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建筑浇筑装置及其浇筑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1861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0: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建筑浇筑装置及其浇筑方法,属于混凝土浇筑技术领域,通过将混凝土同步输入多个分料软套中,通过分料软套分散流出至浇筑平面上,与现有技术相比较,不仅有效避免了混凝土浇筑时对钢筋等预埋件产生的冲击力,同时实现了大面积区域的同步浇筑填充过程,提高了浇筑效率和均匀性,并且,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以及完成后,通过引振棒可同时带动多个分料软套进行振动,实现了对正在浇筑的混凝土进行振捣过程,以及浇筑后的二次振捣,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浇筑密实度,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不使用时,还可实现收缩合拢,减小体积,使本发明专利技术便于放置存储和运输。使本发明专利技术便于放置存储和运输。使本发明专利技术便于放置存储和运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建筑浇筑装置及其浇筑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浇筑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建筑浇筑装置及其浇筑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混凝土浇筑指的是将混凝土浇筑入模直至塑化的过程,在土木建筑工程中把混凝土等材料到模子里制成预定形体,混凝土浇筑时具有以下浇筑要求:
[0003]一、混凝土自料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米,如超过3米时必须采取措施;
[0004]二、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连续进行,每层浇筑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程度决定,一般分层高度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大不超过50厘米;
[0005]三、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30-40c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c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隙;
[0006]四、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0007]五、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和插筋等有无移动、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浇灌,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正完好。
[0008]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一般是通过架空的泵管输送混凝土,自上而下浇筑在浇筑区域内,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多次移动泵管,调节浇筑位置,还会使得浇筑的混凝土对模板、钢筋、预埋件等物体造成较大的冲击力,影响浇筑质量,并且,在浇筑后还要在全区域进行均匀、逐点地振捣过程,工程费时浩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9]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0]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建筑浇筑装置及其浇筑方法,它通过将混凝土同步输入多个分料软套中,通过分料软套分散流出至浇筑平面上,与现有技术相比较,不仅有效避免了混凝土浇筑时对钢筋等预埋件产生的冲击力,同时实现了大面积区域的同步浇筑填充过程,提高了浇筑效率和均匀性,并且,本专利技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以及完成后,通过引振棒可同时带动多个分料软套进行振动,实现了对正在浇筑的混凝土进行振捣过程,以及浇筑后的二次振捣,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浇筑密实度,另外,本专利技术在不使用时,还可实现收缩合拢,减小体积,使本专利技术便于放置存储和运输。
[0011]2.技术方案
[001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13]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建筑浇筑装置,包括一对直角架,一对所述直角架之间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分料软套,所述直角架包括转筒、导料U型管和引转管,所述导料U型管和引
转管均固定连接于转筒的外端,且二者均与转筒内部相通,所述分料软套固定连接于一对导料U型管之间,所述转筒的内部转动连接有内定位杆,所述内定位杆的两端均延伸至转筒的外侧,一对所述内定位杆之间固定连接有导料软套,所述导料软套位于分料软套的一侧,所述导料软套的外端固定连接有与其内部相通的进料管,一对所述导料U型管之间设有引振棒,所述引振棒连接于多个分料软套之间。
[0014]进一步的,所述内定位杆包括主单口管和副单口管,所述主单口管和副单口管之间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连杆,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主单口管和副单口管的内壁上。
[0015]进一步的,所述连杆位于转筒的内侧,所述主单口管和副单口管二者的外圈直径均与转筒的内圈直径相同。
[0016]进一步的,所述主单口管和副单口管的外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盘,所述转筒位于一对限位盘之间。
[0017]进一步的,还包括多个定位座,所述定位座包括配重板和插杆,所述插杆固定连接于配重板的上端,所述配重板采用重质材料制成,所述主单口管和副单口管上均开设有与插杆相匹配的定位孔。
[0018]进一步的,所述导料软套连接于一对主单口管之间,且导料软套贯穿主单口管并与其内部相通,所述导料软套位于定位孔和限位盘之间。
[0019]进一步的,所述引振棒位于分料软套的中间部位,且引振棒贯穿分料软套的网孔并滑动连接于其内部。
[0020]进一步的,所述分料软套上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自由振捣条,所述自由振捣条包括内球、连棒和振棒,所述内球和振棒分别位于分料软套的内外两侧,所述连棒活动贯穿分料软套的网孔并固定连接于内球和振棒之间。
[0021]进一步的,所述内球和振棒的直径均大于分料软套的网孔孔径,所述连棒采用柔性橡胶材料制成。
[0022]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建筑浇筑装置的浇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3]S1、将本装置放置在待浇筑区域内,并将其展开,通过定位座将主单口管和副单口管进行定位,使分料软套平放在浇筑平面上;
[0024]S2、将混凝土通过输送机输送至进料管中,混凝土依次通过导料软套、内定位杆和导料U型管分散进入各个分料软套中,随后通过分料软套流出填充在浇筑区域,与此同时,将引振棒远离导料软套的一端与振动设备连接,通过引振棒带动分料软套在填充混凝土的过程中进行同步振捣运动;
[0025]S3、混凝土输送完成后,关闭振动设备,施工人员缓慢转动引转管,使分料软套和引振棒缓慢从混凝土内部向上移出,置于混凝土上表面;
[0026]S4、再次启动振动设备,使引振棒带动分料软套在混凝土上端进行振动,实现二次振捣,进一步提高混凝土密实度。
[0027]3.有益效果
[0028]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9](1)本方案通过将混凝土同步输入多个分料软套中,通过分料软套分散流出至浇筑平面上,与现有技术中通过架空泵管自上而下的输送方式相比,一方面有效避免了混凝
土浇筑时对钢筋等预埋件产生的冲击力;另一方面,还省去了移动架空泵管这一操作,实现了大面积区域的同步浇筑填充过程,省时省力的同时还提高了浇筑效率和均匀性;并且,混凝土在流出分料软套进行浇筑的过程中,通过引振棒同时带动多个分料软套进行振动,实现了对正在浇筑的混凝土进行振捣过程,有效提高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的密实度和均匀性。
[0030](2)在混凝土输送完成后,缓慢转动引转管,使分料软套和引振棒缓慢从混凝土内部向上移出,置于混凝土上表面,通过引振棒带动分料软套在混凝土上端进行振动,实现二次振捣,进一步提高混凝土密实度。
[0031](3)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分料软套和导料软套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在不使用本专利技术时,可将本专利技术进行收缩合拢,如图所示,减小本专利技术体积,使本专利技术便于放置存储和运输。
[0032](4)在分料软套上增设了自由振捣条,起到辅助振捣作用:当分料软套缓慢向上移至混凝土上端时,振棒仍位于混凝土内部,此时,在引振棒的振动下,分料软套会带动自由振捣条共同振动,分料软套在对混凝土上端振捣的同时,自由振捣条在混凝土内部进行振捣,进一步提高了对混凝土二次振捣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3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一;
[0034]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立体爆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建筑浇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直角架,一对所述直角架之间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分料软套(1),所述直角架包括转筒(21)、导料U型管(22)和引转管(23),所述导料U型管(22)和引转管(23)均固定连接于转筒(21)的外端,且二者均与转筒(21)内部相通,所述分料软套(1)固定连接于一对导料U型管(22)之间,所述转筒(21)的内部转动连接有内定位杆(4),所述内定位杆(4)的两端均延伸至转筒(21)的外侧,一对所述内定位杆(4)之间固定连接有导料软套(3),所述导料软套(3)位于分料软套(1)的一侧,所述导料软套(3)的外端固定连接有与其内部相通的进料管(301),一对所述导料U型管(22)之间设有引振棒(6),所述引振棒(6)连接于多个分料软套(1)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建筑浇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定位杆(4)包括主单口管(41)和副单口管(42),所述主单口管(41)和副单口管(42)之间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连杆(43),所述连杆(4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主单口管(41)和副单口管(42)的内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建筑浇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43)位于转筒(21)的内侧,所述主单口管(41)和副单口管(42)二者的外圈直径均与转筒(21)的内圈直径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建筑浇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单口管(41)和副单口管(42)的外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盘(44),所述转筒(21)位于一对限位盘(44)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建筑浇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定位座(5),所述定位座(5)包括配重板(51)和插杆(52),所述插杆(52)固定连接于配重板(51)的上端,所述配重板(51)采用重质材料制成,所述主单口管(41)和副单口管(42)上均开设有与插杆(52)相匹配的定位孔(40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建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莹莹白钢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环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