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装内衬、包装组件及产品套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0620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1 2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包装的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包装内衬、包装组件及产品套装,包装内衬包括:承载板和薄膜;承载板包括沿第一延展方向依次排列且连接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承载板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折向第一区域的第二面背离第一区域的第一面的一侧;第二区域设有第一通孔,第三区域设有第二通孔;薄膜分别贯穿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且形成至少一个环形结构,每个环形结构环绕承载板的至少部分结构,以使薄膜覆盖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间的部分被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第一延展方向上限定,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经过上述折弯后,薄膜被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拉紧,将内装物固定于薄膜与承载板间或薄膜与薄膜间。或薄膜与薄膜间。或薄膜与薄膜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包装内衬、包装组件及产品套装


[0001]本技术涉及包装技术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包装内衬、包装组件及产品套装。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薄膜纸卡包装为纸卡与薄膜组合形成的组合包装结构,其包装方式为内装物放置于纸板(或其它形式的承载板)之上,通过粘于纸板上的薄膜将内装物紧缚于纸板之上,形成完整包装结构,现有薄膜包装均为分离式或一体式,内衬均需通过胶水粘合,使薄膜与纸卡结合达到紧固效果。薄膜与纸板分离后,纸板性能受损,纸板结构无法二次利用,并且,内衬外观胶水痕迹明显,胶水发黄,美观度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包装内衬、包装组件及产品套装,用于避免用胶水与承载板直接用胶水粘结造成的美观度不足和承载板受损无法二次利用的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5]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包装内衬,包装内衬包括:承载板和薄膜;所述承载板包括沿第一延展方向依次排列且连接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承载板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折向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面背离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面的一侧;所述第二区域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三区域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薄膜分别贯穿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中,且形成至少一个环形结构,每个所述环形结构环绕所述承载板的至少部分结构,以使所述薄膜覆盖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之间的部分被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一延展方向上限定,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经过上述折弯后,薄膜被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拉紧,便于将内装物固定于薄膜与承载板之间或薄膜与薄膜之间。并且,通过环形结构环绕承载板的至少部分结构,而无需胶水将薄膜与承载板固定,避免承载板受损,方便二次利用,且没有了胶水发黄现象,美观度提升。
[0006]可选地,所述薄膜环绕所述承载板在所述第一延展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之间的部分,以形成一个所述环形结构。
[0007]可选地,所述薄膜的两端热黏结于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面背离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面的一侧。
[0008]可选地,所述薄膜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其中,所述第一分段贯穿于所述第一通孔、且环绕第一分部,所述第一分部为所述第二区域中位于所述第一通孔背离所述第一区域的部分,以形成一个所述环形结构;所述第二分段贯穿于所述第二通孔、且环绕第二分部,所述第二分部为所述第三区域中位于所述第二通孔背离所述第一区域的部分,以形成另一个所述环形结构。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分段和所述第二分段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面背离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分段与所述第一分部相对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分部的第二面背离所述第一分部的第一面的一侧;所述第二分段与所述第二分部相对的部分
位于所述第二分部的第二面背离所述第二分部的第一面的一侧。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分段远离所述第二分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段远离所述第一分段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分段和所述第二分段的连接处热黏结。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分段远离所述第二分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分段中与所述第二区域相对的部分热黏结;所述第二分段远离所述第一分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段中与所述第三区域相对的部分热黏结。
[0012]或者,所述承载板还包括第四区域和第五区域,所述第四区域和所述第五区域沿第二延展方向分列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二延展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延展方向;所述第四区域和所述第五区域均折向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面背离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二面的一侧。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均为垂直于所述第一延展方向的缝隙。
[0014]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包装组件,包装组件包括外盒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包装内衬,所述包装内衬位于所述外盒内。
[0015]所述的包装组件与上述的包装内衬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16]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产品套装,所述产品套装包括内装物和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包装组件,其中,所述内装物放置于所述薄膜与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面之间;或者,所述产品套装包括第一内装物、第二内装物和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包装组件,其中,所述包装组件中的包装内衬为第六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包装内衬,所述第一内装物和所述第二内装物均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面背离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内装物放置于所述第一分段的两层膜之间,所述第二内装物放置于所述第二分段的两层膜之间。
[0017]所述的产品套装与上述的包装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各包装内衬中承载板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示意图;
[0019]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第一种包装内衬中薄膜的示意图;
[0020]图2b至图2e表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包装内衬折叠收纳过程示意图;
[0021]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第二种包装内衬中薄膜的示意图;
[0022]图3b至图3g表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包装内衬折叠收纳过程示意图;
[0023]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第三种包装内衬中薄膜的示意图;
[0024]图4b至图4e表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包装内衬折叠收纳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结合图1至图4e:
[002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包装内衬包括:承载板P1(可以为纸板)和薄膜P2;承载板P1包括沿第一延展方向A依次排列且连接的第一区域5、第二区域3 和第三区域4;承载板P1具有相对的第一面S1和第二面S2,第二区域3和第三区域4折向第一区域5的第二面S2背离第一区域5的第一面S1的一侧;第二区域3设有第一通孔U1,第三区域4设有第二通孔U2;薄膜P2分别贯穿于第一通孔U1和第二通孔U2中,且形成至少一个环形结构,每个环形结构环绕承载板的至少部分结构,以使薄膜P2覆盖于第一通孔U1和第二通孔U2 之间的部分被第一通孔U1和第二通孔U2在第一延展方向A上限定,第二区域3和第三区域4经过上述折弯后,薄膜P2被第一通孔U1和第二通孔U2拉紧,便于将内装物固定于薄膜P2与承载板P1之间或薄膜P2与薄膜P2之间。并且,通过环形结构环绕承载板的至少部分结构,而无需胶水将薄膜P2与承载板P1固定,避免承载板P1受损,方便二次利用,且没有了胶水发黄现象,美观度提升。
[0028]结合图2a至图2e,薄膜P2环绕承载板在第一延展方向A上位于第一通孔U1和第二通孔U2之间的部分,以形成一个环形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板和薄膜;所述承载板包括沿第一延展方向依次排列且连接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承载板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折向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面背离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面的一侧;所述第二区域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三区域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薄膜分别贯穿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中,且形成至少一个环形结构,每个所述环形结构环绕所述承载板的至少部分结构,以使所述薄膜覆盖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之间的部分被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一延展方向上限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环绕所述承载板在所述第一延展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之间的部分,以形成一个所述环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的两端热黏结于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面背离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面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其中,所述第一分段贯穿于所述第一通孔、且环绕第一分部,所述第一分部为所述第二区域中位于所述第一通孔背离所述第一区域的部分,以形成一个所述环形结构;所述第二分段贯穿于所述第二通孔、且环绕第二分部,所述第二分部为所述第三区域中位于所述第二通孔背离所述第一区域的部分,以形成另一个所述环形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段和所述第二分段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面背离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分段与所述第一分部相对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分部的第二面背离所述第一分部的第一面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逸皓傅秋佳梁奕昆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