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心内科介入术后肢体护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介入术后肢体护理设备
,特别是一种心内科介入术后肢体护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疾病技术,无需开胸,在影像学方法的引导下,经过穿刺体表血管,借助某些器械,将导管送到病变部位,通过特定的心脏导管操作技术对心脏病进行确诊和治疗的方法,它是较为先进的心脏病诊治方法,进展也非常迅速,它介于内科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之间。
[0003]通常在介入手术之后,患者需要保持仰卧位并且对手术侧的肢体进行制动24小时左右,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心脏介入手术术后需要更长时间的卧床疗养,在此期间,由于下肢被长时间制动,常出现下肢不适的情况,弹力绷带固定时间过长还容易导致皮肤过敏,皮肤破损,血液循环不畅等状况,所以在下肢被长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患者容易抬高或蜷曲下肢,导致手术穿刺处出血、血肿等术后并发症,现有弹力绷带等固定设备,不能缓解患者下肢被长时间制动带来的不适,并且弹力绷带等固定设备在使用时还存在诸多缺陷,例如不能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按压止血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心内科介入术后肢体护理装置,包括床框(1),床板(2)和可折叠的围栏(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床框(1)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内部中空的传动箱(4),两个传动箱(4)后侧设有一根左右贯通的长轴(5),长轴(5)两侧分别设有位于对应侧传动箱(4)内的传动结构,每个传动结构上均设有一组可前后伸缩的铰接架(6);所述的床框(1)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与传动箱(4)连通的滑槽(7),滑槽(7)内滑动连接有多个滑块(8),铰接架(6)上的铰接轴同时与对应处的滑块(8)铰接;所述的左右相对的两个滑块(8)上设有一个支撑架(9),每个支撑架(9)上均设有托板(10),托板(10)上开设有第一滑道(11),第一滑道(11)前后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多个固定齿(12),第一滑道(11)内滑动连接有底板(13),底板(13)上设有可与固定齿(12)配合的锁扣板(14);多个所述的底板(13)从前向后依次分别为第一底板(15),第二底板(16),第三底板(17)和第四底板(18),第一底板(15)、第二底板(16)和第四底板(18)上分别经转轴(19)设有结构相同的固定装置,第三底板(17)上设有按压止血装置,第四底板(18)上的固定装置尺寸较大;所述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箱(20)、调节结构和两个夹板(21),调节结构位于固定箱(20)内,调节结构可带动两个夹板(21)相向运动,第一底板(15)和第二底板(16)对应的夹板(21)外侧分别设有按摩器(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内科介入术后肢体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结构包括与长轴(5)键连接的主动锥齿轮(23),主动锥齿轮(23)的一侧啮合有前后轴向的从动锥齿轮(24),从动锥齿轮(24)上同轴设有螺纹杆(25),螺纹杆(25)上螺纹连接有移动块(26),移动块(26)后端设有前连接杆(27),传动箱(4)后侧设有上下方向的后连接杆(28),铰接架(6)前侧下端和后侧的上下两端分别铰接有滑套(29),其中上端的滑套(29)与后连接杆(28)固定连接,下端的滑套(29)与对应侧的前连接杆(27)或后连接杆(28)滑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内科介入术后肢体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滑块(8)上均开设有连接孔(30),支撑架(9)下端可插入对应的连接孔(30)内;所述的连接孔(30)内开设有多个凹槽(31),支撑架(9)下端设有多个可伸缩且可插入凹槽(31)内的突头(32);所述的支撑架(9)下端为可上下伸缩的伸缩杆(33),托板(...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