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茶发酵叶图像实时采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32450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1: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红茶加工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茶发酵叶图像实时采集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用于形成密封空间的机壳,机壳内布置相机,位于相机的镜头端的机壳底面布置除雾窗口,除雾窗口的内侧设置除雾组件;除雾窗口的正下方设置用于盛放红茶发酵叶的样品盘,所述样品盘放置于底座上;底座上还轴线铅垂的安装有直套筒状的遮光罩,遮光罩的筒腔构成用于容纳样品盘以及可供机壳底端伸入的安装腔,遮光罩内布置可调亮度光源;所述底座、遮光罩、样品盘及机壳均位于作为密封腔的外罩体内;所述样品盘材质为蜂窝陶瓷。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在高湿高雾的发酵场景下,自动实时获取高质量的发酵叶图像,并同步保证图像信息的全面性、稳定性和准确性。稳定性和准确性。稳定性和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茶发酵叶图像实时采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红茶加工装备
,具体涉及一种红茶发酵叶图像实时采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红茶加工初制工艺主要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红茶发酵主要是以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为主体形成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过程,茶叶颜色呈绿



红的变化趋势,是形成红茶红汤红叶品质特征的关键,发酵程度不足或过度,严重影响红茶的品质。目前,发酵程度的把握取决于人的经验,或基于温湿度、时间等简单工艺参数的进程人工控制。但是,由于红茶发酵达到一定程度后的一段进程内,色泽、气味等指标变化小,加上叶片色泽非均匀性变化,尤其是在发酵后期叶片的缓变特点,使得人工判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茶叶品质不稳定。
[0003]目前,红茶加工已实现连续化,但是由于缺乏过程精准监控与调控,无法获取在制品的实时品质信息,导致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品质风味不统一,也是茶叶加工向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升级的瓶颈。
[0004]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基于茶叶在制品品质、理化成分调控上的适判研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茶发酵叶图像实时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形成密封空间的机壳(10),机壳(10)内布置用于实现图像采集功能的相机(20),位于相机(20)的镜头端的机壳(10)底面布置除雾窗口(11),除雾窗口(11)的内侧设置除雾组件(30);除雾窗口(11)的正下方设置用于盛放红茶发酵叶的样品盘(40),所述样品盘(40)放置于底座(50)上;底座(50)上还轴线铅垂的安装有直套筒状的遮光罩(60),所述遮光罩(60)的筒腔构成用于容纳样品盘(40)以及可供机壳(10)底端伸入的安装腔,遮光罩(60)内布置可调亮度光源(70);所述底座(50)、遮光罩(60)、样品盘(40)及机壳(10)均位于作为密封腔的外罩体(80)内;其中:所述样品盘(40)材质为蜂窝陶瓷,并采用以下制备方法:(1)制备粘结剂使用琼脂粉与水按照0.25:100的重量比混合并加热溶解,获得溶液;冷却后每1kg该溶液加入重量份数为0.25%的玉米粉、0.25%的蔗糖、0.1%的酵母粉,在35

37℃放置4

5小时,中间搅拌2

3次,过60目筛待用;(2)将重量份数为45%的祁门瓷土粉、25%的天然板岩歙砚石粉、15%的活性炭粉末、15%的硅藻土粉充分混匀,之后加入粘结剂搅拌成泥浆,并制胚;待制胚成型后在35

37℃静置6

7小时,移入窑内,80

130℃烧制2小时,并2小时内由130℃逐步升温至450℃,烧制10小时,随后自然降温,获得成型产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茶发酵叶图像实时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攀登刘亚芹王辉周汉琛杨霁虹黄建琴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