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30430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1: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管,其在将造影剂以高压注入或将插入到体内的导管轴管拔出时,减少轴管从近端的毂部脱离的可能。通过在毂部(20)的收容轴管基端及基端附近的轴管收容部(22)处将轴管(10)与毂部(20)直接融合并使得融合面(40)中的某处成为轴管收容部(22)的最小内径,从而能够防止轴管(10)从毂部(20)脱离,且不使用粘接剂而确保作业者的安全并进一步提高成品率,降低制造成本及确保安全所需的成本。降低制造成本及确保安全所需的成本。降低制造成本及确保安全所需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导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导管。

技术介绍

[0002]导管通常包含具有从前端到基端为止连通的管腔的轴管和配置在轴管的基端并与管腔连通以与注射器等连接的毂部。
[0003]作为将轴管基端固定于毂部的方法,已知嵌件成型方法、使用粘接剂的粘接方法或使用激光的融合方法等。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

180802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昭63

17486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公报2016/09220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10]专利文献1中示出的嵌件成型方法将轴管配置在注塑用模具内并以固定销按压轴管的一部分,从而在高温高压下对毂部用树脂进行注塑成型。因此,在与金属针等不同成形树脂制的导管的情况下,存在由固定销引起的轴管的变形或轴管在长轴方向上偏移的可能。
[0011]在像专利文献2这样使用粘接剂的情况下,若轴管外径与毂部的轴管收容部的内腔的间隙过小,则存在粘接剂未绕至而在毂部与轴管之间残留间隙,从而在造影剂喷射时造影剂泄露的可能。反之若间隙过大,则存在粘接剂绕至管腔内而管腔变窄的可能。
[0012]特别是在血管内支撑导丝的支撑导管,由于轴管内径与通入轴管内腔的导丝外径的差量小,因此若管腔内狭窄,则存在很难将导丝插入管腔的可能。
[0013]此外,在使用粘接剂的情况下需要护目镜、手套等护具,会给进行安装的作业者造成负担。
[0014]此外,在专利文献3利用红外线激光将轴管与毂部融合的情况下,不仅颜料的含量多达10wt%以上而且使用两种以上颜料,因此无法自由选择轴管的颜色。
[0015]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6]达成前述目的的是以下的本专利技术。
[0017](1)本专利技术的导管的特征在于,包含:轴管,其具有从前端到基端为止连通的管腔和沿轴管长轴延伸的轴管外表面;以及毂部,其安装于所述轴管的基端,所述毂部具有前端侧的毂部前端开口、保持所述轴管的轴管收容部及毂部基端开口,所述轴管收容部在基端形成有与所述轴管的轴管基端面邻接的邻接面,所述邻接面具有与所述毂部的基端开口连通并与所述轴管基端开口接近的孔,所述导管具有基端侧的所述轴管外表面的基端侧与所
述毂部沿着轴管长轴直接融合而成的融合面,所述毂部前端开口的内径大于所述邻接面的直径,且所述轴管收容部的内径中的所述融合面的内径最小。
[0018](2)也可以是,根据上述(1)所述的导管,所述轴管收容部的所述融合面的最小内径小于所述轴管基端面的外径。
[0019](3)也可以是,根据上述(1)所述的导管,在与所述融合面相比的基端侧的轴管基端附近外表面与轴管收容部之间具有间隙。
[0020]专利技术效果
[0021]本专利技术的导管未在轴管与毂部之间夹入粘接剂而将轴管外表面与毂部直接融合,通过在轴管收容部的前端开口与基端侧的邻接面之间使得融合面的内径最小,从而轴管牢固地结合于毂部,防止造影剂注入时的高压以及在将轴管从体内拔出时轴管从毂部脱离。
[0022]此外,由于毂部与轴管的结合不需要使用粘接剂,因此本专利技术能够确保作业者的安全,不需要增产时用于保护作业者的大量护具、排气通道,且由于不易发生嵌件成型时的位置偏移不良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能够同时解决在制造成本降低的同时安全成本也降低的相悖课题。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导管的局部剖面的平面图。
[0024]图2是毂部及轴管基端部的沿着长轴X的放大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举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说明,附图的尺寸比率存在夸张而与实际比率不同的情况。
[0026]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导管100具有轴管10和毂部20。就导管而言,除了支撑导丝的导管以外,也可以是引导导管、造影导管、微导管或具有扩张用的管腔的球囊导管、图像诊断导管。
[0027]另外,导管既可以是轴管与毂部从前端到基端为止连通的整体交换型(OTW)型,也可以是快速交换型(RX)球囊导管这样使导管前端的导丝管腔在轴管中途开口并具有从前端部的球囊连通至导管基端的毂部的管腔的构造。
[0028]轴管10具有从前端到基端为止连通的管腔17和从前端延伸至基端的外表面13。
[0029]如图2所示,轴管10的基端侧具有相对于轴管长轴X垂直剖切形成的轴管基端面16和作为管腔的基端的轴管基端开口18。
[0030]轴管外表面13从轴管基端到前端具有轴管基端附近外表面15及与毂部融合而成的融合面40,从融合面40的前端端部到轴管基端开口18为止被收容在轴管收容部22中。
[0031]如图1~2所示,毂部20在内表面具有从基端到前端为止连通的毂部内腔30。毂部内腔30从前端侧起具有毂部前端开口21和轴管收容部22,并在轴管收容部22的基端具有与轴管基端面16邻接的邻接面23。在邻接面23的中心的与管腔17的轴管基端开口18相对的位置具有孔24。毂部前端开口21的内径大于邻接面23的直径。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轴管10插入于轴管收容部22。
[0032]孔24为以长轴为中心呈大致圆状或者沿长轴方向具有长度的大致圆筒状或大致
圆台状,与轴管收容部22同轴,更加优选与管腔17同轴,进一步优选轴管内径与孔24的内径相同。
[0033]也可以是,孔24的基端与随着趋向基端方向而扩宽的锥形部27连通,锥形部27的基端具有与毂部基端开口29连通且使得锥形部27的一部分能够与注射器(未图示)连结的鲁尔锥形部28。
[0034]由此,从毂部基端开口29插入的导丝、治疗导管顺畅地通过毂部内腔30并经由轴管管腔17从导管前端突出,能够容易地到达病变部等目的位置。
[0035]毂部20的外侧从前端侧起具有带有轴管收容部22的毂部前端部31、手术时把持并能够记载导管大小的显示的主体部32、窗部33以及与锁止型注射器等卡合的螺纹切削突起等,具有带有毂部基端开口29的毂部连接器部34。
[0036]另外,也可以在毂部前端部31设置与抗扭保护套(未图示)的孔部或凹部嵌合的突起部35。
[0037]接下来,说明轴管10与毂部20的融合方法。将轴管10的基端侧插入于轴管收容部22并使轴管基端面16接近邻接面23,也可以使轴管基端面16与邻接面23抵接,或者使轴管基端面16的外缘与轴管收容部22的邻接面23的前端侧的内表面抵接并在轴管基端面16与邻接面23之间形成间隙。
[0038]若将芯轴管(未图示)插入于轴管的管腔17并对轴管外表面13和毂部20的轴管收容部22进行加热,则通过使轴管外表面13与轴管收容部22融解而形成融合面40。
[0039]加热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举出照射透过毂部20而不透过轴管外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导管,其特征在于,包含:轴管,其具有从前端到基端为止连通的管腔、轴管基端面、与所述管腔连通并设置于所述轴管基端面的轴管基端开口及沿轴管长轴延伸的轴管外表面;以及毂部,其安装于所述轴管的基端,所述毂部具有前端侧的毂部前端开口、保持所述轴管的轴管收容部及毂部基端开口,所述轴管收容部在基端形成有与所述轴管的所述轴管基端面邻接的邻接面,所述邻接面具有与所述毂部基端开口连通并与所述轴管基端开口接近的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本濑有司岛田大辅
申请(专利权)人:泰尔茂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