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涉水墩柱用气垫式抗冰防护结构、防护单元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620190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涉水墩柱用气垫式抗冰防护结构、防护单元及其施工方法,在墩柱与冰面之间构筑了韧性较强的缓冲变形带,不仅可以有效削弱冰膨胀力以及四周不均匀膨胀力所引发的冰推力,还可削弱由水位涨落带动冰面升降所产生的竖向作用力,特别适用于降低静水域墩柱的抗冰防护。此外,防护结构模块单元化的构成方式便于施工与维护,实用性大大增强。实用性大大增强。实用性大大增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涉水墩柱用气垫式抗冰防护结构、防护单元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工程冰害防治
,尤其是涉及一种涉水墩柱用气垫式抗冰防护结构、防护单元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对寒区涉水结构而言,冰荷载通常为关键性的控制环境荷载,对于结构优化设计与安全运维均至关重要。用于消除或降低冰荷载影响的抗冰防护方法、装置或结构的研发一直是工程冰害防治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难点。
[0003]寒区水域的河流、渠道、水闸的直立岸壁及桥墩、码头桩柱、海洋平台立柱等桩柱式结构,在冰期所遭受的冰荷载按方向可区分为水平向冰荷载和竖直向冰荷载。水平向冰荷载主要有膨胀力、推挤力及撞击力,竖直向冰荷载主要有上拔力及下拉力。水平向冰荷载由冰与结构发生水平向相对运动所产生,而竖直向冰荷载则有冰与结构发生竖直向相对运动所产生。具体而言,冰膨胀力由温度骤升所致,周围岸壁等边界约束的强弱会对膨胀力的大小产生很大影响,通常而言,当边界约束刚度越大时,冰面自由变形受束缚程度越强,在直立壁面上产生的膨胀力也越大。对于桩柱,当其周围冰面条件存在差异时,桩柱周围冰胀压力不均衡,可能形成较大的朝向薄弱侧的水平推力,导致桩柱发生弯拉破坏或剪切破坏。推挤力则是由平面尺寸较大的冰排受风、流驱动作用与壁面或桩柱长时间接触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水平向冰荷载,挤压力大小由环境动力、冰面尺度、冰压缩强度等因素决定。而当流冰以较大速度与壁面或桩柱发生撞击时,短时间内动量剧烈改变,产生较大撞击力,撞击力的大小与结构刚度、流冰尺度及初始速度等要素密切相关;通常而言,与冰发生撞击相互作用的接触面的刚度越大,则撞击历时越短,同初始动量的流冰所造成的撞击力会越大。竖直方向的上拔力或下拉力则主要是由冻结冰面随水位涨落而发生升降所引起,与冰

结构物接触面的冻结强度密切相关。
[0004]概言之,结构所受冰荷载除与由水文气候条件所决定的冰情等级密切相关,还与动力环境及结构本身等因素密切相关。改变水域水文状况以减轻冰情、破除冻结冰面以减少接触或优化结构性态以削弱冰力是发展抗冰防护技术的三种主要途径。目前国内外的抗冰防护方法或结构的作用机制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类:(1)消冰式:通过导入热能方式提高结构周围局域温度,防止或减缓水体冻结;或通过鼓泡、搅动等方式机械扰动水体,延缓或破坏冰面初始冻结。(2)破冰式:通过人工方法或船舶等破冰设施定期主动破除并清理结构周围一定区域内冰面,使得结构周围形成清沟,避免冰面与结构粘结或接触,以断绝冰面与结构间的荷载传递路径。(3)涂覆式:通过在结构物表面涂覆疏冰类材料以降低冰与结构表面的粘结强度,实现结构表面覆冰量减少及粘附能力降低的功能。(4)斜坡式:通过在桩柱式结构上添加椎体或倒椎体装置或将直立边坡变为斜坡,使得冰面与壁面间的垂直相互作用转变为倾斜相互作用,冰与结构作用的破坏模式随之发生改变,由之前的挤压破坏变为弯曲破坏,实现冰与结构作用荷载的大幅降低。(5)缓冲式:通过在结构可能遭受冲击的部
位添加刚性缓冲装置或柔性缓冲材料以达到缓冲吸能目的,从而实现降低冰对结构的撞击力。
[0005]目前国内外所发展的用于桥墩、桩柱等结构的抗冰防护方法、装置或结构种类虽多,但在成本造价、适用范围、防护效果等方面尚有欠缺,有待进一步改进提升。消冰式与破冰式方法需要投入较多能耗或人力;涂覆式方法虽可有效降低冰与结构物表面的粘结强度,可降低冰与结构间的竖直向冰荷载,但涂覆层容易遭到破坏而失效,也无法降低水平向冰荷载。斜坡式结构对降低水平向冰荷载具有较好效果,但其无法降低竖直向冰荷载;缓冲式装置即适用于待建结构也适用于已建结构,适用性较好,但目前已有的缓冲式装置构造较为复杂、施工较为繁琐,且主要考虑对水平向冰荷载的缓冲作用。
[0006]因此,综合考虑抗冰防护性能、造价、实用等因素,研发一种即可有效降低水平向冰荷载又可有效降低竖直向冰荷载,且适用范围广、安装方便、成本低廉的抗冰防护结构对保障寒区结构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涉水墩柱用气垫式抗冰防护结构、防护单元及其施工方法,从而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涉水墩柱用气垫式抗冰防护结构,所述防护结构由防护单元并排串联构成,为薄板状的模块化结构;
[0009]每一个防护单元并排着立式贴附于桥墩和/或桩柱结构上与冰面的接触作用区域;
[0010]相邻防护单元通过至少上下两道绳索穿过所述套槽绑定到桥墩和/或桩柱结构上,紧密排布。
[0011]进一步的,相邻防护单元间通过充气阀、排气阀、气管相互串联,任意一个防护单元内气体可通过排气阀经气管流入相邻防护单元,用于串联防护单元间的气压传递。
[0012]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其中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护单元,应用于上述的一种涉水墩柱用气垫式抗冰防护结构的使用中,防护单元,用于降低作用于桥墩和/或桩柱结构上的冰荷载,防护单元包括:
[0013]至少一个的上舱室,防护单元在充气后,用于承接作用于防护单元表面的冰荷载;
[0014]与所述上舱室下端相连接的至少一个的下舱室,防护单元在充气后,部分防护单元可置于水中,用于防护单元的配重。
[0015]进一步的,所述上舱室与所述下舱室可一体成型,所述上舱室与所述下舱室相连接的部分为舱室隔断层。
[0016]进一步的,所述上舱室内设有多层水平向的拉丝结构,用于所述上舱室充气后,所述上舱室的形态为薄板形态。
[0017]进一步的,所述上舱室设有至少一个充气阀、至少一个为排气阀及其至少一个安全阀。
[0018]进一步的,所述下舱室表面上设有开口,用于填充、排放配重物料。
[0019]进一步的,防护单元的外侧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的套槽,用于套接绳索固定防护单元。
[0020]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其中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护结构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
[0021]S1、根据桥墩和/或桩柱结构的横截面周长,确定上述一种防护单元的厚度、宽度以及防护单元数目;
[0022]S2、根据桥墩和/或桩柱结构所在工程水域的常年平均冰厚、水位变幅等要素确定防护单元的高度;
[0023]S3、下舱室灌沙及灌水配重:先往下舱室填充细沙,填充满后,再灌水,下舱室空间完全被细沙与水填充;
[0024]S4、利用气泵对上舱室进行充气,使气压达到0.05MPa;
[0025]S5、将已完成S3

S4步骤的防护单元运抵桥墩和/或桩柱结构所在区域,并排放置于墩和/或桩柱结构周围,确保水面与防护单元上舱室中间高度位置相对齐平;
[0026]S6、将上下两道绳索通过防护单元外侧面的套绳槽,将多个防护单元绑定于墩柱上,形成防护结构,防护结构在自重、配重、浮力、摩擦力的作用下达到平衡;
[0027]S7、通过气管将相邻防护单元串联起来,任意一个防护单元内气体可通过排气阀经气管流入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涉水墩柱用气垫式抗冰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结构由防护单元(1)并排串联构成,为薄板状的模块化结构;每一个防护单元(1)并排着立式贴附于桥墩和/或桩柱结构上与冰面的接触作用区域;相邻防护单元(1)通过至少上下两道绳索穿过所述套槽(10)绑定到桥墩和/或桩柱结构上,紧密排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防护单元(1)间通过充气阀(6)、排气阀(7)、气管(11)相互串联,任意一个防护单元(1)内气体可通过排气阀(7)经气管(11)流入相邻防护单元(1),用于串联防护单元(1)间的气压传递。3.一种防护单元,应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涉水墩柱用气垫式抗冰防护结构的使用中,其特征在于,防护单元(1),用于降低作用于桥墩和/或桩柱结构上的冰荷载,防护单元(1)包括:至少一个的上舱室(2),防护单元在充气后,用于承接作用于防护单元表面的冰荷载;与所述上舱室(2)下端相连接的至少一个的下舱室(3),防护单元在充气后,部分防护单元(1)可置于水中,用于防护单元(1)的配重。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护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舱室(2)与所述下舱室(3)可一体成型,所述上舱室(2)与所述下舱室(3)相连接的部分为舱室隔断层(4)。5.如权利要求3

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涉水墩柱用气垫式抗冰防护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舱室(2)内设有多层水平向的拉丝结构(5),用于所述上舱室(2)充气后,所述上舱室(2)的形态为薄板形态。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防护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舱室(2)设有至少一个充气阀(6)、至少一个为排气阀(7)及其至少一个安全阀(8)。7.如权利要求6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春风欧阳群安袁春光李怀远严冰阳志文潘文博谢琳
申请(专利权)人: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