2中的较大值。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面板组件(100、200),其中,所述充电装置(140、240)包括多根充电针,所述多根充电针经过所述操控装置(130、230)伸入到所述面板(110、210)的开口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板组件(100、200),其中,所述操控装置(130、230)包括供所述多根充电针通过的通孔和/或凹陷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板组件(100、200),其中,所述操控装置(130、230)包括位于中心处的第一通孔以及位于非中心处的第二通孔或凹陷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面板组件(100、200),其中,所述多根充电针包括至少一根第一极性充电针和至少一根第二极性充电针,所述第一极性充电针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伸入到所述面板(110、210)的开口中,所述第二极性充电针通过所述第二通孔或凹陷部伸入到所述面板(110、210)的开口中。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面板组件(100、200),其中,所述第一极性充电针的数量为1根,所述第二极性充电针的数量为3根,所述第二极性充电针以所述第一极性充电针为中心呈等边三角形排列。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板组件(100、200),其中,所述通孔是圆形孔、椭圆形孔或弧形孔。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板组件(100、200),其中,所述多根充电针与所述操控装置(130、230)的外轮廓的最小距离在2mm以内。10.根据权利要求3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面板组件(100、200),其中,所述多根充电针的上端均与所述面板(110、210)的上表面平齐,所述多根充电针的上端均低于所述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迎伟,
申请(专利权)人:听智慧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