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华大学专利>正文

基于孔径梯度分布纳米纤维膜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及其制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3185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1: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孔径梯度分布纳米纤维膜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及其制法,免疫层析试纸条包括底板以及贴附在底板上且依次交叠排列的样品垫、结合垫、层析膜和吸水垫;层析膜为经过交联处理的孔径梯度分布纳米纤维膜(大孔径纳米纤维膜的孔径为2~3.6μm,孔隙率为60~80%,小孔径纳米纤维膜的孔径为0.8~2μm,孔隙率为70~90%);制备方法为:将孔径梯度分布纳米纤维膜经过蛋白质交联剂交联处理后作为层析膜,将样品垫、结合垫和吸水垫依次贴附于贴附有层析膜的底板上,制得基于孔径梯度分布纳米纤维膜的免疫层析试纸条。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孔径梯度的纳米纤维膜大小孔径的组合,不仅在蛋白吸附量上大大提高,又延缓了免疫反应的时间,却不影响整体的试纸检测速度。却不影响整体的试纸检测速度。却不影响整体的试纸检测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孔径梯度分布纳米纤维膜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及其制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免疫层析
,涉及一种基于孔径梯度分布纳米纤维膜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及其制法。

技术介绍

[0002]免疫层析试纸条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简便易用的快速检测技术,免疫层析技术以胶体金、胶体碳、磁性纳米材料、稀土纳米材料、量子点等显色元件为示踪标记物,利用免疫学中抗原抗体能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当液态样本溶液因毛细作用测流层析时,靶标物质、试纸上的检测探针、捕获探针等发生一系列特异性结合,有色免疫复合物最终在层析膜上的捕获区域聚集,从而观察到颜色的变化,达到检测目的。该技术相比于电化学分析、酶联免疫、微生物检测等方法,由于其操作简单、成本低、检测速度快、无需特殊设备和实验室环境等优点,在生物医学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层析膜作为免疫反应发生和显色读取结果的载体,是免疫层析试纸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试纸条灵敏度的关键因素。目前商用层析膜以硝酸纤维素膜(NC膜为主),孔径和芯吸时间为主要的参考参数。孔径大,检测样品毛细流速增加,使得一定检测时间内通过检测线的样品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孔径梯度分布纳米纤维膜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包括底板以及贴附在底板上且依次交叠排列的样品垫、结合垫、层析膜和吸水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层析膜为孔径梯度分布纳米纤维膜;所述孔径梯度分布纳米纤维膜为连续的纳米纤维膜,沿所述孔径梯度分布纳米纤维膜的长度方向分为大孔径纳米纤维膜和小孔径纳米纤维膜两部分;孔径梯度分布纳米纤维膜靠近结合垫的部分为大孔径纳米纤维膜,靠近吸水垫的部分为小孔径纳米纤维膜;所述大孔径纳米纤维膜的孔径为2~3.6μm,孔隙率为60~80%;所述小孔径纳米纤维膜的孔径为0.8~2μm,孔隙率为70~90%;所述孔径梯度分布纳米纤维膜经过交联处理,交联处理使用的交联剂为蛋白质交联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孔径梯度分布纳米纤维膜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其特征在于,蛋白质交联剂为马来酸酐、丁烷四羧酸、EDC/NHS、柠檬酸、戊二醛、三聚氯氰或N,N'

二琥珀酰亚胺基碳酸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孔径梯度分布纳米纤维膜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其特征在于,层析膜的厚度为100~200μm,层析膜中纤维直径为0.2~1.21μm;层析膜的蛋白吸附量为90~180μg/cm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孔径梯度分布纳米纤维膜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其特征在于,沿免疫层析试纸条长度方向,样品垫、结合垫、层析膜和吸水垫的长度分别为9~13mm、9~13mm、22~27mm和14~18mm,样品垫和结合垫、结合垫和层析膜以及层析膜和吸水垫的交叠部分长度均为1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孔径梯度分布纳米纤维膜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其特征在于,底板为PVC板,样品垫和结合垫均为玻璃纤维膜,吸水垫为吸水滤纸;结合垫上储存有显色元件标记的检测探针,所述检测探针为能与靶标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配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孔径梯度分布纳米纤维膜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其特征在于,层析膜上设有检测线和控制线;检测线上印制有捕获探针,所述捕获探针为能与检测探针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配体;控制线上印制有能与检测探针相互作用、但不与靶标物质相互作用的质控分子。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孔径梯度分布纳米纤维膜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其特征在于,所述靶标物质可为氯霉素;所述显色元件为胶体金;所述检测探针为巯基化的氯霉素适配体,序列为:5
′‑
SH

AAA

AAA

AAA

CAA

TAA

GCG

ATG

CGC

CCT

CGC

CTG

GGG

GCC

TAG

TCC

TCT
‑3′
;所述捕获探针为生物素化的配体,序列为:5
′‑
AGA

GGA

CTA

GGC

CCC

CAG

GCG

AGG

GCG

CAT

CGC

TTA

TTG

biotin
‑3′
;所述质控分子为生物素化的配体,序列为:5
′‑
TTT

TTT

TTT

biotin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彦郁娟张莹洁高锦明王富军王璐
申请(专利权)人:东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