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饭煲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26172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1:0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饭煲包括:收纳于主体(31)中的内锅(32);配置于内锅(32)的外侧,对内锅(32)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线圈(34);对加热线圈(34)供给电功率的加热控制部(35b);相对于内锅(32)可开闭的盖(53);和显示关于煮饭的信息的显示部(35a)。在盖(53)配置有具有透明窗部(54a)的面板(54)作为盖(53)的一部分,在面板(54)之下设置盖凹部(53c)。在由面板(54)和盖凹部(53c)形成的空间中构成有控制收纳室(53d),其以经由透明窗部(54a)能够看到显示部(35a)的显示的方式收纳显示部(35a)。在控制收纳室(53d)内设置有连接盖(53)的外部的控制部进排气通道(53a)。进排气通道(53a)。进排气通道(53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饭煲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饭煲,特别是涉及一种在盖的面板上具有透视显示的透明窗部的电饭煲。

技术介绍

[0002]电饭煲是通过加热部对容纳有被烹饪物的内锅进行加热的电器。为了显示操作人所操作的操作信息或者关于煮饭的信息等而设置有显示部,通常,该显示部构成为能够经由透明窗部来视认。这会存在因烹饪时的温度上升而在透明窗部的内外产生温度差,透明窗部结露的问题。
[0003]为了防止这种结露,如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从外盖外侧将吸湿材料装入配设于外盖内的凹部内,最后安装用于使凹部内成为密闭空间的、从外侧覆盖凹部的面板,由吸湿材料对密封空间的湿气进行吸湿。
[0004]如专利文献2所示,还已知:通过在透明窗部的密封空间侧设置形成独立的空气层的第二透明窗,来降低透明窗部外、由第二透明窗形成的空气层、透明窗部的内侧之间的温度差,从而防止结露。另外,有时还设置第三透明窗并追加空气层,来进一步防止结露。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

201812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

16819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10]上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现有技术一方面以显示部内面侧为密封空间,另一方面需要吸湿材料,因此,需要收纳吸湿材料的空间,电饭煲本身变为大型,还存在一旦超过吸湿剂的容量就会结露的问题。<br/>[0011]另外,上述专利文献2所示的现有技术存在一旦追加第二、第三透明窗,则透过率减小,显示部的视认性降低这样的问题。
[0012]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3]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具有:收纳于主体中的内锅;配置于所述内锅的外侧,对所述内锅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线圈;对所述加热线圈供给电功率的加热控制部;相对于所述内锅可开闭的盖;和显示关于煮饭的信息的显示部,作为所述盖的一部分,配置有具有透明窗部的面板,在所述面板之下设置有凹部,在由所述面板和所述凹部形成的空间中构成有收纳室,该收纳室以经由所述透明窗部能够看到所述显示部的显示的方式收纳所述显示部,具有连通所述收纳室与所述盖的外部的风路。
[0014]专利技术效果
[0015]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透明窗部不会结露,能够提高显示部的视认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一实施例的电饭煲的整体横向剖视图。
[0017]图2是该电饭煲的主视图。
[0018]图3是从斜下方观察该电饭煲的立体图。
[0019]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0020]图5是图3的B-B剖视图。
[0021]图6是该电饭煲的整体主视剖视图。
[0022]图7是该电饭煲的横向局部剖视图。
[0023]图8是从斜后方观察该电饭煲的立体图。
[0024]图9是拆下图8的面板后的图。
[0025]图10是该电饭煲的控制部进排气通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使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7]图1中,在电饭煲的主体31的内侧的内容器41中,可拆装地放入有上表面开口的内锅32。
[0028]在主体31的上表面可开闭地安装有在下表面具有内盖58的盖53,由盖53覆盖主体31的上表面开口部,由在外周设置有衬垫58a的内盖58封闭内锅32的上表面开口部。
[0029]在主体31的下部,在内锅32的外侧底面部设置有用于对内锅32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线圈34。
[0030]另外,在主体31的下部设置有与内锅32的外侧底面部的中央部抵接且检测内锅32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单元47,将该温度信息输入到控制部35,并经由加热控制部35b控制加热线圈34的加热。
[0031]控制部35配置于主体31内的温度低的空间部。
[0032]在主体31的前方下部设置有冷却风扇36,对包含加热控制部35b和加热线圈34的主体31内部进行冷却。
[0033]温度传感器单元47在筒体38的上方设置有上盖38a,以与上盖38a抵接的方式固定温度传感器37,筒体38的下方设置有开口部38b。
[0034]在容纳内锅32的内容器41的底面中央部设置有支承温度传感器单元47的外周(筒体38)的筒体保持部41a。筒体保持部41a的下端位于比加热线圈34低的位置。
[0035]在将温度传感器单元47装入了筒体保持部41a的状态下,由温度传感器单元47的外周和筒体保持部41a形成通水口。该通水口用于使附着于内锅32的外侧底面部的水滴,即使从内容器41的底部落下也不会聚集于内容器41内,而是向主体31的底壳39流出。
[0036]底壳39在前侧设置有排气口39g,在后侧设置有进气口39f,在大致中间设置有圆形凸部39d。
[0037]在底壳39的内侧,通过螺钉将在中央具有孔的圆盘状的铝盘43固定于凸台上。铝盘43为了防止加热线圈34引起的漏磁而被设置于主体31下部。
[0038]在底壳39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筒状肋39a,该筒状肋39a位于支承设置于内容器41的底面中央部的温度传感器单元47的外周(筒体38)的筒体保持部41a的外周侧,且在上方
开口。筒状肋39a高于圆形凸部39d,且以大致均匀的高度构成上端部。
[0039]筒状肋39a的内侧被加强肋包围且其上设置有排水孔。排水孔用于在上述的附着于内锅32的外侧底面部的水滴落下到内容器41的底面部时,使落下的水滴从由筒体38的外周和筒体保持部41a形成的通水口向主体31外流出。
[0040]如图2所示,在底壳39的左右下部具有倒角形状39e,即使在主体的左右接近壁的情况下,与壁及设置面也有距离,从而确保风不受阻碍地流通的空间。
[0041]图3是从斜下方观察该电饭煲的立体图。沿着倒角形状39e进入的冷却风穿过设置于底壳39的底面左右中央部的把手39h(提手部)而从导风部39j且从进气口39f进入到主体31内部。
[0042]图4、图5是导风部39j的剖视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图5是图3的B-B剖视图。通过在与设置面的间隙变小的圆形凸部39d的主体后方,沿着圆形凸部39d到进气口39f为止,使得高于底壳39的另一面,从而抑制将冷却风吸入时的损失。
[0043]如图6所示,设置于与底壳39的左右正对的位置的把手39h,在朝向主体内侧变高的方向上倾斜约10
°
,从而提高用双手握住把手39h而移动电饭煲时的手指钩挂性。另外,该把手39h也可以选择在5
°
~20
°
的范围内倾斜的角度。
[0044]就该把手39h而言,距载置主体的面的高度被设定为通常大人的手指进入的高度。即,该把手39h的距载置主体的面的高度大于15mm,可以优选在15~35mm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具有:收纳于主体中的内锅;配置于所述内锅的外侧,对所述内锅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线圈;对所述加热线圈供给电功率的加热控制部;相对于所述内锅可开闭的盖;和显示关于煮饭的信息的显示部,作为所述盖的一部分,配置有具有透明窗部的面板,在所述面板之下设置有凹部,在由所述面板和所述凹部形成的空间中构成有收纳室,该收纳室以经由所述透明窗部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田贤治西嶋礼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