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颅底凹陷复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1744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0: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颅底凹陷复位装置,包括操作杆、第一活动臂和第二活动臂,操作杆前端设有支撑连接棒的支撑臂,支撑臂上设连杆,第一活动臂与连杆活动连接,第一活动臂末端设有与复位卡钩相卡合的卡钩,通过第一活动臂带动卡钩前后移动,以带动颅骨撑开复位或短缩回位;第二活动臂通过调节杆与支撑臂活动连接,第二活动臂下端通过推动部卡设在第一活动臂上,并带动推动部向下移动,以使第一活动臂绕连杆弧线转动,从而带动颅骨后旋复位;连杆和调节杆均可绕支撑臂转动,以适应当支撑臂支撑左右连接棒时,均可通过复位装置带动颅骨复位。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地解决复位力量不足、复位操作繁复等问题,提高颅底凹陷的复位效果,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颅底凹陷复位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用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颅底凹陷复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对于颅底凹陷,枢椎齿突往往向上、向后移位进入颅内,压迫延脊髓导致四肢麻木无力。颅底凹陷复位手术的目的是将齿突下拉并且同时将齿突前移,从而脊髓将不再受压,齿突将获得最佳的复位,手术也将获得最佳的效果。目前临床上通常会采用颅骨牵引、助手将头颅后伸、增加连接棒的曲度、在颈椎螺钉与枕骨固定板间撑开等多种方法综合应用来进行复位,但由于作用力有限,且多种复位方法多为单向作用力,往往无法多方位兼顾,造成复位过程繁复困难,复位效果一般,且手术效果不能满足患者的复位需求,而归其原因,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复位工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颅底凹陷复位装置,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复位力量不足、复位操作繁复困难等问题,有效地提高了颅底凹陷的复位效果,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颅底凹陷复位装置,包括操作杆、第一活动臂和第二活动臂,所述操作杆的末端设有手柄,所述操作杆的前端固定设有支撑臂,所述支撑臂用于支撑在椎弓根螺钉处的连接棒上;所述支撑臂上设有连杆,所述第一活动臂与所述连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动臂的末端设有用于与枕骨固定板上复位卡钩相卡合的卡钩,通过所述第一活动臂带动所述卡钩前后移动,以带动枕骨固定板连同颅骨撑开复位或短缩回位;所述第二活动臂通过调节杆与所述支撑臂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动臂的下端设有推动部,且通过所述推动部卡设在所述第一活动臂上;通过所述第二活动臂带动所述推动部向下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活动臂绕所述连杆弧线转动,从而带动颅骨后旋复位;
[0006]所述连杆和调节杆均可绕所述支撑臂转动,以适应当所述支撑臂支撑左右椎弓根螺钉处的连接棒时,均可通过所述第二活动臂和所述第一活动臂带动颅骨复位。
[0007]优选地,所述卡钩的末端设有卡槽,且通过所述卡槽的槽口与枕骨固定板上的所述复位卡钩底部相卡合。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活动臂包括第一活动结构、第一限位套管和套圈,所述第一限位套管活动套设在所述第一活动结构的外侧,所述套圈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套管上,所述第一限位套管靠近所述推动部的一端设有用于防止所述第二活动臂下滑的第二限位件。
[0009]优选地,所述连杆通过第一套筒活动套设在所述支撑臂上;所述套圈活动套设在所述连杆上,以使所述第一活动臂可在所述连杆上左右移动,也可绕所述连杆弧线转动;所述连杆远离所述支撑臂的一端设有用于防止所述套圈滑出的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为可拆卸的。
[0010]优选地,所述第二活动臂包括第二活动结构和第二限位套管,所述第二限位套管套设在所述第二活动结构的外侧,所述推动部位于所述第二活动结构的下端;所述推动部为倒U形卡口,所述推动部的卡口作用于所述第一活动臂的所述第一限位套管上。
[0011]优选地,所述调节杆为多边形长杆,其包括调节主杆和调节支杆,所述调节主杆的一端通过第二套筒活动套设在所述第二活动臂上,另一端活动套设在所述调节支杆外侧,所述调节支杆远离所述调节主杆的一端通过第三套筒活动套设在所述支撑臂上,以调整所述第二活动臂卡设作用在不同位置的所述第一活动臂上,并通过第一限位螺丝将所述调节支杆固定在所述调节主杆中。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活动结构和所述第二活动结构均包括活动杆、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开设有凹槽,所述活动杆的一端设有凸起,通过所述凹槽与所述凸起相配合以使所述连接杆与活动杆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杆远离所述凸起的一端设有螺帽;通过所述螺帽带动所述活动杆与所述第一限位套管或所述第二限位套管螺纹配合,以带动所述连接杆连同所述卡钩或所述推动部移动。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套管和所述第二限位套管上均设有用于观测所述活动杆移动距离的观测口和刻度,且均在所述观测口中设有第二限位螺丝,所述连接杆上均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通过第二限位螺丝穿设在所述通孔,并通过所述观测口对所述第二限位螺丝的限制,以限制所述连接杆在所述第一限位套管或所述第二限位套管内转动。
[0014]优选地,所述操作杆的前端垂直向下;且所述操作杆前端与操作杆末端的所述手柄之间形成夹角α,所述夹角α的取值范围均为45
°
~180
°

[0015]优选地,所述支撑臂的下端设有用于套设在椎弓根螺钉外侧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开设有至少两开口,且两所述开口与所述椎弓根螺钉的U型槽为相通的,所述连接棒通过穿设在所述椎弓根螺钉的U型槽和所述支撑部的两开口中,以使所述连接棒卡设在所述支撑臂的下端。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7]本专利技术复位装置通过第一活动臂带动卡钩来回移动,以带动枕骨固定板连同颅骨撑开复位或短缩回位,可根据手术情况灵活调整复位,提高了复位装置的实用性,且更有利于提高颅底凹陷的复位效果;通过第二活动臂带动推动部向下移动,以带动第一活动臂绕连杆弧线转动,从而带动颅骨后旋复位,颅骨后旋则出现颅底上移和后移,即枢椎齿突下移和前移,进一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复位力量不足、复位操作繁复困难等问题,有效地提高了颅底凹陷的复位效果,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连杆和调节杆均可绕支撑臂转动,以适应当支撑臂支撑左右椎弓根螺钉处的连接棒时,均可通过第二活动臂和第一活动臂带动颅骨复位,提高了复位装置的适用性,且操作方便,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颅底凹陷复位装置的轴侧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颅底凹陷复位装置带动枕骨固定板进行复位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颅底凹陷复位装置中第一活动臂的详细示意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颅底凹陷复位装置中第二活动臂的详细示意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活动臂中C1和第二活动臂中C2的详细示意图;
[0024]图6为本专利技术颅底凹陷复位装置中调节杆的详细示意图;
[0025]图7为本专利技术颅底凹陷复位装置中支撑臂的示意图;
[0026]图8为本专利技术颅底凹陷复位装置中A处的详细示意图。
[0027]附图标识:
[0028]1、操作杆;2、支撑臂;21、支撑部;211、开口;22、连杆;3、第一活动臂;31、卡钩;311、卡槽;32、第一活动结构;33、第一限位套管;34、第一限位件;35、套圈;36、第二限位件;4、第二活动臂;41、推动部;42、第二活动结构;43、第二限位套管;5、手柄;61、调节杆;611、调节主杆;612、调节支杆;6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颅底凹陷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杆(1)、第一活动臂(3)和第二活动臂(4),所述操作杆(1)的末端设有手柄(5),所述操作杆(1)的前端固定设有支撑臂(2),所述支撑臂(2)用于支撑在椎弓根螺钉(30)处的连接棒(20)上;所述支撑臂(2)上设有连杆(22),所述第一活动臂(3)与所述连杆(22)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动臂(3)的末端设有用于与枕骨固定板上复位卡钩(10)相卡合的卡钩(31),通过所述第一活动臂(3)带动所述卡钩(31)前后移动,以带动枕骨固定板连同颅骨撑开复位或短缩回位;所述第二活动臂(4)通过调节杆(61)与所述支撑臂(2)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动臂(4)的下端设有推动部(41),且通过所述推动部(41)卡设在所述第一活动臂(3)上;通过所述第二活动臂(4)带动所述推动部(41)向下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活动臂(3)绕所述连杆(22)弧线转动,从而带动颅骨后旋复位;所述连杆(22)和调节杆(61)均可绕所述支撑臂(2)转动,以适应当所述支撑臂(2)支撑左右椎弓根螺钉(30)处的连接棒(20)时,均可通过所述第二活动臂(4)和所述第一活动臂(3)带动颅骨复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底凹陷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钩(31)的末端设有卡槽(311),且通过所述卡槽(311)的槽口与枕骨固定板上的所述复位卡钩(10)底部相卡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底凹陷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臂(3)包括第一活动结构(32)、第一限位套管(33)和套圈(35),所述第一限位套管(33)活动套设在所述第一活动结构(32)的外侧,所述套圈(35)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套管(33)上,所述第一限位套管(33)靠近所述推动部(41)的一端设有用于防止所述第二活动臂(4)下滑的第二限位件(3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颅底凹陷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22)通过第一套筒(91)活动套设在所述支撑臂(2)上;所述套圈(35)活动套设在所述连杆(22)上,以使所述第一活动臂(3)可在所述连杆(22)上左右移动,也可绕所述连杆(22)弧线转动;所述连杆(22)远离所述支撑臂(2)的一端设有用于防止所述套圈(35)滑出的第一限位件(34),所述第一限位件(34)为可拆卸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颅底凹陷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动臂(4)包括第二活动结构(42)和第二限位套管(43),所述第二限位套管(43)套设在所述第二活动结构(42)的外侧,所述推动部(41)位于所述第二活动结构(42)的下端;所述推动部(41)为倒U形卡口,所述推动部(41)的卡口作用于所述第一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向阳邹小宝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